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当年的老山军人胡国良每年要奔赴云南祭奠牺牲的战友,支援当地学校。今年他又带着怀念、带着《芳·华》、带着爱心捐款,来到云南,来到麻栗坡,来到老山主峰,看望先烈、看望学子,致敬英雄、《芳·华》永在。
胡国良是什么样人,为何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祭英烈,为何向砚山县第一中学捐赠211万元,为何成立“于锦雄”助学奖教基金?这里有一连串的爱心故事。
胡国良,1964年2月生,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人。1982年入伍,1984年底随部队配属南京军区第1军参加老山防御作战。1985年12月退役回乡,任胡家渡村书记、镇工业公司科长。他白手起家,开始二次创业,2002年创立江苏堰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每年向当地上缴税收600多万元。
然而,胡国良致富不忘初心,不忘那血与火的战场,不忘战场牺牲的战友。
“自己能创业,是战友们的牺牲和受伤,才有了我活着的可能;开办企业,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才有了我致富的可能。”胡国良深感到,他不能忘记同生共死的战友,不能忘记对社会和家乡的回报!
胡国良想念着曾经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文山州的群众及学子,因为他们部队当年开赴云南第一站就是文山、临战训练就在砚山、战场就在麻栗坡。他决定要以牺牲战友的名字,成立助学奖励教育基金会,真诚帮助边疆教育文化的提升。
这3个牺牲战友是:江于庆,浙江省温岭县人,副班长,党员,1985年2月在攻打A1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记一等功。赵锦标,江苏省靖江县人,炮兵连班长,党员,1985年2月在攻打A1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授予“神炮手”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王铁雄,安徽省宣城县人,战士,1985年2月在攻打A1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追记二等功。他们牺牲时都年仅19岁。为纪念3位生死与共的战友,胡国良从他们的名字里各取一字,成立“于锦雄”助学奖教基金。
这次捐赠211万元到砚山县第一中学,已经是他在文山州的第二次捐赠。2019年9月,胡国良对刚刚成立一年的云南文山市第十三中学捐赠281万元,首次设立“于锦雄”助学奖教基金,并于当月26日向优秀学生和教师发放第一批帮教助学基金。这次为何捐赠211万元,更是体现他用心良苦,以及美好寓意。
为纪念当年211作战,希望砚山一中学子都能够考上重点大学、考上211大学,他就以他们小组那次作战的日期数字,向砚山第一中学捐赠211万元。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胡国良个人向地震灾区捐赠15万元,同时还让企业工会发动职工捐款5万元,共同为灾区奉献爱心。他的企业主动吸纳退伍就业职工7人。
惠山五保老人颐养院建立时,他捐赠10万元。他牵头20多位爱心企业家出资500余万元成立“惠爱·胡家渡”助老帮困基金,还设立50万元胡家渡“退入伍军人专用基金”。
他怀着为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的学子点赞加油愿望,投资300万元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设立国防奖学金,鼓励更多优秀学生踊跃参与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
2020年,他为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东林学校援助50名贫困学生爱心午餐等。
2022年,他发起由11位企业家、抗美援朝老兵等共同出资建立堰桥“双拥”关爱基金,总额1830.5万元,成为江苏省帮扶“三会”冠名基金。今年1月15日向入伍新兵、退役老兵、困难退役军人、驻锡部队特困现役军人家庭等8种对象273人,发放慰问金64.7万元。
这些年来,胡国良怀有深厚的“双拥”情结,始终不忘公益,积极参与拥军、社会慈善事业,他个人捐助帮扶金额超600万元,先后获评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无锡最美拥军人物、“无锡好人”、无锡市和惠山区第一届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