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一个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其历史上首届奥运会。然而,这并非中国首次尝试申办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十几年里,中国曾多次尝试申办奥运会,但最终都未能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了解到其中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建设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重要目标,这也意味着“全面”二字的含义远远超出了表面。1990年夏天,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亚运会场馆。他看到这些刚刚竣工的设施时十分高兴,便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在邓小平看来,若不借举办奥运会来展现中国崭新的面貌,那么这些场馆将变成巨大的浪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几代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他们的心中,奥运会不仅仅是一个国际竞技赛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早在刘长春单枪匹马前往洛杉矶参加奥运会时,中国就已渴望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尽管当时的成绩远不如人意。直到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摘得金牌,才让世界开始注意到中国的体育实力。但要想让世界真正看见中国在体育领域的成就,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是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举办奥运会”这一当时还显得遥不可及的梦想才渐渐成型。1990年9月,杨尚昆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明确提出中国希望承办2000年奥运会。萨马兰奇听后十分高兴,并表达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这个时刻也是他们对奥运会憧憬的开始。当年亚运会闭幕式上,观众席上挂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而在北京街头也出现了“我们能够办好亚运会,我们也能够办好奥运会”的标语,民众们的支持和期待可见一斑。
1990年,闫仲秋也加入了这一进程。当时,他从市政府研究室调入了亚运会组委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专注于亚运会的工作。亚运会结束后,领导们将他留了下来,并告知他未来的目标——申办奥运会。从1990到1993年,这段时期主要是筹备阶段,大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伍绍祖,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和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执行主席,曾形容奥运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过去,我们对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只是模糊的,直到邓小平的谈话之后,国家才真正下定决心。”
1991年4月中旬,北京市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奥申委设在东直门的一幢小楼中,大家清楚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亚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也增强了信心。随着“申办奥运”成为各大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许多海外华侨也为此感到兴奋,看到祖国日益繁荣,内心十分欣慰。推动项目的人士也明白,若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将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信心,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推进,申办的会徽也应运而生,巧妙地将“北京”字形变形,形成了天坛祈年殿的图案。而在完成基础准备之后,关键的工作便是如何争取到每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申奥委将此项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制定了广泛的对外联络策略,要求“广交朋友,多做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派出了62个团组访问了54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与国际奥委会委员接触,并接待了63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委员来访。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堪称空前。与此同时,其他竞争城市,如悉尼,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申办。尽管申办奥运会需要巨大的投入,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民意调查显示,全国和北京地区的支持率分别为92.6%和98.7%,而悉尼等竞争对手的支持率明显低于此。
1993年9月,北京申奥代表团终于抵达蒙特卡洛。尽管大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们依然感受到浓重的紧张氛围。9月23日,五个申办城市在国际奥委会前做了最后的陈述。北京被排在了第四位,各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各具特色,竞争异常激烈。最终的“决战”几乎落在了北京与悉尼之间,投票环节异常紧张。前三轮投票中,北京一直领先,但在第四轮,悉尼逐渐反超,最终以2票之差胜出,遗憾落选。闫仲秋回忆道:“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悉尼获胜时,我们的脑袋一片空白,现场的澳大利亚人欢呼着,我们的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在蒙特卡洛的最后几天,申奥代表团的成员们陷入了煎熬,苦恼于如何向北京汇报。尽管如此,他们在回到北京后依然受到了热烈欢迎,《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申办奥运会,没有失败者。”如果回顾这次经历,失败的原因并非准备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开始了解中国。然当时的国际竞争依然激烈。
伍绍祖后来透露,外部因素是这次申奥失败的重要原因。他直言,美国是造成“内幕”的主要国家。美国在中国公开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后,采取了多种方式在国际上散布对中国不利的言论,甚至通过国会决议反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此外,美国还制造了“银河号事件”等一系列不实指控,试图抹黑中国形象。虽然这些企图未能成功,但美国的施压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与美国关系紧密,难以做到公正。
邓小平也在与伍绍祖的谈话中鼓励道:“申办不成没关系,总结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2001年,中国终于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也让民众为之沸腾。而这背后的努力和准备,正是伍绍祖和其他工作人员多年来不懈奋斗的结果。
伍绍祖曾说:“健康比奖牌更重要。”这不仅仅是他对体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国从申奥到成功举办奥运会过程中,理念的逐步转变和成熟。2008年奥运会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