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权威体制国家治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艾云,2011,《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载《社会》第3期。

白钢(主编),2007,《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正汉,2011,《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载《社会学研究》第1期。

董辅礽等,1996,《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冯仕政,2011,《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载《开放时代》第1期。

黄仁宇,1997a,《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仁宇,1997b,《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仁宇,2001,《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泽厚,2004,《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刘世定,1996,《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以乡镇企业为例》,载潘乃谷、马戎(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楼劲、刘光华,2009,《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欧阳静,2009,《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载《社会》第5期。

钱穆,1996,《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载《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荣敬本,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孙立平、王汉生等,1997,《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

汪晖,200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丰、蔡泳,2010,《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载《中国改革》第7期。

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亚南,198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毅,2007,《小城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吴宗国,2004,《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赵树凯,2011,《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阎步克,2010,《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的社会学案例分析》,未刊稿。

周飞舟,2003,《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饥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周飞舟,2009,《锦标赛体制》,载《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黎安,2007,《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第7期。

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格致出版社。

周雪光,1992,《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载周雪光(编):《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周雪光,2009,《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载《开放时代》第12期。

周雪光、艾云,2010,《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Bendix,Reinhard1956,WorkandAuthorityinIndustry:IdeologiesofManagementintheCourseofIndustrialization,NewYork:Wiley.

Cai,Hongbin&DanielTreisman2006,“DidGovernmentDecentralizationCauseChina’sEconomicMiracle?”WorldPolitics58.

Chwe,MichaelSuk-Young2001,RationalRitual:Culture,Coordination,andCommonKnowledg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Coase,Ronald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4.

Duara,Prasenjit1988,Culture,Power,andtheState:RuralNorthChina,1900-1942,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Durkheim,Emile1984,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NewYork:FreePress.

Huang,PhilipC.C.2008,“CentralizedMinimalism:SemiformalGovernancebyQuasi-OfficialsandDisputeResolutioninChina,”ModernChina34.

Kuhn,PhilipA.1990,Soulstealer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

Landry,PierreF.2008,DecentralizedAuthoritarianisminChina,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evenson,JosephR.1965,ConfucianChinaandItsModernFate:ATriology,Berkeley&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Levi,Margaret1988,OfRuleandRevenue,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March,JamesG.&HerbertAlexanderSimon1958,Organizations,NewYork:Wiley.

Merton,RobertKing1952,“ReaderinBureaucracy,”Glencoe,Ill:FreePress.

Schurmann,Franz1968,IdeologyandOrganiz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Tainter,Joseph1990,TheCollapesofComplexSocieti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illy,Charles1975,TheFormationofnationalStatesinWesternEurop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Treisman,Daniel2007,TheArchitectureofGovernment:RethinkingPoliticalDecentraliza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Weber,Max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Wilson,JamesQ.1989,Bureaucracy:WhatGovernmentAgenciesDoandWhyTheyDoIt,NewYor:BasicBooks.

Yang,DaliL.1996,CalamityandReforminChina,PaloAlto:StanfordUniversityPress.

Zhou,Xueguang,“TheRoadtoCollectiveDebts:StatePolicies,Bureaucracies,andPublicGoodsProvisioninRuralChina,”ModernChina,Forthcoming.

【注释】

①“在21世纪,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惟一一个将前19世纪的幅员、人口和政治文化保持在主权国家和民族范畴内部的社会。与所有帝国分裂为主权国家的形式不同,中国近代的民族运动和国家建设将前19世纪混合型的普遍主义帝国体制的若干特征和内容直接地转化到民族—国家的内部结构之中”(汪晖,2003:21)。

②柳宗元的《封建论》表达了国家视角下对封建割据的深深忧虑,即一旦地方政府的权限通过正式制度确立下来,对于地方政府管辖区域内的诸多情况,中央政府干预权就会受到极大束缚,“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而郡县制度下,“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③从钱穆、黄仁宇、王亚南到新近有关中国国家制度(科举、文官、基层控制)的研究(白钢,2007;吴宗国,2004;阎步克,2010;楼劲、刘光华,2009等),学者们虽然在具体细节和着眼点上各有侧重,但他们在中国国家治理机制大脉络上的见解却有着很大程度的共识。

