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现在有个头疼事。
2036年的奥运会,到现在还没找到下家,他们主动去问,好些国家都摆手说不要。
这事很奇怪。以前,为了争这个主办资格,各个国家挤破了头,提前十几年就开始准备。现在,送上门都没人要。
另一头,中国这边有个声音传出来,说可以考虑让中国台湾省的台北市来办。
一个是不想办,一个是想让某个特定的地方办。这两件事放一块看,里面的道道就深了。
为什么奥运会这块招牌,突然就不香了?看看以前办过的城市就知道了。雅典,2004年办完奥运会,留下一大片用不上的场馆,如今长满荒草。里约,2016年奥运会开幕前,运动员住的地方还在修修补补,到处是乱糟糟的工地,安全问题也让人捏把汗。日本的东京,花了大力气准备,结果因为特殊情况,最后连观众都不能进场,一算账,亏掉的钱是个天文数字。
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谁还敢轻易往里跳?这就像一个无底洞,投进去的钱连个响都听不到。
这不能全怪申办的国家不积极,根子在国际奥委会自己身上。
他们的规矩,实在太霸道。你要办奥运会,就得先掏出巨额资金,盖新的体育馆,修新的路,建新的酒店。对运动员的服务,必须做到无可挑剔,吃、住、行,样样都要最好。可一到分钱的时候,电视转播和全球赞助商带来的巨大收入,大头都进了国际奥委会的腰包。主办方辛辛苦苦忙活好几年,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出了力,钱没赚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这还不算完。比赛项目怎么设,他们也说了算。游泳一个大项,能分出三十几块金牌。自行车项目,也能分出二十几块。这些项目,都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优势。他们能拿的奖牌一多,在奖牌榜上就好看。反过来,在中国和东南亚有几十亿群众基础的龙舟、武术,想进奥运会却比登天还难。奥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要给奥运会“减负”。
这种不公平的规则,加上动不动就搞双重标准——比如对俄罗斯运动员禁赛,却对另一些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奥运会的声誉和公信力一直在下降。
大家都不傻,一看这账算不过来,自然就没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了。
中国的城市,现在就想得很明白。上海正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每年投入几百亿搞芯片、搞人工智能。成都专注办能聚人气、能带动消费的实在赛事,比如大运会、羽毛球公开赛。广州在大湾区内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改善民生上,多建一所学校,远比办一场运动盛会来得重要。
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也婉拒了?我们有这个实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都办得让世界瞩目。
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不再需要用办奥运会来证明自己。
十几二十年前,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平台,让世界认识一个刚刚崛起的中国。通过奥运,我们展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的空间站已经在头顶上运行,我们的飞船一次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我们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已经下水。这些硬邦邦的科技成就,难道不比一场体育盛会更能说明国家的综合国力吗?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钱,要花在老百姓身上。乡村需要振兴,科技需要突破,普通人的医疗、教育、养老都需要改善。这些事情,远比争夺几块金牌、办一个盛大开幕式,来得更有意义。
这时候,那个关于让台北市承办2036年奥运会的提议,就显得格外有分量。
“这等于把一个两难的选择,直接摆在了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面前。“
这一步棋,直接把问题的性质改变了。
这是在毫不含糊地宣告主权。由中国中央政府来统筹安排一个省去承办奥运会,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全世界最清晰的表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场馆怎么建,安保谁负责,外交如何协调,都必须在北京的统一规划下进行。
这也是一块精准的试金石。全世界的国家,谁支持,谁反对,谁想借机搞小动作,都会在这个问题上暴露无遗。想继续和中国做生意、谋发展,就必须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这还给了国际奥委会一个台阶。他们不是正发愁奥运会没人接盘吗?现在中国给出了一个方案。如果他们接受,就等于以实际行动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因为按照奥运规则,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申办,台湾作为一个省,根本没有独立申办的资格。
这个提议也让岛内搞“台独”的势力非常难受。台湾的普通民众,也希望能看到世界级的赛事,希望借此提振经济。如果他们为了政治图谋而阻挠,那就是公然与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为敌。
奥运会遇冷,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过去那种由少数几个国家制定规则,大家一起陪着玩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世界各国现在都变得更加务实,更看重公平和共赢,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