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长江边的新兵:两发炮弹的耻辱与觉醒
1982年寒冬,长江北岸的靖江越江乡,18岁的赵锦标穿上崭新的65式军装,走进了12军36师106团二炮连。新兵实弹射击场,他的两发炮弹呼啸着,却远远偏离了目标。失败的刺痛灼烧着这个农家子弟的心。
同班战友们很快发现,这个沉默的新兵变了。熄灯号后,器械场上总有他肩扛炮身加练的身影。炮管上沉甸甸绑着五块砖,日复一日,硬是在他肩头磨出厚厚的老茧。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全是手抄的《82无坐力炮射表》数据。
“装填要稳,姿势要对,瞄准要快!”——这成了他刻进骨子里的信条。一年后的全师比武场,他肩炮无依托射击,五发炮弹全部精准命中目标!当战友们惊叹他的天赋时,连队文书在他迷彩服内袋里,翻出了那张浸着汗渍的训练计划:每天雷打不动300次装填炮弹,200次目测距离训练。入伍次年,他已是全连训练尖子,更成为同年兵里最早入党的战士。
二、红土地的战火:雾散一刻,炮火铸英名
1984年7月,赵锦标随赫赫有名的“百将团”开赴南疆烽火前线。炮声取代了长江涛声。出征前,他给父母留下遗书:“敌人在我边境肆无忌惮地侵我领土,杀我边民,辱我民族。维护领土完整,保卫祖国安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程彬,抓住机会!”他果断下令。瞄准手程彬心领神会,在雾霭稀薄的刹那果断击发。轰!首发炮弹如同长了眼睛,直贯目标中心。硝烟未散,残敌惊恐缩回工事,第二发炮弹已撕裂空气,将地堡轰然掀翻!此战,九班歼敌9名,摧毁地堡一个、重机枪一挺。炮火的怒吼,在雾散一刻刻下“神炮手”的威名。
三、尖石小道:最后的冲锋与托付
阵地坚守两天一夜,部队终于接到回撤命令。这个平日视火炮如生命的老兵,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他一把将视若生命的炮身推向战友:“带炮走!我掩护!” 话语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
敌人报复的炮火如冰雹般疯狂砸下。硝烟弥漫中,赵锦标看到战友程彬负伤倒地,他毫不犹豫扑过去准备包扎。就在那一瞬,致命的弹片撕裂空气,狠狠击中了他的胸腹……
战友王波颤抖着翻开他染血的挎包,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里面静静躺着一筒完好的水果罐头。那是阵地上珍贵的补给,他一直留着,准备给伤员。当清甜的果汁送到他唇边,年轻烈士的笑容,已永远凝固在炮火纷飞的南疆焦土之上。
四、山河为证:永不消逝的炮痕与回声
战友们含泪清理战场,从他破碎的作战服里,找到了一本被弹片击穿的日记本。首页上,是他入伍时工整誊录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追授的一等功勋章与“神炮手”称号,如今静静地安放在靖江烈士陵园南侧的汉白玉灵龛内。覆盖着“魂系老山”锦旗的骨灰盒,与36师老山轮战烈士纪念墙上那38颗永不褪色的红星,默默诉说着忠诚。
四十年光阴流转,北纬22°的巍巍界碑旁,边防官兵仍会指着岩壁上那清晰的半月形凹痕,向后来者讲述:“瞧,这就是赵班长当年用瞬发弹凿穿的永备工事!”每逢清明,总有白发苍苍的老兵来到靖江烈士陵园,一遍遍擦拭着青铜炮身浮雕。粗糙的手指抚过冰冷的金属,喉头哽咽:“我们的班长啊……技术好,做表率好,那颗心,对同志更好!”驻锄板上深深的划痕,无声延伸,恰似当年红土地上那道义无反顾、气贯长虹的英雄弹道。
长江水浩荡,红河浪奔涌。英雄从未远去,他的忠魂已化作这奔流不息的春潮,融进一代代迷彩服的经纬,熨烫着钢枪与炮身的温度,永远驻守在这木棉花灼灼盛放、岁岁嫣红的千里边关。(作者:王成松 编辑: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