④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一观念制度一直是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所以,黄仁宇(1997a)把这一价值观念归结为道德价值。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有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⑤韦伯(Weber,1978)注意到并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科层制度与西方理性权威基础上的科层组织之间的差异。这是进一步分析中国政府组织的切入点。

⑥中国30年来的人口急剧下降的状况和趋势是公认的,但学术界对其实际效果的评估以及其未来影响尚有很大争议(王丰、蔡泳,2010)。

⑦黄仁宇(2001)在研究18世纪明朝财政与税收状况时注意到了在落实税收过程中,中央政府有权而无力,地方政府有力而无权的窘况。

⑧渠敬东等(2009)对国家与地方关系在改革时期的演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财政国家和行政国家的演变,有着深入独到分析,精辟见解良多;但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意义,特别是与权威体制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开掘。

⑨周黎安(2008)以包干制(subcontracting)与雇佣制(employmentrelationship)两个概念来区分中国制度安排上行政发包与自上而下行政命令两种机制,认为中国政府制度安排的主线是前者。我以为,这一概念区分对于深入讨论中国政府官员行为很有意义,但对周黎安的命题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中国各级政府间关系是这两种机制的混合,在某些方面有着包干特点,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明显地受制于科层等级结构约束;而且,两者间角色关系随不同时期和地点而转变。近年来,两者的重心越来越多地向后者倾斜。

⑩周黎安(2007)、周飞舟(2009)等提出,地方政府间的锦标赛是激励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关政绩与晋升间关系的研究讨论众多,亦有系统的统计分析(见周黎安,2007)。但这一领域争议颇大,未有定论。在我看来,这一激励的实际过程和效用的黑盒在实证研究中尚未打开。

11摘自作者的田野研究记录。

12冯仕政(2011)将不同领域中的各类运动概括为“国家运动”,讨论了它们与中国背景下的国家缔造(state-building)历史过程以及魅力型权威之间的关系和渊源。

13与此相应的是,各级政府都有着运动型政府的组织结构特点:行政权力集中,科室间边界不清晰,分工程度低,闲置资源居多。这些结构特点尤其利于紧急动员机制的充分实施,它们的稳定存在来源于对政府长期运动式运作的适应过程。

14历史学家孔飞力(Kuhn,1990)在研究清代“叫魂”案例(1768)一书中指出了行政机制和政治机制两者的差异:前者是常规性权力(routinepower),而后者是“随意性权力”(arbitrarypower),即不受常规制度约束的权力(Kuhn,1990:187)。建立在科层制组织基础之上的常规性权力为官吏们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保护。而皇室中央却需要依靠超越常规的其他动力——随意性权力——“动摇官吏们用以有效自我保护的常规行为方式,从而使得弘历可以直接面对其官僚制度的问题”(Kuhn,1990:211)。在两个多世纪沧桑巨变之后的今天,纵观诸多运动型整治做法,历史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连续性令人印象深刻,也引人深思。

15周黎安(2008)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看作是结构性常态。周飞舟(2009)着眼于“大跃进”时期的演变,更多地强调了集权和放权在经济领域中弊端(投资规模、重复建设等)的相互作用。周雪光(1992)的研究强调了这一过程中国家与民众互动所产生的政治压力意义。

16近年来的情况是,这些集权—分权过程的节奏本身也常常流于仪式化,即当中央政府紧急叫停时,地方政府“表态”迎合,但暗地仍我行我素。这一分离使得自上而下的纠偏能力减弱,权威体制随之松懈,催化着潜在危机。

17冯仕政(2011)从“国家运动”和魅力性权威的角度分析了专业化过程缺失的原因。从本文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威体制的制度逻辑所致。

