本期教学视频摘自庞博教授在华医世界全球公益直播课《脑系疾病临证精华与经方思维》的精彩授课内容!
本期视频你将收获到:
中风病的辨证要点
星蒌承气汤、化痰通络方等治疗中风病的验效方
庞博教授的治病思维和用方思路
庞博教授|
庞博,九三学社社员,临床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
先后师从祝肇刚、王晓莲、赵进喜、吕仁和、朴炳奎、花宝金、贺思圣、冯建春等中医名家,私淑冉雪峰先生、张锡纯先生,为施今墨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
12月5号,华医世界第十六期“讲透经方”全球公益直播课结束时,听课总人数32.99万!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中医改变世界,
同学们充满了学习热情!
庞博教授的课程好评如潮!满屏都是赞美和感谢!从来没听过这么好的课!透彻清晰!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顶尖名医的课,学到更权威,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病思路,
小师妹将庞教授的精彩授课内容节选整理成文,下面让咱们一起重返现场,
感受一下庞博教授课程的风采:
课程内容精彩放送
庞博教授讲解了中风病病因、病机、用方经验、及临床医案。
现总结部分要点如下:
中风又名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病和出血性脑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辨证要点
辨中经络、中脏腑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
辨闭证、脱证闭
闭证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
脱证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危候。
辨病势顺逆
如病人渐至神昏,呃逆频频,抽搐不已,甚至厥逆,戴阳,呕血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均属病势逆转。
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星蒌承气汤:
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星蒌承气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创制的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
其作用机制一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达络,恢复脑部的供血供氧,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二是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使邪有出路,浊邪不得上逆心神;
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
加减用药:正虚加白术,心神受扰加菖蒲茯苓,胃中不和加半夏,厥逆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理气血加当归、川芎、香附。
上病下治,通里攻下,泻下浊毒,截断扭转,拔除病根,是中风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通过泻腑热,降浊毒能够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中风患者的意识障碍,防止病情加重和降低病损程度。
拓展:
庞博教授从津液失常的角度出发,引申到伤寒论的痉病脉证治。
庞教授将在明年私塾班线上课《伤寒论串讲》进行更深度的仲景理法讲解。
化痰通络方
半夏、白术、胆南星、天麻、丹参、香附、大黄
化痰通络方为中风病临床路径中治疗风痰阻络型的方药。各药性相互配伍有效、综合地发挥疗效。患者经过化痰通络法治疗后,有助于脑部功能慢慢恢复。
庞教授用药经验:
半夏能降胃气,治惊悸,心烦,呕恶。瓜蒌能通大便,给邪以出路,清肺胃之热。热象明显,用南星瓜蒌,热象不明显,用南星半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常用南星瓜蒌配伍化痰浊。
补阳还五汤
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庞博教授认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临床应用辨证有2个要点,分别为半身不遂与二便失常。
建瓴汤
生怀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怀地黄、生杭芍、柏子仁。
磨取铁锈浓水以之煎药。
方中赭石必一面点点有凸,一面点点有凹,生轧细用之方效。若大便不实者去赭石,加建莲子(去心)三钱。若畏凉者,以熟地易生地。
建瓴汤是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方子。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
庞博教授常用建瓴方治疗出血性脑病,认为其对于脑出血的康复效果颇佳。
庞教授解析此方用药之妙:炒药助热,加重出血,故用生药。“赭石必一面点点有凸,一面点点有凹,生轧细用之方效”,为取象比类,善治血管的突破性出血。
张锡纯先生发现以下所列之证,偶有一二发现,再参以脉象之呈露,即可断为脑充血之征兆:
1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
2其头目时常眩晕,或觉脑中昏愦,多健忘,或常觉疼,或耳聋目胀。
3胃中时觉有气上冲,阻塞饮食不能下行;或有气起自下焦,上行作呃逆。
4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梦中神魂飘荡。
5或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稳、时欲眩仆,或自觉头重足轻,脚底如踏棉絮。
案例举隅
李某某,女,43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主因半身不遂,伴神志恍惚、语言艰涩3周来诊。患者发现糖尿病近10年余,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病史,已3次住院。长期服用西药磺脲和双胍类降糖药和降压药,血糖、血压控制非常差。查颅脑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再次收住院。刻下:半身不遂,神志恍惚,时清时昧,语言不能,低热,喉中有痰声,大便数日未行,小便自遗。诊查:形体偏胖,颜面潮红,舌质暗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略数。
中医诊断:中风病(阴虚阳亢,痰热腑实)
治法:养阴潜阳,化痰清热、通腑开窍。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处方:
栝楼18g、胆南星12g、生地25g、
沙参15g、玄参25g、丹参15g、
葛根25g、生大黄12g(后下)、
玉竹15g、稀莶草25g、桑枝25g、
全蝎6g、地龙12g、水蛭12g、
土鳖虫9g、蝉蜕9g、僵蚕9g,
鲜竹沥水90ml(另兑),
羚羊粉3g(冲服)。3剂。
配合静点“醒脑静”“脑复康”等,西药对症治疗抗感染,调整降压药用量,并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1年后来门诊开药,病情平稳,惟因未能良好控制饮食,复查血糖仍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