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晚,返回到拉萨,和原定计划一样,行程4000公里,如此长的一条线,最终有惊无险,顺利走完了。达娃和洛桑师傅请我们吃了藏餐,再一次,我又要了糌粑,但跟纳木错我亲手捏出的比,味道相去甚远了。大家敬酒,感谢达娃和洛桑师傅一路的照顾,据说饮酒能导致高反,经过十几天的适应,这3700米的海拔也算不了什么了,喝了不少,比在平原上还是难受点,喝多了感觉双腿无力啊。
第二天,大昭寺,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所建,内有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释迦牟尼等身像,在藏传佛教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徒众多,香火旺盛,绕寺的人很多。同时这一带也集中了无数的摊贩,是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圣地。最终我们没选择进去,据说里面没什么意思,就留个悬念吧,几个人蹲在大昭寺门口,开始拍过往的教徒。
大昭寺,膜拜中的教徒一
大昭寺,膜拜中的教徒二
大昭寺,膜拜中的教徒四
大昭寺,绕寺中的教徒五,向左走,向右走
10月5日下午,色拉寺辩经场,看僧人辩经,后来理解的过程,大概就是大喇嘛给小僧人发个主题,三三两两为一组,就开始辩论,辩论十分激烈,动作夸张,很有意思,我们就在那呆呆的看了一个多小时,众僧人也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色拉寺辩经场,僧人一,思考问题中
色拉寺辩经场,僧人二,情绪激动,得瑟还击中
色拉寺辩经场,僧人三,手势十分的有意思,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色拉寺辩经场,僧人四,十分有耐心的在跟自己的对手说观点。
10月6日,我们登上了飞回北京的飞机,经过数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安全降落首都机场,旅行结束,一组飞机上拍的图。
拉萨机场,准备起飞。
鸟瞰雅鲁藏布,气势恢宏
雅鲁藏布峡谷沙化的土地。
一望无际的高原。
俯视巨大的冰川。
云海里的青藏高原。
美丽的空中日落
最后致谢:感谢伟大的领队兔子同学,带领大家冲破艰难险阻,千里高原走泥丸。感谢伟大的CFO自由同学,鞠躬尽瘁,带领大家吃好喝好,虽然至今不见财务报告,但我估计损失永远是她替大家担着的。感谢伟大的月高同学,让我用他的笔记本倒了无数的照片,至今我开的白条还没给他兑现。其他的人的伟大功绩我就不一一赞扬了,引用达娃师傅的话,我们的队伍很团结,我们的队伍凝聚力很强,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纳木错,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咸水湖(弄了点尝了尝,一点都不咸)。蒙语和满语称“腾格里诺尔”,藏语纳木错意为天湖。到当雄以后,翻过念青唐古拉山口,就看到纳木错了,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公尺。我们在山口下车,风很大,呼呼的吹着,瘦的人都站不住。往湖的方向望去,看到的是漫天的乌云,说实话,当时心里也跟着阴沉沉的。车下了山口,一路的柏油路,很快就到了湖边的营地,天突然就放晴了,太阳也快落山了,大家心里的阴云也随之一扫而去。
太阳西下,天边飘来大片的乌云,但这并不影响风景,云层上的落日,也是光彩夺目,色彩丰富,这一刻还金碧辉煌,过一刻就是紫气东来,云的变化永远是最丰富的。
