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故宫博物院《四朝选藻》四册之“亨”册
绢本设色26.6×27.7cm<1平尺
《百子嬉春图》创作于宋代,画作描绘了百名儿童嬉戏游乐的场面,楼台池馆间百童百态,于小小扇面上自成天地。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视频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
整幅画动静结合、表达丰富,层次错落有致,用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颜色搭配,画中的孩儿三五成组,在一起玩耍,相互呼应,远近关系处理得明确而有节奏,丰满而不拥塞,繁复而不杂乱。生动展示了宋代儿童进行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景,让观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及喜乐欢腾的气氛。
“嬉春”是指春天进行的游戏活动,包括舞狮、蹴鞠、放风筝等,孩子们在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中陶冶心情、开启心智,收获健康与快乐。
清乾隆皇帝在鉴赏此画时曾题诗一首
春苑风和蔼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
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
图中的园林场景既丰富了画面内容,也对画面予以很好的分割,全画以凭栏为界,将画面分切成上下两部分,概括地说有“武玩”和“文玩”两类,既有琴棋书画的雅致,又有蹴鞠舞狮的欢悦,还有采摘莲子、攀折桂枝等富有吉祥寓意的活泼之举。
武玩有舞狮、蹴鞠、陀螺、坐花轿、偷枣、放风筝、对弈、玩滑梯、采莲花等。画面中最抢眼的是舞狮: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摇头摆尾,憨态十足,此狮是由两个小孩扮成。旁边3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
狮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
《百子嬉春图》局部 “舞狮子”、“蹴鞠”、“杂技”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运动,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
萨马兰奇纪念馆负一层“溯古论今”临展厅雕像
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其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从前多用木头制成,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宋朝时的“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由象牙做成、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到了明朝出现了“陀螺”这个名词,成为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
《百子嬉春图》局部打“陀螺”
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从文中知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画的左上部描绘的是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广泛的户外活动。
《百子嬉春图》局部 “放风筝”
文玩有傀儡、浴佛、礼佛,麒麟送子、抚琴、赏画、假寐、思考等。
《百子嬉春图》局部 “对弈”、“抚琴”
傀儡戏即木偶戏,木偶艺术是我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巧,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到了宋代已非常盛行,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而且成为儿童们的一种游艺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画中描绘了几名儿童正在表演傀儡戏,妙趣横生。
《百子嬉春图》局部 “赏画”
画中的假山附近描绘的是浴佛情景。浴佛又称灌佛,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普遍流行。该活动的主旨是提醒人们时时要保有一颗清静之心,观照自己的心是否清净,画中的几个儿童神情虔诚,将一尊佛像放入池中。
《百子嬉春图》局部 “嬉佛”
画的右面是一群儿童礼佛场景。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画中有一尊佛像,两侧插有红烛,像前4个儿童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表情严肃,双手合掌,面向佛像低头鞠躬,嘴中念念有词,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