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问题提出>
2.发球整体节奏和重心
3.第一节拍的关键动作
4.第二节拍的关键动作
5.关于小臂内旋击球
6.对中年业余者的建议
<前言:问题提出>
平心而论,发球动作并不复杂,比不上体操的空中动作,也比不上滑雪或跳水的空中翻越动作,奇怪的是,对于业余爱好者,能够将发球掌握好的寥寥无几,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连基本正确都做不到,太多的人甚至终身无法掌握合格的发球。其实发球上有短板的业余爱好者对网球充满了热情,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一发球就做着各种僵硬奇怪的动作,自己也改不过来 --- 问题是动作本身其实真的不复杂。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奇怪的问题。
首先,怎样才算掌握了发球?
(1)训练级
- 首先,可以依靠核心力量的发出球,核心是否出来自己会有真实感觉的,这个无法欺骗自己。笔者的感受是:胳膊没有发力,球却重重的砸向对面场地,伴随着清晰的“嘭”的一声,这是一种可以感动到自己的力量,一种原本就属于你自己,你却一直不知道的力量,展示这种潜能的力量是网球运动最具审美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意味着作为鞭梢的胳膊实际上是放松的,放松才可以让核心力量无损通过,放松到什么程度,也许你不相信,就是胳膊发力几乎为零,全靠核心带动发力。
我们可以看到:
- 较高的过网高度(这是极其容易忽视的地方,过低的过网高度其实蕴含风险,也是不合格的)
- 球速稳定在150公里以上
- 姿态和重心运用合理优美
(2)比赛级
- 持续稳定的心理抗压,配合身体的放松
- 较高的一发成功率
- 精准的落点,有清晰的外角,内角和追身落点
- 不减力的二发
在生命的高度,本文的意义在于希望许多业余爱好者在有生之年掌握专业的发球,探索和发现自身的核心力量之美。
本文不是专业文章,只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希望对业余者有参考价值。笔者会讨论到许多的不同技术,也有自己观点和推荐,但其实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自身核心力量的参与”,无论上腿步/平台步;半引拍/长引拍,传统奖杯/半发球奖杯,此刻能让你的核心迸发出来的技术就是适合你目前水平的技术。
<本文方法论>
本文的方法论:文献查阅,理论推导,观察和实践验证。
<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
(1)梳理了各种抛球引拍的节奏种类和对应的引拍方式
(2)提出了适合业余者的训练方法和步骤
本文的价值:不仅在于介绍“知道”,而是讲解如何“做到”。
<本文观点>
发球技术有不同技术分类,以关键的奖杯姿势为例,主要有
(1)长引拍,半引拍和短引拍
(2)拍头同步,拍头滞后,拍头提前的节奏
(3)上腿步和平台步
(4)来到奖杯,有标准奖杯过程和半发球奖杯
(5)奖杯停顿和不停顿的动作节奏
以上说明,仅标准奖杯动作的完成就有3*3*2*2*2共72种不同组合。
以上各项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和每个人的内在禀赋身体协调有关,也和不同阶段的自己的水平有关,建议充分尝试不同技术路线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
本文的行文逻辑是先从整体把握再到细节分析。
发球的人体力学动作就是投掷动作,类似的有羽毛球杀球,排球扣球,棒球,标枪投掷等。这些人体投掷运动的最大共同特点是:跨步,肘部引领,旋肘和小臂内旋。(笔者很早就注意到军人的敬礼动作某种意义上就是投掷手榴弹的预备动作)
体会排球的扣球:
体会棒球的投球:
(2) 核心力量
什么是核心力量?以下的力量的叠加合力:
(1)双腿/髋(通道)的下蹲和蹬地是最开始和最基础的力量(其中后腿的蹬地力量是主要的)
(2)背部,胸部,肩部(通道)的肌肉群带出的力量,尤其是背阔肌
(3)身体重心向前给球的原始冲撞力量(将身体的重量灌注到球上去)
核心力量如何出来?
