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的劳动者群体,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这一新规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制度空白,为这一特殊劳动群体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保护。
第一、新规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5000万。这部分劳动者在建筑、保洁、家政等服务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劳动权益保障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此次人社部拟出台的新规,首次从国家层面对超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作出系统性规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明确超龄劳动者的法律地位
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
保障超龄劳动者合法权益
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第二、工资待遇保障新规定
新规在工资待遇方面作出多项突破性规定:
2.加班限制保护考虑到超龄劳动者的身体状况,新规原则上禁止用人单位安排超龄劳动者加班,确需加班的,应当征得劳动者本人同意,并严格控制加班时长。
3.同工同酬原则虽然新规未明确提及,但从立法精神理解,超龄劳动者应当享有与适龄劳动者同等的薪酬待遇,不得因年龄因素遭受薪酬歧视。
第三、社会保险政策突破
新规在社会保险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性规定:
1.养老保险政策
允许未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超龄劳动者继续参保
提供两种参保方式:个人身份参保或单位参保
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不影响养老金领取
2.医疗保险政策
已退休人员继续工作不影响医保待遇享受
未退休人员可继续缴纳职工医保
单位可与劳动者协商共同缴纳
3.工伤保险突破
强制性要求用人单位为超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
将超龄劳动者全面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
第四、新规实施的影响分析
1.对超龄劳动者的积极影响
劳动报酬得到法律保障
工伤风险有了制度保障
社保接续问题得到解决
就业选择更加自主
2.对用人单位的规范要求
用工成本可能适度增加
用工管理需要更加规范
需要调整现有用工模式
工伤风险防范压力加大
3.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
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实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新规待明确的问题
尽管新规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1.劳动关系认定问题超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尚存争议
2.劳动合同签订问题是否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作规定
3.经济补偿金问题解除或终止用工关系时的补偿标准不明确
4.争议解决机制超龄劳动纠纷是否适用劳动仲裁有待明确
结尾
人社部此次拟出台的《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劳动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新规在保障超龄劳动者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性规定,将有效改善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状况。
随着规定的正式出台和落地实施,我国超龄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晚年工作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将大幅提升。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劳动保障制度向着更加包容、更加完善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