太阳落山了,云也很快遮住了整个天空,还说要拍一个星空旋转图,看来不能了,北极星早早的钻进了云层,看不到那十四的快圆了的月亮,围坐在藏民的营房里,升起的炉子散着热气,第一次用手捏糌粑,和老板说酥油不够,纯朴的老板二话没说给我加了一大勺,捏好了糌粑,味道实在地道啊,惹得旁边的人都馋,几个人也顾不上我那没怎么洗过的手了,都吃了…
入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开始下起了大雪,晚上看来是什么也干不了了,按时睡下,等着天明,第二天的早晨,刚下过雪,仍旧有些阴沉,远处的山都铺上了厚厚的雪,天天隐隐的有些霞光。引用另外一个队的人话,下雪这么浪漫的事情都让我们给碰上了。
早晨在湖边走动的人不少,迎着早晨的微风,享受着那份宁静,却没有想到暴风雪很快又要来了。
吃过早饭,雪又开始下了,越下越大,根本没有停的迹象,继续蜷缩在营房里,围着炉子,听着音乐,看着旁边的一家打牌,也不知道雪什么时候会停,前方传来消息,大雪封山,念青唐古拉山过不去了,等吧,反正回拉萨也没什么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有什么地方要走,还以为就要这样在纳木错呆一天,不过中午的时候,雪却又停止了,火辣辣的太阳一照,地上立刻烟雾蒸腾,这种极端的变化,也许也就只有西藏能看到。
封锁的路很快就开了,收拾行囊,我们又要踏上回去的路了,直奔拉萨,光线充足,雪景立刻就美丽起来,看着朵朵的云,和云投下的影子,山的表面就如同一块白色的幕布,放着一部生动的电影。
一路走,一路拍,由于下雪,山上的路滑,师傅开得很慢,正好拍照,可惜啊,一路的电线杆子,取景的空间被限制了太多太多,万恶的国家电网啊。
翻过山口,到达当雄,雪的踪影全无…恍如隔世啊。才发现自己找的照片都是横版的,看来开阔的地方,还是比较适合横向构图啊。
从日喀则直达羊八井有那么一段土路,由于日喀则-拉萨-羊八井这条路线都铺了柏油路,于是土路就渐渐的被遗忘了,殊不知这条路上的风景不同于别处,成片成片的高山草甸,水草肥美,在路上甚至有土拨鼠、狐狸这样比较少见的动物,跑远了又驻足往后看过路的车。话虽说是土路,但由于常年车流量少,其实非常平坦,我们的车一路狂奔,并没有感觉太颠簸,却因为一路的风景太美,大家频频叫师傅停车,这一路走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了好多。途中经过有一个5000米以上的山口,山口路牌写着雪格拉山口,但达娃师傅说应该是雪古拉,意为“白纸”,这山口常年下雪,经常是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得名。
地上竟然有红色的野草。
快入冬了,人们忙着打草储备,给牛羊过冬。
路边的牦牛和我们走过的路,这一带的生态感觉有些脆弱,过度放牧就有可能沙化,似乎有点这样的迹象。
雪古拉山口刚刚下过雪,积雪中露出点点岩石。
到了羊八井以后,往当雄的路上,旁边就是青藏铁路,在火车上就看到这里的风景很美,终于有机会驻足观看了,有点阿尔山的感觉,只是后面的山威武了很多。
快到当雄了,很远的地方就是5100矿泉水的厂址,不过我的照片里没有了,太远了,基本拍不出来。
按照惯例,再来几张人文的,这次以建筑的特写为主。
摄于鲁朗扎西岗村,忙完了农活,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的老太太。
摄于鲁朗扎西岗村,民居的窗户,上面就是晾晒着的青稞。
摄于鲁朗扎西岗村,民居的窗户,种了一些花放着,颇有生活情趣。
摄于鲁朗扎西岗村,飘动的经幡,上面都是经文。
摄于雍布拉康山脚下,大门顶上,放着牦牛的头骨,上面装饰了哈达和金属,用来辟邪。
摄于江孜县白居寺,寺庙最大的一个佛塔,上面供奉了77尊佛像。
摄于拉萨哲蚌寺,哲蚌寺后山上岩石上琢了很多山洞,山洞里住着不少修炼的僧侣,僧侣会经常给鸟儿喂食,所有鸟都不怎么怕人。
摄于拉萨哲蚌寺,哲蚌寺的窗户上,一只正在躲雨的鸽子。
