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飞人的故事,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东京奥运会的余温仍在,两天之后,东京残奥会的圣火也即将点燃。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香港田径运动员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夺得男子200米-T36项目金牌,并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这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主场的第一块金牌,也是苏桦伟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从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他在4届残奥会累积了6金3银3铜的惊人战绩。

一晃,十几年过去。又到了一个新的奥运之夏。

有新的像苏桦伟一样的运动员继续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而苏桦伟的故事也并没有结束,那些奔跑在赛道上的瞬间,都被刻进了一部电影里。

——《妈妈的神奇小子》。

这部吴君如监制并主演的新片,徐徐呈现了苏桦伟是如何从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或者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点点将身患残疾的儿子培养成田径运动员的过程。

一些看过点映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的看到了苏妈的艰辛,“吴君如能凭这片子拿一个影后”。

在这些感受里,“笑中带泪”“感动”算是非常突出的关键词了。

其实在影片9月4号正式上映之前,桃团已经提前在广州和深圳组织了两场观影团。

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奖状、金牌这样的周边。

“感谢你成为妈妈的小孩,妈妈不是超人,但是愿意为你勇敢,希望你赢在终点。”

有朋友组团前来,也有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来一场亲子之旅。

这些感受非常复杂细微,我们可以提取出励志、热血、燃这样与少年、运动紧密相连的词语,也可以提取出母爱、温情、感人这些与亲情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眼看过去,这是一个足够热血燃情的运动故事。

一个原本连走路都困难的人,竟然能在赛道上奔驰,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关于运动的奇迹么?

人生一开始,苏桦伟就是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医生宣布他“以后能行走的机会很小”。

从幼年时代的无法行走,到逐渐能够站立、走路,再到13岁第一次在赛道上奔跑赢得教练的赏识。

苏桦伟的人生走的是“后发制人”的路。

而他的跑步节奏也像他的人生一样,是“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才要在后面追上来”的后来居上。

这与我们以往见到的运动员太不一样了!

我们见过太多拼命去补足短板的人,但是如果人生中有的短板是注定无法补足的呢?

就像是苏桦伟说的,他因为先天听力弱,导致起跑发令后反应总是比别的运动员慢一点。

一开始,为了攻克起步慢,他按照教练的要求不断练习起步、调整起步姿态。

但是沉溺于一次次的起步练习中,几乎让苏桦伟忘记了自己跑步的初心:我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一直练习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起步,就像一个人无从选择的出身,家庭、健康这些无从选择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苏桦伟的起点不可能比别人更高。但他了解自己的人生,也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追上来。

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知道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我才会更拼命在后面追上来,就像我的命一样!”

他说出那句话,身后的赛道仿佛不是一条跑道,而是他奋力前行的人生之路。

在这条路上,当一个人面临注定无法补足的短板时,苏桦伟的方法不是囿于困境,而是将长处发挥到极限。

“输在起跑线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终点在哪里。”这是苏桦伟在形容自己的比赛,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关于人生的哲思。

与其说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励志和热血,不如说就是这种从重压之下迸发出的惊人能量。

而在这种励志和热血背后,是一个家庭和一位伟大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撑。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上,苏桦伟和队友一起夺得400米男子接力赛金牌。那是苏桦伟运动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人生与田径赛事紧紧相连。

一个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奥运冠军,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想象。更何况,还是苏桦伟这样在生活起居上需要有人照顾的运动员。无论对家人的精力还是经济,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

影片没有回避这些现实困境,直面了运动员尤其是残疾运动员生活中真实的困难和阻力。

片中,苏桦伟一家四口蜗居在老旧的居民楼里,父亲突然生病,整个家全靠母亲苏妈打四份工支撑。

生活的琐碎艰难袭来的时候,天赋和梦想显得不堪一击。

苏桦伟一度在艰难的现实面前放弃了运动员生涯,“我跑步每月拿3000多津贴,但是我去送快递一个月可以拿七八千块补贴家用。”

苏桦伟,他不仅要与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抗争,他还要与琐碎困顿的现实生活作战。

唯一幸运的是,无论他做什么选择,都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永远都有苏妈并肩前行。

