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刚看过2025年亚洲杯半决赛,有人问中国女篮最让人心疼的角色,很多球迷会脱口而出:就是那个在场下哭红了双眼、依然咬牙坚持到底的王思雨。这场和日本女篮的对决,比赛一落幕,分差定格,王思雨跪倒在场边,镜头里那一刻让无数球迷动容。就是这个曾在2022年国际篮联女子篮球世界杯上,带领中国女篮摘得银牌的主力控球后卫,却在关键时刻差点不能登场,甚至一度淡出大家的视野。说到底,王思雨的故事,比成绩本身更有冲击力。
说王思雨“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一点都不夸张。想想她早年成长史:出生在山东烟台,父母在她很小时便远赴上海打工,把她留给奶奶带。直到读小学那会儿才团圆,又因为身体不高,从小到大一路被人忽视。后来的徐汇区体校挑苗子,教练陶艳平压根没把王思雨放进名单,多亏杜鹃小学的老师坚持推荐,她才进了队。当年体校连个像样的训练馆都没有,遇上下雨天,只能在楼道里自己加练。就这条件,硬是练出了后来顶级的控球和爆发力。
而叫人唏嘘的,还是2010年前后,王思雨明明已经小有名气,却被上海青年女篮“一张身高表”打发了门外——就是你再拼命,矮个后卫都没机会。这一环又像极了上届亚洲杯,王思雨明明世界大赛表现亮眼,却并非铁打首发,甚至差点落选国家队,那种落差感就写在她每一次防守每一个回合里。靠的就是真拼。她回到山东后,打出了爆炸的数据——2018年场均11.2分、1.9次抢断。当时国奥女篮和国家队教学赛,她狂拿16分,就是这个瞬间让许利民下了决心,把她调进国家队。自此,她就成了中国女篮后卫线最让人放心的人选。
必须说,王思雨之所以能在2022年国际篮联女子篮球世界杯打上主力,关键场次都不拉胯,和她血液里自带的那股狠劲息息相关。东京奥运会上和澳大利亚女篮的硬仗,她眉骨被撞开一个口子,血流不止,场边简单包扎就冲回了场内,最后正是靠她的抢断和冲击篮下制造的杀机,中国女篮才绝地反击赢下了生死战。要知道,这场胜利直接帮助球队稳稳锁定淘汰赛名额,也点燃了中国球迷的热情。就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风格,让人不由想起浙江男篮的吴前,都是“不怕死、不怕累”的模式。
但竞技体育往往就是这么残酷。东京奥运会后,中国女篮风头正劲,谁也想不到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却突然翻车,没能打进四强,郑薇教练黯然下课。到了2025年亚洲杯,球队刚刚换帅,重组局面下又碰上打法快节奏的日本女篮,最终差一口气被对手挡在了决赛门外。王思雨这场打了近16分钟,除了连续的妙传外,两次关键抢断一度让场上形势燃起了一点点希望。全队手感冰冷,节奏总是找不回来,她在场上急得直拍大腿。球迷评论区有句话:“就冲这拼劲,队里谁都得服她!”
事实上,王思雨的独到之处,从来不是靠身高或者天赋。她最厉害的地方,是那套极致控球 变速突破。一旦启动,防守人很难判断她下一步是直线加速,还是变向抬头分球。有数据统计,她在2022年国际篮联女子篮球世界杯的命中率和助攻率都高于小组赛阶段大多数亚洲球队主力后卫。她和李梦、韩旭这些队友配合默契,每次防守反击一启动,四川女篮的速度就提了一个档次。今年全国运动会资格赛阶段,四川女篮靠着王思雨、李梦和韩旭组成的新三驾马车,打出了全胜成绩——这一波操作,直接把广东女篮、江苏女篮等竞争对手死死压在身后。
2025年,王思雨已经接近30岁,却还在为球队保驾护航。她的传球和掌控节奏,哪怕在缩短的登场时间里依旧被球迷认可——就是那种只要她一打,大家就觉得有希望的心态。可惜,世界大赛舞台太窄,像王思雨这样靠韧劲和斗志上位的后卫越来越少。亚洲杯上没进决赛,多少有点遗憾。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宫鲁鸣时代“严格标准”下把她晾在一边,也不一定能把现在这股血拼劲激出来。
到了现在,无论王思雨还打不打国家队,每次看到她在场上拼命防守,哪怕摔倒、哪怕流血,也一定会爬起来的样子,真让人有点“只要有她,不怕大场面”的安全感。下一次大赛,还想看她上演奇迹。就一个问题——这样的大心脏后卫,咱中国女篮,以后还会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