珠穆朗玛峰在位于西藏定日县正南方,喜马拉雅中段的中尼边境处。我们在定日由于遇到了一些情况,两辆车就分开行动了,一半的人先上珠峰去了,十分幸运的是,他们既看到了日出也看到日落。而第二天上去的我们,则既没有看到日出也没有看到日落,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至少看到了珠峰。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圣母”,它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13米(这数字到底是多少,我一直就没弄清楚),为世界第一高峰。珠峰山体呈金字塔状,山上有冰川,最长之冰川达26公里。山峰上部终年为冰雪覆盖,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运动瞩目和向往的地方。珠峰的气候恶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差一天上去,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的原因,一会儿风和日丽,转而狂风夹着积雪和砂石铺天盖地而来。
去珠峰的路上,由于这一带气候干燥,加上海拔很高,空气非常稀薄,所以高山反应会强烈一些,不过能看到这样纯净的颜色。
还没到珠峰,就遭遇了这样奇特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雪,太阳底下,突然看到雪花朵朵,轻舞飞扬
顺着盘山的路而上,突然见到露出一点的珠峰,很快就要到大本营了,兴奋异常。现在突然想起来,主峰大本营的成片的帐篷都没拍,可惜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大本营放好了背包,痴痴的望着珠峰发呆,看白云变幻,云影漂移,快哉。
回头看另外一边,确实乌云密布,太阳在厚厚的云层里,透着那么一点不太刺眼的亮光。
日落前,珠峰消失了,被密布的云团包围,众人痴痴的等待,最后换来的是无尽的叹息。深夜,再次出来,乌云全无,架起三角架,开始拍星空,120秒曝光,竟然拍出星星的位移,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看上去如同流星雨划过夜空,云朵飘动的轨迹如水流。
第二天早上,仍旧不死心,痴痴的等待,珠峰只露出一角,如同蒙着面纱的美女露出的眼睛,更添了一份神秘。
回来的路,拍那九曲十八弯,这就是去珠峰的路况,碎石为主,车一过,尘土飞扬,而就是这条路,每个车轮子要收100RMB的养路费,每个人要收180的进山费。
除珠峰之外,另外两个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门票上有名字,记不住了,都有些云在上面,不见全貌。
景色的贴完了,再来几张人文的吧,藏转佛教是西藏的主要文化特色,所以一路上我们去过不少的寺庙,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也让达赖和班禅有能力修建一些辉煌的宫殿和行宫,也是一些文化遗产啊。
摄于林芝喇嘛岭寺,藏族建筑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图上的墙就是橘红色,申明没有做过色彩修改,可见历史留下的斑驳。
摄于山南桑耶寺,绿色佛塔的墙上,挂了一个铃铛,有点沧桑。
摄于山南桑耶寺,转经筒,桑耶寺的转经筒是最多的,桶上有六字真言,转寺的时候转转经筒,相当于念了六字真言。
摄于山南附近的雍布拉康,是达赖的行宫,和寺庙一样,班禅可能一个地方呆腻了,就换个地方呆着,继续念经和布道。
摄于宗山城堡,这是班禅的行宫,功能和雍布拉康类似,我们没上去,就远远的换了角度拍了几张。
