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最简单的选择方式,从头到尾扫描待排序列,找一个最小的记录(递增排序),和第一个记录交换位置,再从剩下的记录中继续反复这个过程,直到全部有序。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 n –1 次关键字比较,从 n 个记录中找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将它与第一个记录交换。
再通过 n –2 次比较,从剩余的 n –1 个记录中找出关键字次小的记录,将它与第二个记录交换。
如图
过程图解
令 k=i;j = i + 1;
目的是使用 k 找出剩余的 n-1个记录中,一趟排序的最值,如果 j 记录小于 k 记录,k=j;
继续比较,j++,如果 j 记录不小于 k 记录,继续 j++,这里使用 k 来找出一趟排序的最值
直到 j=n 为止
交换k 记录和第 i 个记录(i 从头开始的),然后 i++,进行下一趟选择排序过程
整个过程图示
直到无序序列为0为止
代码如下:
13 27 38 49 65 76 97 Program ended with exit code: 0
空间复杂度:O(1)
比较次数:
简单选择排序的稳定性:不稳定
锦标赛排序和树形选择排序
锦标赛排序也叫树形选择排序,是一种按照锦标赛的思想进行选择的排序方法,该方法是在简单选择排序方法上的改进。简单选择排序,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值的比较上面,而锦标赛排序刚好用树保存了前面比较的结果,下一次比较时直接利用前面比较的结果,这样就大大减少比较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时间复杂度,由O(n^2)降到O(nlogn),但是浪费了比较多的空间,“最大的值”也比较了多次。
大概过程如下:
首先对n个记录进行两两比较,然后优胜者之间再进行两两比较,如此重复,直至选出最小关键字的记录为止。
类似甲乙丙三队比赛,前提是有这样一种传递关系:若乙胜丙,甲胜乙,则认为甲必能胜丙。
锦标赛排序图解如下
初始序列,这么多队伍参加比赛
两两比较之,用一个完全二叉树表示,反复直到一趟比较后,选出冠军
找到了 bao,是冠军,选出冠军的比较次数为 2^2+2^1+2^0 = 2^3 -1 = n-1,然后继续比较,把原始序列的 bao 去掉
选了 cha,选出亚军的比较次数为 3,即 log2 n 次。 同理,把 cha 去掉,继续两两比较
找到了 diao,其后的 n-2 个人的名次均如此产生
此法除排序结果所需的 n 个单元外,尚需 n-1 个辅助单元。
这个过程可用一棵有n个叶子结点的完全二叉树表示,根节点中的关键字即为叶子结点中的最小关键字。在输出最小关键字之后,根据关系的可传递性,欲选出次小关键字, 仅需将叶子结点中的最小关键字改为“最大值”,如∞,然后从该叶子结点开始,和其左(右)兄弟的关键字进行比较,修改从叶子结点到根的路径上各结点的关键字,则根结点的关键字即为次小关键字。也就是所谓的树形选择排序,这种算法的缺点在于:辅助存储空间较多、最大值进行多余的比较。
树形选择排序
思想:首先对 n 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其中 不大于 n/2 的整数个较小者之间再进行两两比较,直到选出最小关键字的记录为止。可以用一棵有 n 个叶子结点的完全二叉树表示。
树形选择排序图解如下:
对 n 个关键字两两比较,直到选出最小关键字为止,一趟排序结束
反复这个过程,仅需将叶子结点的最小关键字改为最大值∞,即可
然后从该叶子结点开始,继续和其左右兄弟的关键字比较,找出最值
缺点: 1、与“∞”的比较多余; 2、辅助空间使用多。
为了弥补这些缺点,1964年,堆排序诞生。
堆排序
堆的定义:n 个元素的序列 (k1, k2, …, kn),当且仅当满足下列关系:任何一个非终端结点的值都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它左右孩子的值时,称之为堆。若序列{k1,k2,…,kn}是堆,则堆顶元素(即完全二叉树的根)必为序列中n个元素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
可将堆序列看成完全二叉树,则: k2i 是 ki 的左孩子; k2i+1 是 ki 的右孩子。所有非终端结点的值均不大(小)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堆顶元素必为序列中 n 个元素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若:ki <= k2i , ki <= k2i+1,也就是说父小孩大,则为小顶堆(小根堆,正堆),反之,父大孩小,叫大顶堆(大根堆,逆堆)
堆排序定义:将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得到关键字最小(大)的记录;输出堆顶的最小(大)值后,将剩余的 n-1 个元素重又建成一个堆,则可得到 n 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重复执行,直到堆中只有一个记录为止,每个记录出堆的顺序就是一个有序序列,这个过程叫堆排序。
堆排序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1、如何由一个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
2、在输出堆顶元素后,如何将剩余元素调整为一个新的堆?