髋和肩是2个关键的路口,核心力量的大部队要从这里无损通过。髋部拧转代表了下半身力量的蓄力和释放,肩部拉伸代表了上半身的力量的蓄力和释放。
这种蓄力和释放类似于弓的原理,将整个身体弄成一张蓄力的反弓,然后再蹬到空中,整个身体卷腹反弹回去。
以下的红圈是反弓蓄力的关键位置:
网球发球,无论准备动作如何,击球发力时刻都是鞭打:身体带动胳膊,身体先动,胳膊自然随动,而不是反之。鞭打/甩打的具体过程:
- 展肩蓄力---然后肩膀带动大臂做旋肘加速(第一次加速)---大臂带动小臂向上甩打,小臂带动拍子挂臂击球(第二次加速)。
- 整个发球过程,手腕握住拍,但本身不发力。
如何发出那种炮弹式的发球,答案是核心力量的充分参与+最后末端加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发球是一种鞭打,鞭子的硬的部分,即想象中的那个鞭子手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
许多人会回答是右肩,笔者认为是左肩(即抛球手臂的肩膀),这同理于正手。
笔者的观点:最后一击的时刻,主观世界里只有身体的右侧的躯体蹬地发力,仰胸朝天,眼睛盯球,肘部打开外旋,后腿蹬地,旋肘发力,手腕放松,在全身重心前扑瞬间,只听到“嘭”的一声球重重的砸在对面场地上。(就如前言说的,这是一种让自己感动的力量,这也是发球的意义所在)
除了髋和肩的关键环节,协助核心力量的无损通过的注意点:
(1)持拍胳膊的放松,避免胳膊发力
- 作为鞭梢的胳膊是放松的,放松才能让腿部开始的的动力链通过髋部和肩部传达到拍头,哪怕击球时刻,手臂的大臂也是放松的,只有小臂在急加速。
- 如果胳膊拼命发力,会造成背部/肩膀/大臂僵硬紧张,那么会出现自身“卡”的状况,拍头失速,击球时没有沉重猛烈的击球声,而是怎么用力都是肤浅拍面接触声音。
(2)停转加速效应
抛球手不能过早收回,开始蹬地之后,抛球才“猛然”收回。
- 蹬地击球时,抛球手有个反曲内旋-外趴-猛然下拉的动作,这样让抽回更加的起到停转加速效应。这同时使得抛球手臂垂直指天有了另外的功能,就是充分的主动的拉动髋部的拧转发力。
- 笔者的体验是:充分拧转的将奖杯动作后,再将抛球手猛然外趴下拉,明显感受到身体核心力量会突然迸发出来,这是很奇妙的体验。“拧转+外趴下拉”是大力发球的奥义之一。
2.发球整体节奏和重心
以平击球为例,首先把握发球整体的重心和节奏。
关于重心:
站位后身体重心的摆动过程:向前,向后且稳定,然后抛球引拍,下蹲完成了奖杯动作。
这里有个细节,有两种情况选择:
(1)重心向后时,重心来到双腿中间时开始抛球
(2)重心向后时,重心回退到后脚,稳定后再开始向前抛球
关于总体节奏:
发球的节奏类似原地起跳的节奏,由“奖杯蓄力阶段”和“击球阶段”两个节拍组成,节奏从慢到快:
- 奖杯蓄力阶段:准备-引拍-完成奖杯蓄力
- 击球阶段:蹬地+旋肘落拍,折臂击球
奖杯蓄力阶段和击球阶段之间,身体核心有一种内在的停顿蓄力节奏,但拍头和上半身肢体不一定停顿。
<问题>
发球蹬转之后身体落地,应该入场半个球拍的距离,并且此时后腿应该有个高高扬起的姿态,可是为什么有人可以高高扬起,有人只是扬起一点?
答案是:取决于重心有没有向前压上(取决于球有没有抛入场内),重心充分压上后的击球,后腿就会高高扬起,没有压上的,只是微微扬起而已。
关于节拍:
第一节拍吸气,完成下蹲引拍。第一节拍的节奏舒缓放松,成果就是最后完成奖杯蓄力动作。
和正手道理一样,这个阶段,要做到尽量充分的蓄力,没有蓄力就没有高质量发球。
影响蓄力的情况举例:
- 下蹲和引拍一下子迅速做完,笔者注意到许多业余者引拍动作僵硬紧张,上来猴急的无法自控的一下子迅速做完引拍,其中的打帽子也是快的继续控不住,结果失去了充分蓄力的机会。
- 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来球威胁的动作,可以从容优雅的完成。如果觉得奖杯完成时间不够,可以将球抛的高一点,而不是加快引拍动作。
一个原则:身体蹬地发力之前,不允许拍头落下。
第二节拍呼气,蹬地发力+旋肘落拍发力+抛球手外趴下拉(三个动作同时发生),最后的折小臂内旋击球。第二节拍的难点在于要让三个动作猛然同时发力进行。
发力节奏上:蹬地和旋肘落拍同时发生,主观体验上,应先发起蹬地。
体会发球的总体节奏:
3.第一节拍的关键动作-蓄力
第一节拍的抛球+引拍+下蹲三个动作在节奏上是同时且连续进行的。
第一节拍的目的是最终完成标准的奖杯蓄力动作---球被抛在空中,身体处于下蹲蓄力盯球的状态。
许多业余者对于奖杯动作的完成状态认知是模糊的,往往将抛球引拍的过程当作奖杯动作完成,以下是笔者对于奖杯完成时刻的描写:
(1)左肩远高于右肩
(2)下身:双腿下蹲蓄力
(4)引拍侧:肘部向外撑开,肘部上下90度,手腕立住拍面(拍面略关闭),手腕位置低于耳朵;
奖杯标准动作:
第一节拍的目的在于无论你用什么办法,只要做成以上的标准奖杯蓄力动作就行。
那么如何来到标准奖杯蓄力姿势呢?