摄于江孜白居寺,月亮早早的就升起了,太阳还没有下山。
摄于日喀则扎实绒布寺,发短信的小和尚,二十一世纪了,宗教也在与时俱进。
摄于日喀则扎实绒布寺,和尚的宿舍,有三层,每层的窗户上都有装饰。
摄于扎实绒布寺,主殿的顶,金碧辉煌,据说都是镀金的,不知是真是假。
摄于日喀则扎实绒布寺,眺望远方的小喇嘛,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摄于日喀则扎实绒布寺,正在整理衣服的小和尚,还带着口罩,西藏很多人戴口罩,不知何解。
摄于日喀则扎实绒布寺,夕阳西下,一个老者走入宿舍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觉,不知道一辈子当和尚的感觉是什么。
跑题:
突然而来的忙碌,来不及处理照片,搁置了两天,突然发现已经赶不上大家的进度。超级上相的纯男忙着和众美女回味自己的英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兔子小仙,在变幻莫测的光影中展示着自己的摄影技巧。我和小名并肩坐着欣赏照片,虽早已占不到兔子的沙发和板凳,可那照片带来的美丽并没有折扣,“光线和阴影把握得太好了”,这是我俩第一次完全一致的看法。笨鸟终于被赶上了,从今天其,换一种格调,我昂起我的头颅继续,来吧,班门弄斧。
心玩野了,收回来好难。还在忏悔着自己的玩物丧志,突然各种杂事,就如同地铁口涌出的人群将你包围,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根本没有办法迈步。该做点什么了,这是这两天一直想着的问题,掠过了喜马拉雅,走过了雅鲁藏布,野来野去的日子也该告一个段落了,三十而立,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游记:
网上查了一下,羊卓雍错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错,“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错”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因为无论你在那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有三个姐妹,空母错,沉错,巴久错,以及古羊卓雍错四姐妹在巨大的湖盆中,手足相连,难以割舍,共同组成了让我们肉眼看不到边的圣湖。她的身躯蜿蜒在群山中达一百三十多公里,只有在地图或是高空你才能惊喜的发现她犹如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之上。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好似梦幻一般。
岸边色彩的层次,农田,道路,浅水,深水
如同天女坠落的蓝宝石:
换一个角度,湖面如镜
岸边的水草肥美,五彩斑斓
引来无数的牦牛,小憩
附近的冰川,不记得名字了,只记得无数要钱的小孩子,还有乱收费的藏民:
满拉水库,这个才真的很像绿松石的颜色。
贴几张人像
藏族妇女,摄于翻过米拉山口后某个草原,一家人看见游人,主动过来要东西,这是坐地上的男子的母亲,小孩子的奶奶。
摄于喇嘛岭寺,绕寺的老人,尾随其后,我也转了几圈,奈何藏传讲究奇数,我转了偶数圈。
摄于尼洋河和雅鲁藏布交汇口,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女孩,穿拖鞋,抱着小羊给游人照相,赚一些钱,和那些伸手要钱的小孩比,这女孩子多了一份羞涩和纯真,难得。
摄于桑耶寺,害羞的看门喇嘛,正好一头放养的白羊走过,正在看书的他发现我在照相,淡淡的笑了一下,十分友善。
摄于桑耶寺,正在和一个老太太一起绕寺的老尼姑,已经有些苍老了,但双目流露出慈祥,充满佛性。