THE END
0.锦标赛体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跃进期间中央—地方关系的考察,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下,行政体制本身会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地方政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由于中央政府全面控制了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以这种竞赛在严格的设计下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XJ200903004.htm
1.锦标赛体制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锦标赛体制”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锦标赛体制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锦标赛体制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锦标赛体制”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06845.htm
2.导师名录周飞舟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中的政府与农民》,《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和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https://yuanpei.pku.edu.cn/ypds/dsfc/499270.htm
3.难忘的"锦标赛"体制期刊利用混合锦标赛模型对传统计件工资制的一个改进 信息不对称 混合锦标赛 效率 混合激励 世界高尔夫差点锦标赛在钟山完美收杆 锦标赛蚁群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电力系统 无功优化 蚁群算法 锦标赛选择 混合整数规划内容分析 文献信息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文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体制地方政府大跃进锦标赛高度集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090851sjbl.html
4.陈潭等: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乡村发现网摘要:政治锦标赛体制是中国政府官员的一种压力性激励范式与不容选择的政治生态。行政发包,并进行量化考核、绩效排名与择优提拔,是政治锦标赛体制的基本运行模式。但实地调查表明,基层政府官员晋升往往是前台与台后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素在场往往能左右基层干部的晋升。文章以一个县https://www.zgxcfx.com/Article/28853.html
5.中国经验与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学:标识性概念与关键议题摘要:纵观中国经济社会学40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学者立足中国经验,坚持调查研究与理论建构相结合,既借鉴吸收西方理论,又拒绝照抄照搬,提出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关系社会学”“关系产权”“工人阶级再形成”“三位一体的城镇化”“锦标赛体制”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经济社会https://www.cssn.cn/dkzgxp/202302/t20230206_5586304.shtml
6.田先红: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7]周飞舟.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9(3):54-77. [8]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6):119-142. [10]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https://icg.hubu.edu.cn/info/1064/1780.htm
7.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摘要: 政治锦标赛体制是中国政府官员的一种压力性激励范式与不容选择的政治生态.行政发包并进行量化考核、绩效排名与择优提拔,是政治锦标赛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实地调查表明,基层政府官员晋升往往是前台与台后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素往往能左右基层干部的晋升.文章以一个县级市的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gglxb201102002
8.北大周黎安:地方政府“锦标赛”机制与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层级下的锦标赛机制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但不排除在特定项目或领域中存在类似机制的可能性。周教授还提到,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项来激励地方政府,尽管这种激励方式可能不会在整个政治体制中被采用。 最后,他强调,地方官员在多目标锦标赛中的行为侧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http://www.accept.tsinghua.edu.cn/2024/0429/c25a6155/page.htm
9.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之后中央政府不断赋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权,同时也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最终形成了GDP锦标赛体制。在GDP 锦标赛之下,地方官员不仅能通过发展经济获得职位晋升,也能获得财政收入激励(和财政分权关系很大),因此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很足。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自然会希望通过融资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4-02-08/doc-inahhxhk7209480.shtml
10.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摘要】: 政治锦标赛体制是中国政府官员的一种压力性激励范式与不容选择的政治生态。行政发包并进行量化考核、绩效排名与择优提拔,是政治锦标赛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实地调查表明,基层政府官员晋升往往是前台与台后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GGL201102003.htm
11.德国体育俱乐部里的“大学问”德国的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体育已成为德国人在饮食起居之外最常参与的活动,支撑在其背后的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或可成为中德体育交往中的新话题。 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 2024年7月14日,第17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欧洲杯)在体育底蕴深厚的德国落下帷幕。这一影响力仅次于世界杯的足球赛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这个夏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8/t20240813_2111232674.html
12.2022年社会学研究发展报告杨典认为,中国社会学者提出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关系产权”“锦标赛体制”“中国城镇化模式”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关键议题,展现了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的补充、推进或超越。宋林飞提出 “公平竞争、自主创新、善于博弈、化解风险、美美与共”,以作为新的世界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https://cssn.cn/skgz/bwyc/202301/t20230109_5578557.shtml
13.政治社会学浙江省在社教运动中感受到地方竞争的压力,在锦标赛体制下需要尽快完成经验材料的总结与输出,以期实现政治上的忠诚。国家运动会在官僚中造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忠诚竞争,即为了获取所需要的利益而积极表现自己对特定政治路线的忠诚。由于首长就是特定政治路线在特定范围内的人格化体现,所以对特定政治路线的忠诚往往被转化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yj/fzshx/zzsh/4d84950f35a8450c8f4807cd57efd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