(1)脚步站位
- 一般的,一区站位离中心点一步,二区站位离中心点两步
- 一区站位时前脚朝向网柱子;二区站位时前脚平行于底线
- 无抡一区或二区,笔者个人建议两脚的呈夹角接近45-90度(有利于上身的拧转抛球和空中蹬转发力)。可以试一下:我们假设两脚之间角度为0和90度,分别试一下抛球和蹬转,力量效果完全不一样。
两脚夹角演示:
(2)准备-重心移动
- 大陆式握拍,手掌面积尽量覆盖拍柄,露出拍柄尾端。
- 初始状态重心靠前,上身挺直,双臂放松,拍面可以略打开,将球轻靠在拍面附近。
- 然后重心后移,后移时双腿可以挺直,也可以弯曲。如果双腿挺直后移,前脚掌会自然翘起。重心移到双腿中间时抛球。
(3)抛球和引拍
这里笔者遇到了文字表达的瓶颈,来到奖杯蓄力过程是全身同时的整体运动,但文字只能按上下次序表达输出,暂且允许笔者将这个过程分为身体左侧动作和右侧动作了分别表述,以右手持拍为例,笔者建议左侧动作节奏先于右侧动作,节奏上先左后右。
左侧动作包括:抛球,顶胯和上身拧转
关于抛球:
- 依靠身体的带动来抛球
- 直臂抛球,将球放在指腹
- 将球抛在右前方12:30-1点位置,抛进场内约大半个球拍长度(平击球)
- 球抛出后,继续引导手臂向上,甚至反曲
- 对于业余者:推荐尽量抛高,给自己充分的蓄力准备时间和伸展击球空间。如果抛低,意味着在球的上升期击球,极难把握。
- 对于高阶者:无论平击,上旋还是侧旋发球,抛出的球都是一样,对方无法据此辨认。比如桑普拉斯和费德勒的抛球轨迹是平行于底线,从右到左的一道彩虹轨迹,这样如果想发平击,就在球经过头部上方的时候击球,想发上旋,就在在球快落到左边的时候击球。
参考视频:
继续分析抛球手的动作,抛球手有2个表面可见的重要细节:
<细节1:抛球后手掌有个内旋翻转的动作细节>
<细节2:抛球手的“往趴式”收回>
抛球手收回其实是第二节拍的事情,这里预先讲一下如何抽回。涉及什么时候抽回,如何抽回的问题。
首先抛球手什么时候收回?普遍的错误就是过早的缩回,抛球手应该参与蓄力而迟迟不舍得收回,直到开始蹬地之后才“猛然”收回,而这个时刻正好是下拉带动核心爆发的时刻。
对于抛球手如何抽回,有个常见的认知错误:一般大家都知道抛球手抽回过程中呈现手臂弯折护胸的动作,以为只要直接到达这个动作就行,所以抛完球抽回的时候,就单独的直接弯折肘部将手臂手在胸下。其实这是错的,护胸只是抽回过程中后续的一个形态,之前有一个抛球手臂猛烈的“向外扒”的动作,然后突然向内停止在胸下位置,起到停转加速鞭打的作用,这是一个先向外再向内的动作。
具体就是抛球手抽回的瞬间依靠肩膀带动整个抛球手臂空中拧转,进而带动整个身体核心的拧转发力,此时抛球手臂是先在空中“向外外扒”,然后再下拉收回的,而不是直接向下弯折,瞬间发力过后,抛球手臂向内突然停止在胸下位置起到停转加速作用。如果抽回时直接不费力的将抛球手向下弯折,就损失了关键的由“外扒'带出的核心拧转力量。
我注意到,一般的教材大量的讲解如何抛球的动作,却很少提及之后抛球手如何抽回的问题,属于管杀不管埋。
抛球手“外趴”动作讲解:
以上2个细节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业余者长期无法提高水平的原因就是刻意的模仿人家的表面细节,而不研究其根本原因,知道了根本原因,这些表面的姿态其实都是可以被自然带出来的。
笔者研究认为:空中的球开始下落,或者说抛球的后半段开始,进入奖杯最后定型阶段,左肩连同大臂内旋拉伸,辅助核心蓄力,由于大臂的内旋收紧,末端的手掌被自然带动翻转,小臂呈现出“外趴”的姿态。
整个左方动作,除了抛球先导,还要结合顶胯,仰胸拧转。
我们看一下辛纳的奖杯动作:
右侧动作包括:引拍+右脚上步+身体下蹲(对于上腿步而言)
关于引拍:
引拍有:
- 长引拍,一般就是传统的大幅向后的直臂长引拍,一般配合传统标准奖杯和同步节奏,目前越来越不被专业人士采用,无论男女。
- 半引拍,有直臂引拍(大臂带动小臂向侧外充分伸展后再举拍),如小兹,辛纳,费德勒,WTA;也有曲臂引拍的(直接曲小臂向上慢举拍),如总理,孟菲尔斯。一般配合半发球奖杯和拍头延后节奏