桑耶寺的放养羊,体型巨大,羊角特别有气势。
摄于雍布拉康,茶馆老板养的小猫,十分慵懒,嗜酥油茶如命。
后记:这一专辑,瞻仰了兔子的大作,有所悟,在截图和色彩调节上琢磨了一下,但愿有所进步。
行程走了一大半,变换着风景,不变的是探索精神,一路颠簸,身体有些疲惫了,但心却一点也不疲惫。一直以为雅鲁藏布的江水咆哮,呼啸而下,而当真正接近她的后,却发现雅鲁藏布安静得像个腼腆的姑娘,静静的流淌着,她甚至有些艰难的哺育着峡谷两侧的土地,大多数的地方荒无人烟,但却有也有一抹一抹的绿洲,闪亮着雅鲁藏布峡谷的点点生的痕迹。不知道为什么,雅鲁藏布这个名字,在我的心中代表着西藏这块土地。青藏高原虽然孕育了太多的河流,包括响当当的长江黄河,但雅鲁藏布就是雅鲁藏布,它代表着这个高原的磅礴和伟大。
尼洋河和雅鲁藏布交汇口,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了雅鲁藏布流域,两种不同颜色的河水,在这里交融。
贫瘠的河滩上,艰难生长的几棵柳树,如同高原上艰难生存的藏民,坚韧不拔,世世代代繁衍。
涓涓的溪流,是高山上的雪融化了,一路欢快的奔流,从高高的岩石上跳下,投入雅鲁藏布的怀抱。
河谷宽广,如同雅鲁藏布的胸怀,容纳了太多太多,只见水网交织,复杂缜密,近看却是如此的细腻。
在某个垭口,雅鲁藏布已虚弱得只剩下一点点水流,露出了干枯的河床,但这并不能阻止雅鲁藏布继续流淌。
远远看见,荒凉中有那么一个村庄,依稀的树林,摇曳着明亮的绿,而藏式建筑的五颜六色,给这荒漠增添了无数的生机。
别了,雅鲁藏布,在我们走出峡谷的最后一秒,天空晚霞耀眼,这是雅鲁藏布羞涩的招手告别,在日喀则我们还会再看到你。
跑题:师父又教导俺了,说处理得不好,用啥反转啊,曲线也不行,指点了几下,好吧,我改。用家里的台式机看了看前几天的片子,我靠,好暗啊,跟笔记本上的对比和亮度差太多,看来要得瑟这照片,还真得用个专门的本调整好了,然后再秀给别人看,不然效果差太远。
言归正传,到了然乌,我们这趟川藏算是到头了。在那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们往小镇外走,带着没有住到湖景房的怨念,带着没有要到被子的烦恼(雪花同学)。不知道是谁又开始讲树葬了,本来我还有点热,接着脊背就凉飕飕的了,后来回去我就删了哪些树葬的照片,太恐怖了。然乌湖水很静,大多数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光溜溜的,倒影控同学估计这下是给控腻了,后来见到倒影就再也没反应了。
啊哈哈哈,草垛,黄昏下的草垛,就如同一颗颗脑袋,挂在杆子上,瞭望远方的夕阳(故意刺激某些同学的怨念)。
继续放张倒影,无题。
离开然乌后,按照计划,部队一路返回,回到八一,第二天赶往加查,沿途经过雅鲁藏布峡谷,路况不佳。离开林芝,突然一切都干燥了,不再是甜蜜的林芝,荒凉、空旷、孤独,似乎是这一路的主旋律。在加查住了一天晚上后,清早我们赶往神湖拉姆拉错,围绕着拉姆拉错有一系列美好的传说,如果心诚,一个人在拉姆拉错可以看到自己的前生和来世。藏传佛教葛举派的大宝法王,都会在生前到此寻找自己的来世,并通过看到的景象,寻找转世灵童的线索。拉姆拉错的观景点海拔5300米,由于植被稀少,氧气浓度很低,这里是本次旅行最艰难的地方之一,很多同学都高反得厉害。
往下看,弯弯曲曲上来的路,我们沿着这里来到了山脚下,还要再往上爬,才能一睹神湖的景象。
爬到山顶,海拔5300,高度计误差竟然接近200了。眺望神湖,如同镜面,个人猜测,这里风云变幻,湖面经常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倒影景象,藉此,人可能会有各种联想。
下山的途中,学别人用石块堆了个玛尼堆,祈求一下世界和平吧,还拍到紫色的小花,不知道名字。
