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韩国首都的历史变迁,从百济王朝的慰礼城到如今的首尔,历经多个朝代和重大历史事件。
百济王朝时期,韩国首都为慰礼城,即如今的首尔地区。据记载,百济王朝是公元前 18 年扶余人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国家,定都慰礼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成为百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高句丽时期,慰礼城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公元 475 年,高句丽长寿王攻陷慰礼城,百济迁都公州。此后,高句丽在梦村土城设司令部,并在汉江对边的峨嵯山修建堡垒,以防敌军入侵。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韩国首都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1392 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1394 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今朝鲜开城)迁移到汉阳(今首尔),并将其命名为汉城。此后,汉城一直是朝鲜王朝的首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汉城被降格为 “汉城府”,并改名为 “京城府”。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韩国光复,首尔从殖民地首都京城改称为 “서울”,但汉字名仍沿用汉城。
2005 年 1 月 18 日,韩国汉城市议会正式通过把其市的中文名称定为首尔,并把官方的所有出版物改用新名称。19 日,时任汉城市长的李明博宣布 “서울” 的中文名改为 “首尔”,并通知了中国政府。“首尔” 两个字作为中文译名,有 “首善之都” 的意思。
韩国首都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韩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见证了朝鲜半岛的历史演变。每一次的迁都,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从百济王朝的慰礼城到如今的首尔,韩国首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成为了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见证。
二、“汉城” 之名的由来与辉煌
(一)李成桂迁都与 “汉城” 诞生
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新王朝的开创者,他深知选择一个合适的都城对于巩固政权至关重要。高丽王朝与明朝是确定的宗藩关系,而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属于谋朝篡位得来,虽然明朝承认了朝鲜新国号,但李成桂的国王身份却一直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册封。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没有得到宗主国的合法承认,李成桂也知道自己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他采取了一些措施,预防宗主国将他推翻,迁都成为重要的一项事情。
迁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其是夺权上位,前朝仍然有很多的反对势力试图恢复高丽王朝。迁都可以减少新政权的阻力。朝鲜历来受到中国法统的影响,李成桂深知 “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于是在汉城建立宗庙和社稷,以此来告诉世人,高丽王朝已经灭亡,朝鲜王朝是唯一的正统,他是朝鲜唯一合法的国王。
1394 年,李成桂上书洪武帝朱元璋,请求将扬州改名为 “汉城”,即英语的 “hansung”。由于汉城位于汉江北岸,根据 “水北为阳” 的风水道理,这座城市又被称为 “汉阳”。韩国有个大学叫 “汉阳大学” 起名也源于此。
(二)“汉城” 的辉煌岁月
“汉城” 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88 年,汉城举办了奥运会,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奥运会对所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助推作用被称为 “奥林匹克景气”。
在东京奥运会前后的 11 年里,日本经济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日本 GDP 在举办奥运会后的第三年就超过英国和法国,在 1968 年更是超过了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东京奥运会成为日本进入工业强国的里程碑。1988 年汉城奥运会则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1981 - 1988 年的 7 年,韩国的奥运投资使韩国增加就业 33.6 万人。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汉城奥运会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来韩国观光,使得韩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之一。
汉城奥运会的举办对韩国历史意义重大,韩国迎来了意识形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变革,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奥运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电影《分享一些剧情历史背景 - 摩加迪沙 - 豆瓣》中很多细节做的很好,汉城奥运会的旗帜,录像带,墙上的全斗焕(感谢指正:卢泰愚)照片都在说明那个时代的朝韩问题。当时的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历史意义重大,韩国迎来了意识形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变革,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奥运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有一个细节是朝鲜孩子走进韩国大使馆看到的汉城奥运会太极虎吉祥物,孩子的父母马上遮住孩子的眼睛。背后的原因是朝鲜强烈抵制过这次奥运会。
三、改名 “首尔” 的原因
(一)摆脱殖民历史影响
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将汉城改为 “京城府”,对汉城的城市建筑物和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韩国独立后,韩国政府为了去除被日本长时间殖民所带来的影响,将 “京城” 改名为 “SEOUL”。朝鲜语中的 “SEOUL” 写作 “서울”,意思就是指首都。就如同古代高句丽的 “서울” 是平壤一样,这个词语最初是泛指首都的意思。此后,世界各国都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约定俗成地把韩国首都叫做 “SEOUL”。“SEOUL” 渐渐地从泛指首都,演变成专指韩国的首都。
(二)去汉化的思想推动
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崛起,韩国国内对于去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70 年,韩国所有中小学教材,去掉了全部的汉字。在 1988 年的汉城奥运会之前,政府下令去掉了所有显著建筑物上的汉字,转而用韩文代替,这是韩国想急切地去汉化的一种表现。虽然在 1999 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曾下令解除了对汉字的一些限制,但此举随即遭到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普遍担心再次失去本民族的文化。韩国文化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大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朝鲜王朝时期,汉语是朝鲜的官方语言,朝鲜上层都使用汉字,整个国家的民众以学习汉文化,学写汉字,学说汉语为荣。但在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汉文化对其影响日渐衰弱。二战结束后,随着韩国的建立,一些外来文化逐渐替代了汉文化,特别是美国等西方文化对韩国的影响也日趋加强。这时的韩国民众,开始了审视本民族的文化,有了逐渐摆脱汉文化的意识。
(三)与国际接轨的考量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 “SEOUL” 用英文标记相似的发音来称呼,就如同伦敦、华盛顿等城市的汉语译音称呼一样。而 “汉城” 却与 “SEOUL” 在语音和文字上没有任何的联系。随着中韩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为了消除因名字带来的诸多混乱,韩国在长时间征求了国民的意见后,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更名的决定。例如,1988 年举办的奥运会,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习惯称其为 “Seoul Olympics”,而中国等少数国家仍称其为 “汉城奥运会”,这种差异容易造成交流和认知上的混乱。韩国认为将首都名称改为与国际通用称呼一致的 “首尔”,有助于韩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