- 短引拍,特点是引拍时简洁的将拍子直接向上抬起完成奖杯,拍头就从来没有正朝过地面。如罗迪克,鲁内,鲁德,阿卡,谢尔顿,阿利亚希姆,商俊程,袁悦。一般配合标准奖杯和拍头同步节奏
下一节会讲解不同引拍。
无论长引拍,半引拍或短引拍,都很常见,没有好坏之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最终形成来到标准的奖杯蓄力动作。传统的长引拍从身后做起,半引拍从外侧面做起,短引拍从身前做起,个人选择而已,没有好坏之分。
笔者认为引拍有了两个关键的地方:
第一,引拍的启动动作
对于太多的业余爱好者,引拍动作一开始就错了,然后就是一生。
引拍时, 胳膊的动作是有次序的,先抬起撑开大臂/肘部,然后再举起小臂/手腕,也可以说先撑开大臂和肘部,这样可以充分的蓄力准备。这个容易理解:如果要准备甩鞭,我们会将鞭子上端的硬柄先举起来,而不会先举起软的鞭梢部分。
胳膊的动次序作有正确和错误两种:
第一种正确的是“肘部引领/提肘撑开”
- 开始引拍时先抬起和撑开将大臂/肘部,然后曲手腕提拉拍头,慢举小臂后立住拍面(此时肘部肘尖位置可以有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笔者称之为肘部下顿),最后形成奖杯时,手腕位置低于耳朵。
- 请体会军人的敬礼动作充满了力量感 --- 先提起大臂再提起小臂。次序反过来,你试试,像猴子招手。
这是笔者推荐的正确的引拍启动节奏,即明显先将大臂和肘部向外撑开,肘部撑开明显的可以唤醒背部肌肉群,然后放松提拉拍头。
请注意,引拍时曲一下手腕是放松手腕的方法。
第二种错误是:小臂/手腕先于肘部举起,肘部一开始就处于低位。
- 按照习惯的生活场景,小臂/手腕举起拍子形成奖杯。这种动作往往使得肩部锁住(含胸),肩部和大臂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蓄力,不容易形成充分蓄力的奖杯姿势,甚至手腕位置也会高于耳朵位置。
- 特别要注意的,这样容易造成翻拍。对于初学者,如果你让他引拍,几乎都是凭借生活习惯和本能:手腕首先翘起,肘尖处于被压低的位置。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不来个翻拍都不好意思。
笔者经常看到以上第二种的引拍启动,也会去提醒,但发现业余者一旦形成,很难再纠正。
为什么推荐“肘部引领”:
- 如果肘部引领,奖杯姿势时,肘部会撑开越过身体中线,这个撑开就是肩部的拉伸和蓄力,有了肩膀的蓄力,身体就不再需要胳膊或小臂的努力,之后击球时胳膊顺应核心力量,自然的伸展击球;如果奖杯姿势时,肘部没有过身体中线撑开,说明不是肘部引领。
- 如果不是肘部引领,而是小臂引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是身体的代偿机制,身体不得不拼命的用胳膊或小臂发力。
引拍开始时手腕(及拍面)关闭朝向地面,也就是说,如果在球拍中区放一颗球,这颗球直到打帽子才掉下来。这样做是为了之后手腕/小臂的充分甩打,所以要避免手腕过早的打开。
(4)抛球引拍节奏及其分类
抛球和引拍是左右两个手臂各自做的动作,这就存在如何配合的左方和右方动作节奏问题,一般分为三种节奏:
- 拍头提前
- 拍头同步
- 拍头延后
第一,拍头提前节奏
请注意,鲁内,罗迪克那样的奖杯停顿虽然需要极大的爆发力,但这种“停顿”的节奏特别适合对齐和协调发力节奏。
第三,拍头延后节奏
就是抛球先导的节奏,也可以叫异步或错落式节奏,即抛球手先来到奖杯的位置,引拍手慢一拍来到奖杯位置。一般的,这种节奏的奖杯动作的拍头没有停顿。
该节奏一般配合半引拍:直臂和屈臂半引拍。
直臂半引拍(比如小兹,辛纳,弗利茨,费德勒,沙波,WTA)。是不是直臂引拍,只要判断自己在引拍过程中,手臂有没有“挺直”过。直臂引拍往往配合双臂上下极致伸展,拍头一度朝向地面。
沙波:
辛纳(拍头延后节奏+直臂引拍+上腿步):
曲臂半引拍(德约,总理,高芙,王蔷),特点是引拍启动时先提肘向外撑开,然后曲小臂向上慢举拍,引拍幅度较小。
