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水上派对”,这场盛大活动的费用高达1.3亿欧元,结果却遭到了网友的广泛吐槽,称其“像低配版灯光秀”,甚至还不如北京奥运会那场震撼的烟花表演。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近年来其他奥运会的经济账单——东京奥运会亏损了500亿人民币,里约奥运会亏损了141亿人民币,北京的两届奥运会到底是赚还是赔呢?
事实上,奥运会本质上就像一场豪赌,不同的国家根据其策略和准备程度,或赌赢了,带动了经济发展,或赌输了,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那么,北京是如何做到在两届奥运会上都实现盈利的呢?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特有的智慧与策略。
首先,来看一些近年来陷入困境的例子。东京奥运会可谓是近年最具代表性的“赔钱项目”。2020年东京奥运会原本计划在夏季举行,却因疫情推迟到2021年,光是延期就导致了数十亿的额外开支,场馆维护、人员薪酬等都是无法避免的开销。更为糟糕的是,疫情期间比赛场地几乎没有观众,门票收入几乎归零。最初政府的预算为124亿美元,然而最终的实际支出高达280亿美元,这其中还特意漏算了安保和交通等不可忽视的刚性支出。最后,东京奥运会净亏损500亿人民币,东京市民甚至打趣说,这些钱足够每个家庭购买一台冰箱了。
而里约奥运会的亏损更让人叹息。巴西为了承办南美的首届奥运会,一口气建了8座全新的体育场。然而,在开幕式前,海湾水域被发现有超级细菌,导致游泳选手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进行训练。场馆建设为了赶工期,质量参差不齐,马拉卡纳球场的钢梁上甚至生锈了。赛后,许多场馆都成为了闲置的遗址,奥运村的公寓墙皮脱落,甚至有足球场被改成了流浪汉的临时住所。尽管巴西投入了130亿,但最终只回收了40亿,亏损高达141亿,给本已疲软的巴西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打击。
最为惨痛的是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超支金额高达预算的10倍,政府负债10亿美元。为了偿还这些债务,当地政府不得不开征“奥运特别税”,每瓶啤酒都要多交几毛钱,这项税收一直持续了30年,直到2006年才还清所有债务。至此,“蒙特利尔陷阱”成为了后来的各国政府心头的一根刺,令许多国家在申办奥运时心生畏惧。
然而,也有一些奥运会成为了“摇钱树”,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时,几乎没人愿意承担举办奥运会的重任,洛杉矶市民更是上街抗议。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采取了三项“赚钱策略”。首先,他通过竞标卖转播权,将ABC、NBC、CBS三家电视台推向竞争,最终ABC斥资2.25亿美元取得了独家转播权,创下了当时的纪录。其次,他通过赞助商垄断政策,让每个行业只有一个赞助商,强势的可口可乐投入了1260万美元,富士胶卷也投入了700万美元,这直接排除了百事和柯达等竞争对手。最后,他采取了票价分档的策略,将热门项目的黄金座位售价抬高至2.5万美元,而普通场次票价则保持在几十美元,使得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根据预算参与。最终,洛杉矶奥运会不仅没有耗费政府一分钱,反而净赚了2.5亿美元。此举让全球突然意识到,奥运会不仅可以办得好,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紧随其后,2000年悉尼奥运会凭借千禧年这一特殊节点,吸引了全球的目光。83万游客涌入澳大利亚,带动了大量的旅游收入。游客不仅观看比赛,还顺便游览了悉尼歌剧院和大堡礁等著名景点,仅旅游收入就达到42亿美元。此外,奥运村赛后被改造为商品房,房价上涨了三倍,政府通过卖地收入了10亿澳元。悉尼奥运会的整体经济效益高达63亿美元。
伦敦奥运会则是一场“精打细算”的典范。他们的主体育场用了35%的回收钢材,跑道采用临时铺设,赛后可以拆除再利用。90%的场馆都进行了“赛后规划”,例如水上中心改造为社区泳池,篮球馆拆除后变成临时展览厅。最终,伦敦奥运会的投入为89亿英镑,但通过精心规划和优化资源,拉动了99亿英镑的经济增长,净赚了10亿英镑。
北京奥运会则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长远发展与奥运结合起来,打造了中国独特的奥运智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投入为3100亿人民币,其中2800亿被投入到“看不见的地方”,例如建设了5条新的地铁线路,总长达200公里,相当于从市区到郊区来回五次。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也花费了300亿,年吞吐量提升至8000万人次,现在依然是亚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此外,环境治理也得到了大力推进,北京的PM2.5浓度降低了30%,蓝天的日子比2001年增加了150天。即使是北京人如今乘坐地铁、出国搭飞机,或是呼吸更清新的空气,都能感受到这些投入带来的长期红利。
北京奥运会的赛事收入为205亿,支出193亿,净赚12亿,这只是眼前的账目。然而,赛后的“长尾效应”更为惊人,鸟巢每年吸引200万游客,门票收入达到2亿,加上演唱会、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每年总收入超过3亿。而水立方在改建后成为了“冰立方”,四季都吸引着游客,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滑冰。
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还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从2008年开始,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从4700亿飙升至2019年的3万亿。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崭露头角,马拉松、健身房等健康产业也蓬勃发展。业内普遍认为,2008年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成年礼”。
北京2022年冬奥会更是体现了“节俭”精神,12个竞赛场馆中,11个是经过改造的。水立方变身为冰壶赛场,五棵松体育馆仅用了6小时将篮球场改为冰球场。场馆改造的成本比新建项目节省了30%。尽管没有现场观众,但数字化转播让全球46亿人次观看了比赛,赞助商的曝光度并没有因此减少。最后,冬奥会的收入为153.9亿人民币,支出为150.4亿人民币,净赚3.5亿人民币。
巴黎奥运会目前面临着预算膨胀的问题,预算从66亿欧元飙升至120亿欧元,超支接近一倍。尽管他们声称要办“最环保的奥运”,但开幕式的花费却高达1.3亿欧元,是伦敦的三倍。场馆建设因罢工而多次延误,马拉松路线也改了三次。若游客量未能达到预期,预计可能亏损30亿欧元。
综上所述,举办奥运会是否能够盈利,关键在于三个方面:远见、克制与盘活资源。东京未能预见到疫情带来的冲击,里约未能在项目选择上保持克制,而北京则将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长远的经济效益。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了“奥运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