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女排的身影确实出现在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上,但他们的旅程却比许多人的预期要短得多。早在9月26日,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便以0:3不敌俄罗斯,遗憾地提前结束了比赛。中国队的梦想未能走得更远,之后她们只能与德国、克罗地亚和韩国等队争夺5至8名的位置。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与德国和韩国的激烈较量,中国女排最终稳稳地拿下第五名。
尽管排名世界第五,但这个成绩远离中国女排曾经的巅峰,尤其是郎平和梁艳相继退役后,队伍已经没有了像她们那样的顶尖球员。从1995年郎平回国担任主教练后,中国女排的最好成绩也仅仅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银牌,以及第13届女排世锦赛的亚军,依然未能摘得世界冠军的桂冠。
1999年3月,胡进接替郎平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胡进接手时的情况并不乐观,队伍的整体实力较为薄弱,尤其是没有像郎平那样能够独当一面的顶级球员。即便中国队已经保持了亚军的位置,这种成绩显然还不足以满足大家的期望,更别提登上冠军的领奖台了。
悉尼奥运会过后,中国女排的未来走向如何呢?当时的女排主教练候选名单上有几位重要人物,包括胡进、八一队的林榆廷、上海队的蔡斌、辽宁队的岳金库,当然,还有当时担任国家队助理教练的陈忠和。虽然陈忠和没有太多的执教经验,但他在中国女排的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有记者曾问陈忠和:“如果让你来执教,你有没有信心?”陈忠和笑着回答:“我当然有信心,我当时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
2000年,随着中国女排的低谷,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甚至说道:“现在的中国女排,谁来带都不行。”然而,在这种情形下,陈忠和被任命为新一任主教练。尽管外界存在许多质疑,陈忠和依然在接任后信心满满,表示:“多给我们一些时间。”然而,这段时间仅仅只有四年,陈忠和的任务显得异常艰巨。
回想20多年前,年轻的陈忠和最初并不打算从事排球事业。尽管他的父亲是排球迷,经常带着他去公园观看排球比赛,但陈忠和本来是男排的运动员。直到他进入专业训练,才发现自己的身高相较于专业队员,实在是“矮小”。然而,陈忠和并没有放弃,通过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一线队员。正当他努力打拼时,命运却给他带来了一次巨大的转折。
1978年,袁伟民指导中国女排时提出了一个计划,希望女排与男排一起训练,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整体水平。当时在福建省的男排,表现非常出色,袁伟民看中了陈忠和的技术,将他从男排调至女排担任陪打队员。原本只是一项为期45天的任务,但这段时间的“陪打”让陈忠和与中国女排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忠和不仅能够通过模仿世界顶级排球选手的技术,提升队员们的水平,他还通过与郎平的合作,使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中,成功夺得了冠军。这一胜利也为中国女排未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女排的低谷开始显现。尽管队员们不懈努力,但外界对于女排的期待与压力逐渐增大。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尽管中国女排最终获得了季军,但许多人依然认为中国女排应该夺得金牌。这种不断加大的心理负担,逐渐导致了队伍的成绩波动。特别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排仅获得第七名,让许多人对中国女排的未来感到迷茫。
2001年,胡进将女排的主教鞭交给了陈忠和。在许多人的眼里,陈忠和是一个“陪打”出身的教练,甚至有人认为女排会因此陷入更深的低谷。但陈忠和没有被这些质疑所动摇,他在回忆中曾提到:“无论做什么,都少说多做,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最好。”他从女排的失败中找到了问题,并开始着手重建队伍。
陈忠和提出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要求队员们无论在训练场上还是生活中,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他的管理不仅包括队员,教练员同样需要自觉遵守这些规定。2001年,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参加了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并取得了全胜的佳绩。这一胜利为女排注入了新的信心,并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陈忠和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赢得金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队伍中培养出许多多面手,且始终保持队伍的平衡与稳定。尽管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未能卫冕,但取得了第三名,陈忠和依然认为自己承担了最大的责任,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准备。
2009年,陈忠和告别了女排主教练的职位,开始了相对平静的生活。在这一阶段,陈忠和不仅更多地陪伴家人,还继续关注排球运动的发展。尽管已经退休,他依然活跃在排球圈,参加一些排球活动,关注新一代排球运动员的成长。
陈忠和在退役后的岁月里,终于有了时间去享受家庭生活。他与妻子李东红的关系也逐渐加深,这一切都让陈忠和的职业生涯更加完满。对中国女排的未来,陈忠和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信心,他坚信中国排球将在世界舞台上继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