其中,德约的曲臂引拍是个特例,有罗迪克的影子,整个引拍过程,拍头“至死”没有朝向过地面 --- 这是短引拍的特征。
<破译难点1---做不出拍头延后的节奏,双臂老是要同步向上,怎么办?>
笔者的经验是引入一个锚定的动作:就是做一个双臂上下极致伸展的动作来延缓引拍节奏。具体如下:
- 原则:从容放松的抛球+慢引拍
如图:
(5)引拍同时下蹲
向上抛球之后,引拍同时身体下蹲蓄力,所谓“球上人下”。
发球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双腿(特别是后腿)的脚掌/脚尖的蹬地的力量。只有充分下蹲才能用到蹬地的核心力量,这个自己会有清晰觉察,就是那种明显的有背部和腰腹大肌肉群共同参与的超乎臂力的力量迸发,将球有力透彻的打到对面场地上。
(6)引拍后半段/打帽子
为了理论的简约,也为了避免概念和理解的混淆,笔者不建议采用“打帽子”的说法,原因如下:
- “打生日帽”说法容易误以为用拍头在头顶上盘旋,其实奖杯之后拍头伴随蹬地,反而是猛然和迅速的离开头部。(持这种误解的爱好者,不在少数)
- 市面上“打帽子”定义较为混乱,有些理解为小臂从右到左的引导拍头,有些理解为奖杯之后的某个动作。本文的理论体系以奖杯为分界点,之前定义为引拍,之后定义为旋肘落拍,不需要“打帽子”这个模糊的概念。
另一个模糊的词语叫“掉拍头”,“掉拍头”的含义往往包括打帽子和旋肘落拍,这样就横跨了两个节拍,造成对发力节奏瞬间把握的误解。笔者也不用“掉拍头”这个词语。
笔者的理论体系里简单将“打帽子”看做“半引拍”的后半段,在形成标准奖杯之前完成:
- 对于屈臂半引拍+半发球奖杯方式,沿底线平行方向,小臂引导拍头从右到左从下往上移动90度或90+(距离头部有一定距离)。
- 对于直臂长引拍,小臂引导拍头从后往前移动来接近头部位置。
引拍后半段轨迹:
具体训练方法:
(7)完成奖杯动作
发球的第一里程碑是完成标准奖杯动作。形成奖杯动作有两种途径或路线。
- 第一种传统奖杯路线:通过大幅直臂长引拍后,收回时肘部下顿拍头立起来,最终形成标准奖杯。(如张之臻)
- 第二种半发球奖杯路线:拍头水平横向指向场地右侧,肘部横向抬起,拍面关闭,此刻手腕是放松的,从右到左完成打帽子,最终来到标准奖杯。(如,美国的尤班克斯)
以下视频的第3点讲解了如何做半发球的奖杯动作:
技术上没有好坏之分,业余爱好者训练条件和身体条件决定了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现阶段水平的技术。笔者推荐第一种标准的奖杯,然后脚踏实地的演进和提高。
- 上腿步(纳达尔)
- 平台步(费德勒,德约)
- 窄步式(罗迪克,蒂亚弗,孟菲尔斯,胡尔卡齐)
上腿步伐还有2个亚型:
- 上腿步+迈小步,我称之为“萨芬迈步式”:开始以上腿步站位,抛球的同时前脚再往前迈一小步。(日本,韩国许多运动员)
- 上腿步+窄步起跳(辛纳):开始以上腿步站位,奖杯时变为窄步起跳
共同的关键点是之后双腿要蹬转到空中击球,击球的时刻不允许任何一只脚在地面上。
发球的站位步伐没有好坏之分,建议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考:
奖杯动作完成后,开始发力蹬地+旋肘落拍。
4.第二节拍的关键动作-蹬地发力
第一节拍的成果就是奖杯姿势,就像一张弓,奖杯动作就是把弓拉满,所以请注意击球前不要把弓线松掉,关键是身体先动(拧转),胳膊还在原来位置,这样弓是拉满的,如果胳膊先动了,身体后动,弓线就提前松掉了。
整个击球阶段拍头一直在运动中,历经2次加速,不能停顿。
- 第一次加速:三个动作同时发生(动作方向也一致):蹬地发力+旋肘落拍+抛球手外扒下拉
- 第二次加速:末端的折臂击球。
注意
- 身体没有蹬地发力之前,不许掉拍头。
- 如果奖杯姿势的肘部位置太高(远超肩部)或太低(夹臂),肩部就无法带动胳膊做好旋肘落拍,所以奖杯时肘部要有合适的上下90度撑起。
- 旋肘时,肘部位置从低位启动,肘部外旋,小臂带动拍头继续往下转到了背部最深处,共旋转约180度,之后完成向上顶肘姿态。
