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形象为会徽标志
很多看似毫无道理的事情,就是那么“顺理成章”:比如熊猫卖萌是大杀器,能招财、能聚人气,能让铁石心肠的硬汉露出宠爱的笑容……
在动物界,大熊猫以憨态、呆萌、温顺等属性掳获了无数粉丝,成为公认的明星动物之一。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在国人心目中是“顶流”般的存在,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以往,大熊猫更多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外交中的“国礼动物”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大熊猫作为动物明星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强,而“熊猫经济”的话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经济效应也不容小觑。
“外交大使”变身“科研交流大使”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我们没有忘记你……”
1984年,中国内地流行女歌手程琳在专辑《新鞋子,旧鞋子》中,收录了一首名为《熊猫咪咪》的歌曲。这首歌是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大熊猫而创作的,其广泛的传唱引起了国人对大熊猫保护这一话题的关注。1985年,《熊猫咪咪》被评为全国十大金曲。不少中国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听过有关大熊猫的故事或科普知识。
大熊猫又称“熊猫”“猫熊”,属于食肉目熊科,是体色为黑白两色的哺乳动物。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 800万年,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它们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早期,大熊猫以肉食为主,后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变成以竹子为主食的杂食性动物。
“熊猫外交”可谓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外交方式,始于唐代,延续到当代。最为国人熟知的“熊猫外交”,当数1972年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向美国赠送了“国礼”大熊猫兴兴和玲玲,美国送给中国一对麝牛作为回礼,这被视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象征。此后,大熊猫作为中国最萌的“外交大使”,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直到1982年,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才停止了向其他国家无偿赠送大熊猫的做法。
1984年,中国更新了“大熊猫协议”,规定大熊猫的租借期限一般为10年,到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续约,不再像1972年送到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那样是永久赠送的性质。
1999年,中国通过签订大熊猫繁殖研究合作协议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提供大熊猫。“合作协议”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外租借方签署,协议中有保护大熊猫权益的条款,如租借费用、医疗条件、回归时间等,大熊猫因此从昔日的“外交大使”变身“科研交流大使”。
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称,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随着大熊猫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不断扩大,大熊猫繁殖技术的日益成熟,大熊猫海外家族也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熊猫宝宝出生在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6只大熊猫旅居海外,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追捧。
得熊猫者得“天下”
2023年春天,旅美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引发了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热战”。2022年12月,孟菲斯动物园宣布将把旅美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归还中国,结束20年的租借期。然而,2023年2月,乐乐在孟菲斯动物园因心脏病变突然去世,终年25岁,这引发一些中国网民对园方是否对乐乐照顾不周的质疑。
乐乐离世之后,身形瘦削、皮毛脱落的丫丫也引发国内网友担忧,大家纷纷呼吁将丫丫尽早接回国。4月27日,丫丫从美国孟菲斯起飞,于当天下午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丫丫在上海动物园进行隔离观察之后,被送往四川雅安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至此,“丫丫事件”算是告一段落。这一事件显示了中国人对大熊猫这一文化符号强烈的情感认同,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很多网民正是从“丫丫事件”中获悉了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以及了解到大熊猫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比如,租借方租借每只大熊猫需要每年向中国支付50万到100万美元的租金;如果大熊猫在境外生下幼崽,租借方还需支付中方每只60万美元的费用,幼崽所有权仍归中国,而且通常要在大约3岁时归还中国;如果大熊猫非正常死亡,租借方还要支付50万美元的赔款。
除了租借大熊猫的费用,建造它们生活的场馆以及日常维护、饲养、运营的成本都相当高昂。然而,为何还是有不少国家愿意租借大熊猫呢?重要原因在于拥有大熊猫的动物园,往往特别能够吸引游客去观赏游玩,可以增加门票收入、促进周边产品销售、增加餐饮住宿收入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据悉,就在大熊猫入住动物园的第一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的访客人数就从一年34.9万人增长到59.5万人;法国博瓦勒动物园每年的游客数则从60万跃升到160万。而在崇尚“萌物”的日本,大熊猫更是享有超高人气。旅日的大熊猫,简直是动物园的“吸睛物”和“摇钱树”。
