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点击进入“掌中藏文化”,领略更多藏文化图书
摄影:觉果
风的笛声跨越南迦巴瓦的雪
——祭奠远去的诗歌
多年前
喜欢写些简短的诗文
把一些稚拙的文字
印成铅字,发表在某些刊物上
自认成为了一名“诗人”
从此,可以昂着头
与青稞一同歌唱
与雪山一起冥想
与海子一道怀梦
多年后
依然喜欢阅读
依然渴望人类永恒的经典
滋养日渐贫瘠的心灵
但却很少去写——
有关太阳和神鸟的传说
有关青稞和石头的爱情
有关猎人和森林的轶闻
……
此刻,想起——
在那遥远的午后,夕阳斜映山峦
峡谷深处某个不知名的雪峰
吹奏起风的笛声
让过往的岁月跨越南迦巴瓦的雪
当雪风吹过脸颊,双眸凝视
不远处,一位旅者
手拿一本《乞力马扎罗的雪》
在喜马拉雅的东南端
找寻在遥远的非洲丢失的火焰与舞蹈
塘崩巴的月夜
风从几十里外的峡谷吹来
到达此处,已是筋疲力竭
变得温顺且乖戾
也许它需要喝口烈酒
稍作休整而后继续远行
此刻,塘崩巴的夜和月糅合
时光里倒映童年的嬉戏
在故乡的乡间野地里,少年们
穿着皮袄,望着月亮
似乎在山的那一边
同样也住着另一个故乡
塘崩巴的月夜
与诗的言辞相去甚远
它时而寂静,时而嘈杂
时而有两三辆急于赶着夜路
开往山南的大货车
他们忍住了睡意,在月光下
奔赴下一个生活的黎明
春的盛装
昨夜,一场细雨过后
清晨,独自踏青
阳光正从寂静的
山的背后,倾泻而下
乡间的麦子、柳树、白桦
争着做初春的盛装
那些诞生于远古的绿
透着生命最初的芬芳
在清凉微风的吹拂下
融进绚烂时光的河流里
蓝天、白云、雪山
以及那座不知名的巍巍山岗
总是忽远忽近
宛若少年时陌生的城市
满溢着希望与幻想
却又各自守望
默默不语
……
记忆里的故乡
记忆里
故乡有常年积雪的山脉
晚归的牧童
温暖的火塘
还有村口述说古老传说的老人
以及三三两两从远方驭马而归的亲人
那时的故乡,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足
机器轰鸣的时代似乎还很遥远
劳作的人们虽有些艰辛
可朴实的歌声里
没有哀怨的词藻和忧伤的曲调
如今
故乡的记忆有些久远
可时常在梦里,在休憩的片刻
如一杯母亲熬制的清茶
使你遁入,慢慢品味……
故乡
是梵高笔下暖色的咖啡馆
在点点星光下
温暖自在
故乡
是旅人背包里精彩的相册
四海之内,来去匆匆
带不走的永远是您温柔的灵魂
故乡
是一轮悬在夜空中皎洁的月亮
无论你走到任何遥远的远方
黑夜里照耀你心灵的
永远只有故乡的月
故乡——
是一本厚厚的
积满尘土泛黄的典籍
每一个人
都在心中珍藏着一本
却鲜少向人提起……
巴廓小巷
巴廓小巷,四通八达
视线沿着古老街巷
阳光——耀眼、温暖
珍爱和平的鸟儿,三五成群
辛勤穿梭于藏式民居间
在屋檐下筑巢、繁衍子孙
在这儿
屋顶以上是上苍
以下是纷繁尘世
路过巴廓小巷,在一间靠窗的
甜茶馆,休憩凝思片刻
静静流淌……
围着大昭寺
众多八瓣莲花般的小巷里
香客、旅人、艺术家、商贩
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他(她)们来自五湖四海
汇聚在此,相互寒暄
又各自朝向不同的归途
唯有时空里弥漫的桑烟
述说着千百年里轮回的沧海桑田
周日絮语
在某一个周日清晨
我所居住工作的高原小城
略显慵懒、疲惫
一周的劳作与繁忙
此时,画上了一个句点
季节的变换
从山的头顶、水的躯体
树的衣裳,以及大地宽广的胸怀
传递形态各异的色彩与冷暖适宜的温度
冬日里,暖阳
探过葳蕤素裹的山头
斜洒进屋内藏式木桌上
时光如茶,甜涩相伴
那些流逝的光阴
是阳光下穿梭流浪的尘埃
是幼年时火塘边的木碗
是窗外静谧村庄的炊烟
……
似曾相识,却又恍如隔世
此刻,想要放一首
曲调优美的工布民歌
静静聆听
伴着冬日暖阳
伴着炊烟袅袅
伴着雅江温柔的细语
冬晨,在尼洋河畔
清晨
视域内
卷起又疏散的层层云团
压低着海拔三千米的山峦
在尼洋河畔,高原的冷风
穿过岁月的河谷
和清冷的空气低声私语
不时抚摸赤裸着身子
倔强且温顺的、河谷里的石子
河水冰凉,草木沉睡,人畜稀寥
冬的季节,在尼洋河畔
落叶的白桦与群山对望
阳光延迟,万物冬眠
远处靠近城镇的村庄
不时传出的犬吠之声
和村庄里的古老炊烟
似乎是梦境里的声响与画面
站在窗前,凝望——
似乎明白:酥油茶与糌粑的混合
恰是应对此般没有阳光的寒冬
赐予身心丰盈的健康与温暖
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也是人间最美好的祝福
作者简介:
巴桑次仁,男,藏族,西藏林芝米林派镇人,曾用笔名酥油·粑、巴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系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油画学会理事等,现就职于西藏林芝米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喜欢文学、音乐、绘画。诗歌散文作品曾发表在《燕赵诗刊》《西藏文学》《诗选刊》等刊物。
征稿启事
2024
《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征稿启事》: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链接查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