以下视频的箭头演示了蹬地发力和旋肘落拍的节奏配合:
步骤详解:
(1)旋肘落拍
旋肘落拍开始时,笔者推荐肘部曲为锐角,即曲肘夹一个矿泉水瓶不掉。原因如下:
- 小臂越靠近身体,拍头速度越快
- 旋肘有力,当肘部曲成锐角时大臂上的肱二头肌会鼓起来,肌肉收缩蓄力。而当肘部处于钝角时,肱二头肌就会被拉平,无法收缩蓄力和发力。(肱二头肌的力量远大于肱三头肌)
所以,旋肘本身就是肩部蓄力的过程。
(2)蹬地发力+旋肘加速
<关于蹬地力量分配>
笔者的观点是蹬地时,后腿的蹬地发力占60%,前腿主要是支撑和辅助。
视频参考:
- 双腿蹬地发力
- 左手掌旋转外趴 (辅助发力)
- 右手掌(持拍)由外向内转 (旋肘发力)
(同步时刻,双腿的空中蹬转方向是向左,两个手掌的旋转方向其实也是一致向左转,向上击球时,呈现四肢同方向的合力拉扯的巨大力量)
参考视频前4分钟:
图示:
1)奖杯之后,蹬地+左手掌+右手掌 同步动作
2)当拍头掉在背后的深处时,双脚几乎已经腾空离地
常见错误:
违反了原则:身体没有蹬地发力之前,不许落拍头。
如果拍头掉在了背后,但是身体还没有蹬地发力(双脚还大面积粘在地上),就会造成发力节奏错误。出现“之后不得不身体和手臂同时向上发力而抵消”的错误:
蹬地发力+肩部带动旋肘,使得拍头继续掉到最深处,同时向上跃起完成“向上顶肘”。“向上顶肘”姿势就是肘尖领先于手腕/小臂,蹬地起跳时肘部位置高于手腕位置。“向上顶肘”是由旋肘+向上蹬地自然带出的的。
向上顶肘图示:
- 此时拍头掉在背后最深的位置
- 此时双脚几乎已经离地
- 此时上身是侧弯的,这样才能带出向上的顶肘姿态
- 手腕的掌心方向不要向上,而是朝向侧面(In),准备小臂内旋击球。
“上身侧弯”辅助“向上顶肘”:
正确的:奖杯时肘部位置应该左高右低,肘部撑开但保持在低位,如果不由自主向上抬起大臂,就会阻碍之后正常的旋肘落拍(变成了头顶盘旋)。
原因分析:笔者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代偿行为,即没有做到展开胸部和肩部来蓄力,身体会用抬大臂的动作来代替。
原理讲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羽毛球杀球的讲解很到位:
(3)击球
发球的击球有两种:“鞭打”和“抡大臂”。
“论大臂”是最常见的业余爱好者的错误。
什么是“鞭打”?
- 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做内旋击球,结合顶肘,小臂向上带动抢高点,击球瞬间快速握紧球拍,形成瞬间的爆发,会感受到清脆的爆发声,也叫闪击,短发力,存劲等俗称。
- 大臂先走,小臂向后,大臂带动小臂,大臂停止,小臂内旋击球。击球后手臂和球拍呈现三折线。
什么是“抡大臂”?
- 大臂和小臂同时前进,像一条棍子进”压下去(往往结合压腕的错误动作叠加),没有大臂带动小臂,击球后手臂是一条直线。
“鞭打”和“抡大臂”的关键区别:
-“鞭打”:小臂发力,以高处的肘部为转轴进行小臂内旋击球(关于小臂内旋下文有论述)。
-“抡大臂”:由于紧张,肌肉发紧,结果用整条手臂进行下压,没有肘部和小臂的动作。
击球启动的框架描述:
击球之前:
- 右肩远高于左肩在空中侧向向前滚动
- 拍框对着空中的球,临近时小臂内旋将拍面对着球的偏上位置击球
击球时刻:
- 后腿发力蹬地(对于业余者,不需追求过度腾空跃起)
- 手臂伸展(不是刻意笔直),小臂和拍柄有一个舒服自然角度(不是呈直线)
- 大臂高出肩膀约30-45度
- 小臂内旋击球
好,最重要的认知来了:
- 对着球的中下部,向上抽打
- 而不是对着球的正后部,向前击打(这个错误,一错就是几十年)
击球之后:
- 空中完成向前的“卷腹”的力量动作
- 身体落地之后,后腿高高扬起,抛球手臂向后甩出
<击球时刻,肘部/大臂只比肩膀的高出约30-45度>
击球时刻,总理上身侧弯,肘部其实只是比肩膀略高而已,整个手臂自然伸展。拍头和小臂呈现一个自然角度。
击球时胡,尔卡奇上身侧弯
让我们继续弄清楚这个问题:击球时身体的姿态和肘部的位置是怎样的?