日本著名动漫作品《樱桃小丸子》里,小丸子的奶奶回忆起大熊猫第一次到日本时,大家集体疯魔,排队3小时只为看几眼大熊猫的场景。小丸子也说道:“人生在世,如果连熊猫都没有看过,会非常丢脸。”由此可见,日本人对大熊猫有着多么狂热和深厚的感情。
香香是2011年旅日大熊猫比力(日本名“力力”)和仙女(日本名“真真”)的女儿,是自然受孕繁殖的第一只熊猫宝宝,也是日本时隔29年首次出生的大熊猫,因此倍受日本民众喜爱。
关西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宫本胜弘(Katsuhiro Miyamoto)估计,仅在香香出生后的3年半的时间里,它就为上野动物园带来了539亿日元(约合4.0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据悉,和花所在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为2023年“五一”期间中国第二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超过26万的游客。由于参观人数过多,以至于基地不得不将和花的观看时间限制在3分钟。
体型“肥胖”,色彩单调,看起来除了吃和睡,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艺”……世界上的动物如此之多,大熊猫凭什么赢得如此多人的喜爱,享受顶流明星的待遇?这道题有点难答。很多看似毫无道理的事情,就是那么“顺理成章”:比如熊猫卖萌是大杀器,能招财、能聚人气,能让铁石心肠的硬汉露出宠爱的笑容……
“熊猫经济”成新消费亮点
大熊猫的形象,不仅出现在国际外交、环保组织、公益机构等的宣发活动中,同时也出现在影视剧作品、文创周边的艺术表达和商业版图里。
1981年,中国与日本合作拍摄了第一部以熊猫为主角的动画电影《熊猫的故事》,该片讲述了被偷猎者掠夺出国的熊猫涛涛令人唏嘘的一生,尤其是涛涛被带到欧洲动物园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特别令人动容。这部风格清新、技艺精湛的作品,以悲悯的底色和深刻的思想引人深思。
而在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少不了动画片《熊猫京京》的陪伴。这部26集的动画片首播于1996年,讲述了一只名为京京的大熊猫在家园被毁之后,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历尽艰辛,寻找新的熊猫乐园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熊猫京京》是北京金熊猫动画公司和美国萨班国际娱乐有限公司合作的作品,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首次打入国际市场,有着开创性的商业意义。
真正在全球爆火的以熊猫为主角的电影,是由梦工场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该片讲述了沉迷功夫的熊猫阿宝,在历经磨难后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
第一部《功夫熊猫》于2008年6月全球上映,正值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武术首度被列为奥运特设项目,有了呆萌可爱的熊猫和中国功夫的热潮的加持,电影全球大卖,票房总计6.31亿美元,勇夺当年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据统计,已经上映的三部《功夫熊猫》的总票房超过了18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
熊猫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大展拳脚”,也活跃于亚运会、奥运会之中。1990年,熊猫盼盼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忠仁以大熊猫“巴斯”为原型所设计,其造型是手持亚运奖牌的大熊猫,十分活泼可爱。盼盼的形象很快风靡亚洲,后来更成为经典的时代记忆。
盼盼走红时,一度成为熊猫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儿童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各种商品上,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不过它的形象被滥用也反映了当时缺乏对吉祥物合法权益的保护。
到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更是红出圈,其文创周边产品大受追捧。其中,冰墩墩的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其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的头盔,装饰彩色光环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冰墩墩以实力圈粉,给世界各国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奥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对话的使者。冰墩墩的各种文创周边也随之爆火,甚至出现“一墩难求”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冰墩墩火爆的背后,给文旅IP产业化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冰墩墩文创周边的热销带来的启示是:需要迅速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开发IP衍生品和周边产品,加快完善IP产业链,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文旅产业的潜能。
风水轮流转。去年熊猫届的顶流是冰墩墩,今年是和花。
企查查App显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申请注册多个“熊猫基地和花”“熊猫和花”“和花”商标,国际分类为服装鞋帽、饲料种籽、教育娱乐等,当前商标状态多为申请中。和花的文创周边产品也在陆续推出。
随着和花等熊猫明星走入大众的视野,“熊猫经济”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而四川正在全力打造熊猫IP全产业链体系。据悉,未来四川将围绕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独特资源,深挖大熊猫文化内涵,带动相关就业,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发展。
编校:苑宝平,审读:郭丽、管文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