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举办奥运会时,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一个词——“烧钱”。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从一些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奥运会的巨大成本。比如,日本2020年东京奥运会,原本计划在2020年举办,但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比赛被推迟到了2021年。这一延期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首先,场馆的租赁和维护费用大幅增加,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得不继续支付,此外,还涉及了大量的违约金。仅仅因为延期,东京奥运会就多花了185亿元人民币。而且,由于防疫措施的原因,比赛几乎没有观众,原本期望从门票收入中获得的约900亿日元(约50亿元人民币)直接消失了。没有了观众,旅游、住宿和餐饮等消费也随之“泡汤”。不仅如此,全球经济不景气,甚至连丰田这样的大企业也在临近开幕时撤回了所有广告。经过这一番折腾,东京奥运会的最终亏损高达约500亿人民币,而这笔账单主要由日本纳税人承担。
再看看巴西的情况。2016年里约奥运会同样陷入了困境。巴西政府本想通过奥运会提升国家形象和经济,但结果却陷入了财政泥潭。预算从46亿美元一路膨胀到110亿美元,超支率高达352%。场馆建设进展缓慢,质量堪忧,有些场馆甚至出现了生锈和裂痕。治安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运动员和记者屡次遭遇抢劫,巴西的国际形象受到重创。最终,里约奥运会亏损了21亿美元(约141亿元人民币),留下了大量无人维护的废弃场馆和沉重的债务。
那么,中国的奥运会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特别是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应该怎么评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北京奥运会的财务逻辑。这里有“两本账”。第一本是“运营账”,主要计算奥运会赛事本身的直接收支。比如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权分成、赞助商费用等,减去场馆运营、赛事服务、人员工资等开销。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北京奥运会的运营收入达到了205亿元,而支出为193.43亿元,最终盈利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许多奥运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北京奥运会在运营层面实现了盈利。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样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官方财务报告显示,冬奥会的收入为153.9亿元,支出为150.4亿元,最终结余3.5亿元,再次实现盈利。
但也有声音质疑:“既然花了近3000亿,怎么可能只是赚这么点?”这就引出了第二本账——“发展账”。这笔巨大的投入,并没有算入奥运的直接成本。因为这些资金大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为了办奥运,北京建设了5条地铁线路,总长200公里,还新建了宏伟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此外,超过1000亿元用于治理空气污染、植树造林、处理污水,甚至将首钢等大型污染源搬迁。
这些投资是“对城市未来的战略投资”,即使没有奥运会,这些项目也会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实施。奥运会的作用,更多的是充当了“催化剂”和“加速器”,让北京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前了至少10到20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惠及了全体市民,其长期价值远远超过了“运营账”所能体现的盈利。
此外,北京在奥运会后的场馆利用上也颇具智慧。与里约的废弃场馆不同,北京从一开始就为这些巨型场馆设计了长远的规划。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在奥运会后迅速转型为多功能场馆,承办体育赛事和大型演唱会等活动,甚至开发了旅游参观项目,每年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实现了盈利。更具创新性的是,“水立方”被改造成亚洲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成为北京市民夏天的消暑圣地;而通过“水冰转换”技术,它还变身为“冰立方”,承办冰壶比赛,展示了可持续运营的理念。
北京的成功,站在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得益于彼得·尤伯罗斯的改革,他通过改革奥运的商业模式,让奥运会首次实现盈利。北京借鉴了洛杉矶的经验,结合自身国情,通过市场开发实现了运营盈利,同时避免了像里约那样短视的规划。
总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赛事本身的盈利上,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发展和国家形象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两本账”的计算,北京奥运会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都算得上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而“北京模式”提供了全球奥运场馆后期运营的成功范例,也让世界看到了奥运会可以带来的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