网上太多的教练说要竖立大臂,贴近耳朵,向上击球,视频演示也是身体站直演示如何尽力的向上抬高肘部竖立大臂等。笔者的观点不同,认为击球时“上身自然侧弯”,无需刻意抬高肘部。笔者没有找到网球在这个细节地方的讲解教材,只好引入羽毛球的杀球动作演示来讲解,击球时的身体姿态应该如下图,大臂和肘部不是尽力向上的,而是自然角度且不会受伤,手腕和拍柄也有自然角度。
<身体蹬到空中拧转击球,击球时刻不允许任何一只脚在地面上,上身侧弯,右肩远高于左肩>
对于平击发球:拍面略微向下,在球的最高位置对准球的中上部击球。
对于切削发球:拍面呈30夹角击球,击打球的1点钟的后部(不是1点钟侧面边缘,也没有意念中的包裹动作,是直接击打)
击球之后,身体不要过早打开,维持盯球的状态,而不是要关心球的去向而去看球的落点,击球时头部只要去看球的去向,身体就会过早打开。
击球的整个重心由后往前,将重心灌注到击球中,蹬地之后,前腿向前落在场地内,后腿高高的扬起。
(4)关于落点
一般的教材关于落点的讲解有以下两种观点:
- 蹬地时,跳往的方向就是落点的方向
- 随挥后肩膀对准的方向
以上网上的主流教材对笔者没有效果,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是小臂/手腕的最后瞬间的方向决定落点方向,配合脚尖的方向,前提是手腕是要彻底放松。
下文会提到。笔者发现德约的“短引拍+曲手腕”可以明显的提升落点能力,几乎指哪打哪,内角,外角或追身。
(5)击球完毕
击球后,随挥完成时,手腕应该是翘起的(内凹立起的翘起,不是外凸拱起)。这样才是证明是充分的小臂内旋。(大家可以自我检查)
(6)发球后衔接
击球之后继续分腿垫步的衔接动作,否则发球不算完整。
每一次发球,在心态上要“无罪推定”,认为自己的发的是好球,对方接发也是好球,然后自己才能迅速的垫步准备。切忌站在那里观望自己的发球好不好,这一观望立刻就失去了准备时间。
5.关于小臂内旋击球
本章讲的是击球时的胳膊的形态到底怎样的,不是掉肘和抡大臂,不是向前直臂的抹,而是小臂内旋的甩打,并且是更加充分的挂臂式的小臂内旋。这其实是发球基本认知,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业余者做不好,甚至包括高阶的4.0以上水平的业余者,在笔者看来,这是专业和业余的风水岭。
笔者遇到过打球10年的球友居然不知道发球使用的是小臂内旋击球,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正手:绝大部分的业余者凭直觉以为正手击球是由后往向前挥拍轨迹,加上最后的内收,但恰恰相反,挥拍轨迹是顶肘向外的由内向外的挥拍轨迹。
这个让笔者意识到业余者最大的问题不是体力问题,而是认知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起因之一。
无论是平击发球,侧旋发球,上旋发球,都是明确的小臂内旋击球。
小臂内旋击球是鞭甩的末端加速,小臂内旋不是说小臂发力,而是大臂带动小臂做内旋技术动作。
下图演示的是小臂内旋的基本动作:
- 击球前,肘部高抬
- 击球时,胳膊伸展,小臂内旋
- 击球后,继续手腕内旋,拍头先下(末端加速),手掌掌心朝向外侧面
继续讲解,击球后,胳膊可以伸直也可以略微弯曲(挂臂/折臂)。关键是要避免“抡大臂”:击球后胳膊和拍子呈现一条直线上匀速往下抹压,那一定不是小臂内旋。
费德勒式击球后胳膊是伸直的,而德约是挂臂(折臂)的:
直臂和挂臂也许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笔者的理论体系里,挂臂击球是最佳的小臂内旋:立肘之后把小臂甩出去,更加的起到末端加速作用。
竞技体育的关键是对身体姿态的领悟,“挂臂”击球是一种对发球的透彻的领悟。
这里给出挂臂击球的完整定义:(关于网球的挂臂击球的分析很少,笔者只能借用羽毛球杀球讲解):
对于业余者,笔者的观点是明确的:
- 应该采用挂臂击球,因为业余者学习挂臂击球和直臂击球的难度一样。而挂臂击球是极致的小臂内旋击球,可以防止“抡大臂”击球。
- 挂臂更加符合物理学原理,肘部在高处相对固定时,大臂停止甩动小臂,小臂甩拍子,这样杜绝了“甩大臂”的错误动作。
<破译难点3---做不出充分的小臂内旋击球怎么办?>
小臂内旋其实是发球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小臂内旋的发球其实就是不合格的,但笔者的观察是,对于许多打球多年的业余者,做好小臂内旋的寥寥无几。
充分的小臂内旋意味着击球后手掌朝向侧面场地,而不是朝向地面,假设此刻手掌握着有个装水的杯子,杯口会朝向地面,会将水倒干净。
如何做到呢?