下山参观琼果杰寺,琼果杰寺经历代达赖喇嘛修缮扩建,逐渐成为达赖喇嘛夏季行宫之一,有第二宫殿之誉,居然不要门票,而且个人认为这个地方值得一看,风格独特。琼果杰寺在文革中又为红卫兵所毁坏,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仍能看出其规模和气势。
跑题,昨天看杨总又进了一个28mm1.4的定焦,看他在那把玩,我的口水啊…下回还跟他借,哈哈。今天坐了D31回上海,94号座位下面正好一个220V插座,插上准备开始处理照片,后来发现电源经常会断个一两秒,悔不该当初没带电池啊,只好关机无聊。上海局的列车员mm有个挺pp的,又阳光,魅力四射啊,无聊至极我就开始跟人家套近乎,套词套了一路,最后还是被人给忽视了,那个伤自尊呢。但俺记住名字了,回去人肉去。
言归正传,鲁朗属于西藏交通比较发达的区域,路况很好,到达方便。景点修建了很大一个观景台,上面还有一帮广东的阔佬在上面赌钱,很是煞风景。林海里的另外一个景点是扎西岗村,扎西岗村甚至有电瓶车,接送旅游团参观,扎西岗的景色确实不错,有小瑞士之称呼,不过也就是个炒作了,俺们丽江还东方威尼斯呢。
放眼望去,森林茂密,朱克西说,犹如地球长出来的卷毛,真俗啊,竟然让我想起了小强的那可爱的头发。
再炒作一下,东方阿尔卑斯,这是山坳里的一个高山草甸,住了三两户人家,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调调很像,大家都感叹,这几家藏族同胞太会选地方了,雪花同学估计是太兴奋了,那个蹦跶啊,把眼镜都蹦了掉出来,落在了花丛里,我在想,她咋就没高反呢。某几位同学还围着一泡牛屎狂拍,不就上面长了朵小鲜花嘛。
来两张路况图,川藏线有一部分路段路况很差,搓板路为主,一下雨泥泞不堪,而且会车的时候很痛苦,大部分路段基本就是单车道的,不支持会车,藏族司机达娃和洛桑技术过硬,一路都平平稳稳,对两位师傅还真是感激不尽。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的主要支流之一,水流湍急,呼啸而下,掉进去估计基本就没影了,路上看见一辆东风5吨载重的卡车直接从路上翻进了尼洋河,还好落差不大。尼洋河流域的几座山,下面那座金字塔似的山达娃师傅说了名字,但是没记住。这一带的风光基本和云南差不多,大量的绿色阔叶林,景色显得比较单调。
传说中的小瑞士,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怡然自得,十分惬意,社会主义好啊,社会主义好,我的博客不被封啊,不被封。
9月20号,到拉萨当晚,去拍了布达拉宫的夜景,有高反的同学还是挺苦的,主要表现就是头疼得厉害。布达拉宫就不扯了,松赞干布和两位娇妻盖的,里面有各世达赖的灵塔等等,所谓灵塔,就是用大量的黄金,白银,宝石铸造出来的佛塔,将达赖或者班禅的真身用藏药浸泡,裹于塔内,塔外放置一个和金身等大的黄金打造的金身,金碧辉煌,众人拜祭灵塔。1989年我党为十世班禅建灵塔,共出资6400万,600KG黄金,200KG白银,可见这种殉葬方法的豪华与奢靡。100块门票,最后就只有一个人肯花钱进去了。
止贡梯寺是离开拉萨以后去的第一个景点,那里有世界第二大的天葬台,第一大在印度。天葬是一种很特别的殉葬文化,大概就是把尸体凌迟了,然后再把骨头打碎和上糌粑,然后喂给鸟儿们吃,乌鸦、秃鹫之类的。藏人的观念和中原不同,强调施舍,当死后,人们认为肉体已经没有用了,就让它发挥最后一点作用吧,好歹可以作为动物们的食物,虽然据说人肉是酸的。肉吃得越干净,说明这人就越纯净。天葬的收费大概是1000RMB,很多贫苦的藏民据说还是负担不起。藏族司机达娃说得很对,你死了你就是一坨发酸的肉,别太贪了,带不走的。
先来张止贡梯寺的全景,太昏暗,据说这山被某位大喇嘛看出是魔山,而且有先人指示,在这一带弄个天葬台,十分适合超度。于是就有了止贡梯寺,果然邪门,照出来妖气很重。
