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
阜南王家坝站
暨阜阳市第三届自行车公开赛
将在阜南县举办!
相对于前两年的比赛
今年的赛事在赛道上进行了升级和更新
新增加的路线是蒙河大堤
将穿越蒙洼蓄洪区最美的
“王家坝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个湿地公园不仅生态优美
而且吸引了不少珍稀鸟类的栖息
走,跟着小编看一看!
红色区域为王家坝国际级湿地公园
湿地的核心区由蒙河、淮河、谷河等多条河流交汇形成。这里是淮河生态的绿洲,立夏时节的湿地内杞柳丛生,岸边杨柳成行。
丰水时水面浩瀚如镜,倒映天光云影;枯水时水位下降,露出星罗棋布的浅滩与草甸,又成为候鸟的栖息地。选手们经过这里,会感受到别样的湿地,骑行的魅影和飞鸟的翔集融为一体。
那么这片“拍鸟圣地”,都有哪些珍禽栖息呢?不妨来看一下阜南的摄影师们记录的美好瞬间。
李占淮/摄
王振欣/摄
杜平/摄
李明/摄
刘玉华/摄
杜平/摄
杜立新/摄
闫保彬/摄
张雷/摄
杜冰源/摄
王殿金/摄
阜南地处淮河流域,位于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之上,境内河流交错、湿地众多,而且生态环境良好,食物丰富,每年都会吸引大量迁徙鸟类。
阜南哪里最适宜拍鸟?
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依托蒙洼湿地而建,总面积7054.47公顷,湿地覆盖率达95.85%。境内沃野良田、河岔纵横、鱼翔浅底、飞禽欢歌。湿地鸟类达200余种,有水雉、绶带、天鹅……不少鸟类常年在此驻足、栖息。
李占淮/摄
刘振斌/摄
王振欣/摄
总面积约180平方千米。蒙洼蓄洪区内湿地资源丰富,沟塘星罗棋布,种植有芡实、莲藕等。分布有野生鸟类150余种,曾多次出现彩鹮、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等珍稀鸟类。
张彪/摄
贾翠环/摄
近年来,阜南县充分利用蒙洼地理优势,倾心打造淮河风情百里画廊,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这里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这里是享誉全国的“王家坝精神”发源地,高高耸立的一个个庄台,是淮河儿女千百年来与洪水抗争的杰作,称之为“淮河鲍鱼”的蚬子成为美食家的最爱。红色景点,庄台文化,诱人美食,旖旎风景,时时处处相携相融,和而共生。一幅幅“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画卷在阜南蒙洼不断绘就。
最后,温馨提示:鸟儿虽美,却易受惊。大家无论是观鸟还是拍摄鸟类时,都要注意与鸟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做到动作轻缓,切勿大声喧哗、追逐鸟类和使用闪光灯等行为,尤其不要使用无人机追逐鸟类拍摄,以免对鸟类的正常活动造成干扰。
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岁月的悠久也给阜南
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作为淮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家寺遗址印证了商周时期这里的繁荣和昌盛。国家一级文物商龙虎纹青铜尊则告诉了世人,三千年前的阜南便早已美酒飘香、物阜民丰。
但传承更多的,还得是浓缩了千年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形的瑰宝承载着先人的哲思与技艺,在口耳相传、匠心独运间延续文明,让人文的密码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阜南本土戏曲:嗨子戏
说起阜南的非遗文化,不得不从嗨子戏说起。2011年嗨子戏成为阜南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非遗文化。
它最早形成于清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淮河交界的豫、皖两地,是在多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色戏剧。因其表演时用“嗨”字起调行腔,唱段字句中间也常使用“嗨”字来甩腔而得名。
剧种中的丑角和旦角
早期嗨子戏为“围鼓坐唱”的说唱形式,以“花腔小调”为主。表演者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后来吸收花灯戏与民间歌谣等曲调而逐渐形成现在的戏曲形式。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经常上演的有《打桃花》、《站花墙》等。
嗨子戏传统剧目《墙头记》
作为稀有戏种的嗨子戏一度濒临“灭绝”,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持续为嗨子戏培养后继人才。1977年嗨子戏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逐渐开始名声鹊起。2013年初阜南县教育局、民政局等多家单位共同联合成立了阜南县嗨子戏艺术学校,让非遗文化的火种得以延续。
嗨子戏传承光大
在本场比赛的开幕式上,阜南县演艺中心的演员们将带来嗨子戏《阜南美》串烧,和梆子戏《穆桂英挂帅》两段演出,让远道而来的骑友们也能听到这酣畅优美的嗨戏唱腔。
除了嗨子戏,他们表演的梆子戏是在黄淮地区流行很广的戏剧种类。皖北所处淮河流域大河滔滔,自古人员流动密集,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了各种戏剧作为交流的文化之一。故而阜南这样一个河运枢纽就成了戏剧种类繁多的聚集之地。
淮河琴书
淮河琴书是选手们比较熟悉的阜南戏曲双壁之一。在去年的比赛中,表演老师们就用曲调婉转的优雅琴书触动了选手们的内心。和戏剧不一样的是,琴书表演是站唱形式,语言生动活泼,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淮河流域安徽段的广大群众所喜爱。
去年比赛中的琴书表演
阜南是嗨子戏、淮河琴书、颍州淮词的艺术中心,同时也是梆子戏、泗州戏、花鼓戏等皖北戏曲的繁荣之地。当淮河的往昔风光从古诗里逐渐隐去的时候,新的风情就悄悄藏在了这些戏曲之中,如火种般逐渐燎原。
黄岗的柳编作坊
和“嗨子戏”同时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是阜南的柳编技艺。淮河两岸三县(阜南、霍邱和固始)均有柳编历史,其中阜南的黄岗柳编最具代表,它分布于黄岗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亦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柳编的原材料:杞柳
黄岗及其周边地区河湖滩涂密布,杞柳喜湿易于生长,史载“淮蒙盛产水荆(即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清代初年,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样式大方,结实耐用,曾运往苏、浙等地商埠销售。时至今日,黄岗仍是远近闻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
柳编艺人正在制作工艺品
黄岗柳编制品为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即便是用途特殊的梁棍、模具也都是编织而成。
编织的产品有盛放面包、水果、糖食的各种盘子,存放图书报刊的书架,插放鲜花的花瓶、花架,广泛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洁白无瑕的光条编,又有色彩绚丽的色编,做工精细,结构严密,形体圆润,结实耐用。
如上面视频所说,在淮河之畔的阜南,千年传承的柳编技艺不仅是非遗文化 ,更成为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
巧手匠人们将看似平凡的杞柳条,编织成一件件造型精美、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这些承载着匠人智慧与美好祝福的柳编制品,正从阜南走向全国,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阜南制造"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文化名片。
阜南的杆秤制作
囿于篇幅,阜南的其它丰富的非遗文化,如杆秤制作、五音八卦拳、红灯舞等等无法一一介绍。不过在比赛的现场,将会有代表性的非遗手工,如剪纸、掐丝、镜像书法等会和选手们一一亮相。欢迎选手们在现场前往互动,感受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