拍板儿让儿子加入田径队的是苏妈,每一次采访都陪在儿子身边的是苏妈,想出主意让儿子拍广告赚钱恢复训练的也是苏妈。在儿子比赛状态不佳时飞去赛场帮助他调整心态的,还是苏妈。

苏妈,是苏桦伟故事里绕不过的重要人物。

老实说,刚刚看到片名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一部运动员传记片,会在片名中把“妈妈”放得如此之重。

但是看完全片,我就明白了——再没有任何一个切入点会比现在的这种方式更加贴切了。

因为在苏桦伟的运动生涯甚至整个人生轨迹里,没有苏妈的坚持和陪伴,不会有今天的运动员苏桦伟。

一部运动员传记电影,我们见过太多从对手、教练、恋人、家人等视角切入。这些人确实也在苏桦伟的人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比如片中的方教练,比如现实中帮助苏桦伟继续运动员生涯的刘德华、一直关注苏桦伟并且把他的故事讲给吴君如的古天乐……

每一个视角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对苏桦伟的人生而言,再没有任何一种视角比苏妈的视角更加重要。

第一次,幼年的苏桦伟在苏妈的鼓励甚至是逼迫下,从工厂传送带上站了起来。

一个被医生宣告此生很难行走的人,在母亲的培养下,创造了奇迹。

在亚特兰大残奥会比赛前,少年苏桦伟有些迷茫,苏妈说“你当妈妈在终点望着你”。

冲线夺金的苏桦伟,每一枚奖牌里,都凝聚着妈妈数十年如一日的温情目光。

“望妈妈,set go!”是苏妈的名言。她陪着儿子训练、比赛,为儿子剪脚趾甲,为儿子的情感和未来操碎了心。

“小明为什么能比火车跑得快?”

这个问题在电影里出现了不止一次,苏桦伟也与火车比赛了不止一次。每一次,苏妈都陪在他身边。

一边是鸣笛前行的火车,另一边是全力奔跑的苏桦伟。而苏妈,就在一旁的楼梯上为儿子计时。

小明真的可以跑得比火车快!

苏妈与儿子击掌的瞬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欣喜,眼中涌动着幸福和骄傲的泪光。

在苏桦伟的故事里,妈妈是故事的起点也是跑道的起点。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一向被看好的苏桦伟在前两场比赛中都未能夺冠,心态一度失衡。苏妈飞到儿子身边帮他解开心结、调整状态。

在那个“小明为什么跑的比火车还快”的问题里,苏桦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THE END
0.患有先天性痉挛及弱听的苏桦伟,是如何夺得残奥会冠军1981年,苏桦伟出生在中国香港。刚出生三个月后,他被诊断出先天性肌肉痉挛和弱听。尽管如此,苏桦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成为了残奥会的冠军,还加入了刘德华的公司。 1981年10月6日,香港一户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家人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心里充满了喜悦。小宝宝胖乎乎的,取名叫苏桦伟,寓意像白桦树一样坚强jvzquC41o0ypj~3eqo5b1B:3946189d343:49>=7
1.残奥冠军温情励志故事,吴君如主演,免费观影活动时间地点公布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非凡旅程。苏桦伟自小身患残疾,但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残奥会的冠军。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不仅是一部运动传记片,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励志故事,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jvzquC41o0ypj~3eqo5b1B:265698:d3446:6<=:
2.《妈妈的神奇小子》:见证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的逆袭人生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事迹改编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即将于9月4日上映,近日,影片监制兼主演吴君如接受了我们栏目的独家专访,讲述了她决定参与这部影片的原因以及影片的幕后故事。jvzquC41o07:2>3eqo5n1nfgq527<=3864tj}rn
3.刘德华被大家忽视,背后的故事让人心酸|刘德华|残奥会|苏桦伟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刘德华主动放弃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录制活动。他表示:“大家都在抢奥运,没人跟我抢残奥。”正如他所言,刘德华转身加入了残奥会的宣传工作,并亲自参与了一首歌的词曲创作,这首歌就是《Everyone is No.1》。 为更好地助力残奥会,刘德华自掏腰包的同时,还真人出镜以残疾运动员的身份,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6286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