然后拍了几张吃人肉的鸟的照片,真的有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味道。没能拍天葬是有原因的,当地的藏民看见中原来的这帮穿得花花绿绿的怪物,老是拿着个大塑料管子对着他们的长辈,记录长辈被剁碎、砸碎的过程,心里还是挺不爽的。于是后来就联名上书,可以想象当时绝食静坐、扔臭鸡蛋扔白菜萝卜的场面。于是法令就通过了,中原来的怪物们不让看天葬,于是我们也就不能看了。
打鸟专业户,不是浪得虚名啊,这两张鸟图,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和谐的味道。止贡梯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我总感觉这里的天空和云与别处不同,要么突然展开一个大洞看见蓝蓝的天,大概是上天的路通了,要么突然就来了一大团黑云,某个魔女又在作孽,诸多的传说,大概也不是无中生有。
大热的天,我的脊背上有点凉飕飕的感觉,渗人啊。赶紧跑进经堂,看大和尚念经(注:此照片盗取了兔子的创意),心里才稍微舒坦一些,只希望自己不要惊动了亡灵,脏了人家轮回的路啊,其实我还是很善良的。
而后两天在波密看到的树葬,简直就让我受了惊吓。当时天气阴雨绵绵,一路上山,路两边挂着白花花的经幡,路很颠簸,越走越窄,如同一条走向阴间的路,走到门口了,发现一排佛塔,镇守着入口。树葬其实是特指8岁以下儿童的,8岁以下过世的,就用木桶、箱子、塑料袋、编织袋裹起来,挂在树上,搁置在树杈上,葬礼就算完了,8岁以上的,就在这片区域挖个大坑,埋了就算葬完了。然后让喇嘛请佛回家,长年点不灭的酥油灯,再也不来此地祭拜。这种殉葬方法大概只需要花费请佛回家的支出,基本所有的人就能承受了。想法也是一样的,大概就是看轻了肉体,重视灵魂。
埋人的地方到处都是经幡,据说已经好几百年历史了,埋了无数的人,走在小路上,说不定脚下就是好几具骸骨,虽说我拍了一些树葬的箱子木桶,散落地上的人骨,最后还是承受不住心理压力,都给删除了,不能放上来给大家看。后记:有同学把持不住,在此地方便了一下,后来就严重高反,提前打道回府了,十分邪门。
21日,稍作休整,队伍便直奔八一镇,随后去往波密,然乌,这条路线为川藏线的一部分,景色怡人。和青藏铁路沿线不同,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完全没有高原的感觉。途径的景点依次为:止贡提寺(第二大天葬台)、鲁朗林海、波密树葬(另一种殉葬方式),米堆冰川,然乌湖,本来按照顺序我应该先贴西藏特有的殉葬照片,然后是以鲁朗为代表的林海景色,可我实在按耐不住要把川藏的秋色先秀一下。只能说,这里的秋色太美了,层林尽染,有一种惊艳的感觉,直到现在,每翻一次照片,我都能亢奋起来,久久不能平静。先给大家下一剂猛药吧,跳过的东西只好在后续的《殉葬篇》和《林海篇》里补上了。
一个简单的景色,村外的小河,几棵杨树,当叶子黄了的时候,因为有蓝天,因为有纯净的空气,就别样得让人陶醉。
而当我们快到米堆冰川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那么大面积的有层次的森林,间隔着不同的颜色,只要轻轻切一块出来,就是五彩斑斓。
而重量级的冰川一出现,我感觉自己窒息了,第一次整个队伍欢呼雀跃起来,还记得小名看到西栅的那个样子,只能笑他阈值太低了,看到米堆冰川,我估计他会兴奋得吐血而死。
顺着山路慢慢往上爬,海拔已经有些高了,很累,但听向导描述的湖,想象着湖中的倒影,大家似乎都来了精神,视觉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远远的雪山,洁白无瑕,犹如一个冷艳的美女,孤傲的看着下面的一切。而马儿们,在山下安详的吃着草,融化在秋色里,享受着午后向光的温暖,就在这样的距离上,分布着截然不同的各种景色,谁又舍得离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