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法——筛选:
所谓“筛选”指的是,对一棵左/右子树均为堆的完全二叉树,“调整”根结点使整个二叉树也成为一个堆。具体是: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叶子结点,将得到新的堆,称这个从堆顶至叶子的调整过程为“筛选”。
例: (13, 38, 27, 49, 76, 65, 49, 97)
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
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
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
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
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
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
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
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
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
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
对深度为 k 的堆,“筛选”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的次数至多为 2(k-1)。
建堆
调整,筛选过程
一趟堆排序完毕,选出了最值和堆里最后一个元素交换,继续
第二趟堆排序完毕,选出了次最值和剩下的元素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第三趟堆排序完毕,重复往复,这样进行堆调整。
第四躺排序完毕,继续
第五躺排序完毕
第六趟排序完毕
最后全部堆排序完毕
这是整个建堆,调整为小顶堆的过程,也就是递增排序。具体是自上而下调整完全二叉树里的关键字,使其成为一个大顶堆(递减排序过程)
操作过程如下:
1)初始化堆:将R[1..n]构造为堆;
2)将当前无序区的堆顶元素R[1]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交换,然后将新的无序区调整为新的堆。
对于堆排序,最重要的两个操作就是构造初始堆和调整堆,其实构造初始堆事实上也是调整堆的过程,只不过构造初始堆是对所有节点都进行调整
调整堆的代码如下:
建立堆的过程,本质还是堆调整的过程
堆排序过程
测试数据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Program ended with exit code: 0
1. 对深度为 k 的堆,“筛选”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的次数至多为 2(k-1);
空间复杂度:S(n) = O(1)
堆排序是一种速度快且省空间的排序方法。相对于快速排序的最大优点:最坏时间复杂度和最好时间复杂度都是 O(n log n),适用于记录较多的场景(记录较少就不实用),类似折半插入排序,在 T(n)=O(n log n)的排序算法中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最小为1。
堆排序的稳定性:不稳定排序算法
简单选择排序(Simple Select Sort)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待排序的记录序列中选择关键码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并将它与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交换位置;然后从不包括第一个位置上的记录序列中选择关键码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并将它与序列中的第二个记录交换位置;如此重复,直到序列中只剩下一个记录为止。 static void SelectSort(int[] d...
一、选择排序(简单选择、堆排序) 1.简单选择 基本思想 假设排序表为L[1…n],在第一次取min=i,L[i]为最小元素,之后设置一个标志位j循环与L[min]进行比较,若发现L[j]<L[min],则令 min=j,如果min != i,就交换L[min]与L[i]的位置。 效率分析 空间效率:O(1) 时间效率:O(n·n) 稳定性:不稳定。 2.堆排序 ...
考研之数据结构031_算法排序_选择排序_简单选择、堆排序 一、简单选择排序 1、算法思想 2、代码实现 3、效率复杂度 1.时间复杂度。只有 O(n^2^) 2.空间复杂度 4、不稳定 5、既可以数组,也可以链表 二、堆排序(重点!!) 一、什么是堆? 1、算法的实现基于一种“堆”的数据结构,那么什么是堆? 2、下图:解释了大根堆和小根堆? 3、回忆二叉树顺序存储。 4、...
基本思想 通过n-i次关键字之间的比较,从n-i+1个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个记录作交换 代码和上下界 比较过程如下 这样,最多经过n-1次交换,就能完成排序操作 下面分析简单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无论最好或最坏的情况下,其比较次数都是一样多的, 第i趟需要进行n-i次关键字的比较,总共需要比较∑(n-i)=n(n-1)/2次,i从1到n-1, 而对于交换次数来说,当最好的时...
继续上篇的交换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本篇介绍选择排序和堆排序 一、选择排序 非常的简单直观,每次找出最小或者最大的值存储起来,继续找剩下的值存储起来,直达最后一个元素。 从arr[0]~arr[N]中找出最小的值,放在arr[0],此时arr[0]已经排好序 从arr[1]~arr[N]中找出最小的值,放在arr[1], ....从arr[i]~arr[N]中找出最小的...
冒泡排序算法: 总的来说就是两两交换,反复直到有序,第一个记录和第二个记录,若逆序则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记录,以此类推,直到第 n 个记录和第 n-1个记录比较完毕为止,第一趟排序,结果关键字最大的记录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位置。对前 n-1个记录继续冒泡排序,使得关键字次大的记录安排在第 n-1个位置。如此重复,直到没有需要交换的记录为止(仅仅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交换过为止)。整个一趟趟的选出最值...
【简单选择排序基本思想】 简单选择排序又叫直接选择排序,是最简单直观的一种算法,为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作为首元素,直到所有元素排完为止。 简单选择排序是不稳定排序。 无论数组原始排列如何,比较次数是不变的; 对于交换操作,在最好情况下也就是数组完全有序的时候,无需任何交换移动, 在最差情况下,也就是数组倒序的时候,交换次数为n-1次。 综合,都是需要双层for循环...
简单选择排序的思想是:从0位置开始,min也初始化为0位置,依次找后边的元素中的最小值,用min记录下最小值的下标,然后将0位置和min位置元素交换,即完成第一次排序,依次重复这个过程。总言之,就是每次找到一个最小或最大的数放在数组的0、1、2、3、...、n-1位置...
选择排序顾名思义是选择,选择什么呢,选择的当前最小数的下标(数组)。 如果有长度为11的数组。0号位为哨兵位。从1号下标开始,1号位不管是什么数,我就先把1号位的数字1赋值给最小值下标minIndex,1号位这个位置永远是最小的(排完序后它对应的数字也应该是最小的),然后把最小值下标的数(当前下标为1)与余下的9个数依次比较,如果比较途中,有数字比1号位的数小,那么我就把那个比最小值下...
I want rotate a button in 3d view in WPF I google it and found this Link but I want do it in c# behind code how can I convert this XAML storyboard code to c# behind code that when clicked on button ro...
Suppose I have a pivot table that looks like the following: How can I rearrange the columns A, B, C to an arbitrary order, such as B, A, C? This data is being output from a database and read in throug...
I apologize if this has been posted, but I haven't found a solution that works. I have an excel sheet with a lot of data. I want to make the cells in a certain column (column CG) turn purple if the 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