笔者经验是“矫枉过正”,采用挂臂击球的方法。
- 抛球向前一点,瞄准球体的上方甩击,故意让大臂停止,小臂甩出去击球。
- 同时,挂臂击球可以避免业余者常见的“掉肘抡大臂”和“向前抹”这样的常见错误。
6.对中年业余者的建议
一般的教材针对的都是体能充沛的青少年,很少由针对中年以上的业余者的训练建议。对于40岁以上的业余者,笔者建议如下:
建议1:允许自己“失控”,而不是始终要“理性控制”。
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发球,击球时刻,内在的体感是超越自身的,所以要允许自己失控。
中年以上业余者往往是公司的中上层管理者,不乏金融行业的精英,从生活到职业,一切都是计划,控制,逻辑,六西格玛,5S,PDCA等等,践行的是这个世界是理性控制的,对于发球,如果一切的动作过程都要得到自己的“理性控制”,笔者认为属于对竞技体育的不理解。高质量的发球,本质上就是超越你所认知的那个日常的你,允许开放和失控,才能触摸到那个不知道的自己。“失控但仍然奇迹般的精准”可能是高水平级别竞技体育的本质。
蹬地腾空的节奏动作对于年龄偏大的业余者其实不容易,蹬地时机提前了身体发力会相互抵消,蹬地稍后了也一样影响发力。身体的中轴稳定也不容易控制。高质量击球需要的是最后的瞬间的那个合力。
如果一时无精确掌控腾空的合力节奏,不如取消刻意的腾空动作,让自己的身体以类似“走步式”的自然方式鞭甩发力,具体就是双脚站稳,依靠后腿的充分蹬地,击球时保证了身体中轴稳定,这样无需腾空一样可以发出高质量的发球,以后再过渡到专业级的腾空击球。
注意,这种蹬地走步式发球,左脚尖对准落点方向。
建议3: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发球的方法
- 引拍时采用“曲手腕慢提拉”拍头,此时的曲腕可以提醒自己让胳膊自然放松。
- 用身体体悟到这种甩这种刷(本质上言语不能表达),那么你会联想到自己正手的拼命发力模样,然后你会将发球“甩打”体验应用到正手,而最终全面提升网球的击球水平。
推荐的的德约热身时的发球动作,这样放松的走步式发球非常适合中年以上的业余者,推荐直接用于比赛。
建议4:推荐采用上旋发球(以右利手为例)
发球有平击发球,侧旋发球,上旋发球,外旋发球(Kick Seeve)
一般的,专业人士的一发采用平击发球,二发采用外旋发球。
笔者这里说的上旋发球,基本框架类似平击发球,但比平击球发球稳定。
1.上旋发球不同于外旋发球,上旋发球的球落地继续向前跳冲,外旋发球的球落地拐向右方。
2.上旋发球和平击发球最大的区别是抛球的球的轨迹,上旋发球需要将球抛在钟面12点的后面一点,而平击球发球需要将球抛向前面一点,进入场内。
那么如何发好上旋发球呢?如何更多的加入上旋的成分?
1.上旋发球是一种全力的刷球:对着球的中下部,向上抽打。这种“刷”不是简单向上刷,同时带有对球的猛烈包裹,竞技体育的专业动作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笔者形容为空中有一块布,而你将这块布从顶端开始奋力扯下来。
2.非常奇怪,上旋发球的会带来落点的极大提升,笔者认为控制落点方向不是身体跳入的方向,也不是肩膀对的方向,而是手腕瞬间甩的方向(配合脚尖方向)。由于上旋发球刷球的特别动作,使得在手腕刷球的瞬间可以控制内角,外角和追身的落点,大家可以试一下。
3.理解发球原理就是鞭打原理,鞭子有硬的手柄部分和软的鞭子部分组成,请问发球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位区域相当于鞭子的手柄?一般会以为是右肩,但不是,是负责抛球手的左肩。理解这一点,你的发球从此会不一样。
业余者的常见毛病是一发用了洪荒之力的平击发球,失误之后,由于没练过二发技术,二发就变成了减力一发,由于不熟悉节奏,减力一发没有威胁的同时也同样容易失误,被笔者称之为“丧权辱国”。业余者能用减力一发往往是因为对手太菜,无法攻击这么疲软的发球而已,遇到稍微高阶的对手,必死无疑。
有一种说法,业余者适合的发球既不是“自杀一发”,也不是“软弱二发”,而是1.5发,笔者建议的上旋发球应该就是传说中的1.5发。
笔者的经验是:150公里的上旋发球已经具备了带有“嘭”的一声的雷霆万钧的气势,因其强烈的旋转,威胁力其实高于170公里的平击发球。(高速旋转的球会让对方拍面吃不住球而乱飞,对方需要更多的从容准备时间和更快速的拍头速度才能吃住球,这是上旋球和平击球的区别,平击球就算很快,对方只要位置到位就容易直接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