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开过2000本的英文书单给他,全部是经典。没有其他娱乐方式,他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虽好,但过早接触深奥的经典,让他丧失了很多阅读的兴趣。
作者:小鹿,复旦中文系在读,阅读第一观察员
杜克大学SAT满分学霸金木雁,是经历过完整美国公立教育的移二代。他发现大部分中国家长因从小未经历过系统的英文阅读训练,在培养孩子英文能力时,不得其法,要么用力过猛,要么方法错误。
比方:
孩子喜欢读绘本故事,就给孩子买很多,让他一直读绘本,错过了阅读进阶的好时机;
经典名著好,那就让孩子早早开始读大部头名著,不管孩子能否理解;
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让孩子读大量虚构类图书,却忽视了非虚构作品的阅读;
一直让孩子读章节书,在意孩子的蓝思或AR分值,却没有能及时让孩子通过阅读去学习;
“想起小时侯我妈的简单粗暴-直接甩给我英文书单,就让我自生自灭,国内的妈妈‘鸡‘阅读时已经‘善良’了很多,但很多人方法不对。 ” 他跟我说。
图源:unsplash
2000本书“堆”出来的杜克学霸
木雁父母均毕业于北大,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双双拿到留学奖学金,并在他两岁赴美。
他因此在美国各州度过了幼儿园至研究生时期,深谙美国教育理念;曾以SAT满分的惊人成绩考入全美长期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
在他小时候,母亲就开过2000本的英文书单给他。 他母亲是英文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到美国后又在图书馆工作,因此不仅文学素养高,可以帮孩子鉴别书籍的文学价值,更为小木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虽然从小在美国长大,但木雁接受的教育却更接近中国传统。母亲在他很小时就不允许他有其他娱乐方式,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读书。
每天母亲下班,总会给他带回许多书籍,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和简·奥斯汀之类的作品。母亲认为这些经典书籍才有文学价值,值得给孩子读。
图源:unsplash
对于当时年幼的他来说,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也没有电视、游戏机之类的娱乐方式,阅读成了生活中的唯一乐趣。尽管这些作品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有些艰深,但他还是反复、大量地阅读了这些书。
丰富的阅读量为他日后在杜克大学求学,读华盛顿大学( 圣路易斯) 的法学 院研究生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美国大学的法学研究生,读起来比考进去的难度还要高!
纵然大量阅读让他受益匪浅,木雁自己也承认,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并不完美。
他的阅读过程缺乏渐进性,从一开始就接触很难的经典书目,年幼的他只能理解很少一部分内容,阅读兴趣也并不高。所以他也会在妈妈布置的书以外,自己偷偷读诸如《鸡皮疙瘩》系列的故事书。
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习
阅读兴趣培养是关键
小时候的“啃”书经历让木雁对阅读教育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他特别建议家长要根据英文阅读的不同阶段给孩子“对”的支持, 在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阅读的同时,家长最关键的还是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持续进阶的阅读能力。
教育学和语言学专家将孩子的英文阅读分为两个大阶段: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习, 三大时期: 识字(Literacy)、熟练(English Proficiency)和欣赏(English Language Art)。
这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敏感期”,孩子对语言的基础学习、对阅读的兴趣都是在此时培养,父母则需要正确的引导方法。
比如绘本,就应该由家长陪着孩子“亲子共读”,为孩子生动地讲解演绎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也会让孩子把阅读与温馨愉快的亲子时间相联系起来,形成正相关的印象,从而爱上阅读时光。
图源:unsplash
木雁指出,绘本是用来“读”的,不止是阅读,还要大声朗读,由此锻炼发音和语感。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也见到一些反面案例。
“接触过不少家长,当看到他们让孩子抄绘本时,我还是很震惊的。绘本不是用来抄的,而是让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或是让孩子大声朗读的。”
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初期太过精益求精,对孩子造成心理打击。比如孩子发音没那么标准,就开始指责,几次后,孩子就不再愿意大声读出来了。实际上,做的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丧失兴趣和积极性才更为严重。
木雁小时候就是如此,由于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奉行的是中式传统“打击式教育”,他在成长过程中写作的东西从来都不愿意分享给父母看,因为分享了也很难得到正面反馈。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不仅可能丧失学习兴趣,更有可能和父母渐行渐远、产生隔阂。
因此,在识字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论是选择有趣的读物、亲子共读还是鼓励孩子大声朗读,最终目的都在于此。 孩子这个阶段如果不去对兴趣加以重视,很有可能会造成对阅读的反感。
兴趣分为两种:主动兴趣(individual interest)和被动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
在孩子初期接触阅读时,被动兴趣的培养相对而言更加重要。这时的家长可以通过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表情、动作、道具等来激发孩子对书本的兴趣。美国的一些家长在暑假的时候会给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孩子每完成一个阶段就会得到一些奖励。这也是去培养孩子阅读的被动兴趣的一种方法。
主动兴趣,也就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家长需要主动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果说有些男孩子喜欢打篮球,类似看起来主动的兴趣点也有可能是被动的。真正的主动兴趣是在孩子尝试其它的活动和兴趣之后主动排除自己不喜欢的并继续喜欢的。又或是不受环境影响所发展的兴趣,例如周围的孩子都打篮球,那么如果不打篮球也许会被排斥在同学的圈子之外,这时你的孩子喜欢打篮球也有可能是因为被动原因。
数据表明,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主动兴趣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而被动兴趣的影响力则逐渐降低。但在学习初期,被动兴趣所起到的帮助作用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初期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阅读的被动兴趣是家长的主要任务,万万不可忽视。
经典名著,不是越早读越好
“因为只能读书,我就把那些大部头的书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多遍,可是那时候我太小,看了很多遍也只能理解两成左右。”木雁如是描述他的阅读经历。经典作品固然蕴意深刻,却未必适合还没有成熟理解力的孩子。
对于阅读启蒙阶段的孩子,“桥梁书”非常重要:在孩子从绘本(picture book)迈向章节书(chapter book)时,可以由桥梁书(early chapter book)进行衔接。
桥梁书的图片内容较少,文字内容增多,简单的情节和清晰的结构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厘清书中人物、背景、结构等关系,学会如何有条理有方法地阅读。
为什么说“桥梁书“阅读对中国孩子的英文阅读学习尤其重要呢?
正常来说,中国孩子从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也就是英语母语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的时候,中国孩子才刚刚开始学习词汇。可普通绘本故事对于这时候的孩子来说,内容情节太幼稚;成熟的章节书从单词句法上来说,又难以读懂。
中国孩子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断层期”,选择“桥梁书”在这一时期进行衔接就必不可少了。
桥梁书可以选择优秀出版社或机构编撰的课本式读物,也可以选择经典的奇幻通俗故事,如英文世界闻名遐迩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这些书籍情节引人入胜,而又有完整清晰的故事结构,不仅能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孩子学会理解故事和人物。
“鸡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丛书
当然,家长也不能因为孩子爱读这一类书,就放纵孩子沉湎于此、停滞不前。当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到可以独立阅读完整长篇书籍以后,家长就要开始考虑进阶到阅读经典书籍了。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培养,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家长就可以提供具有文学价值的经典书目。
在此时要给出孩子适当难度的挑战,毕竟文学经典和非虚构类小说可没那么“好读”,但在这个孩子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文本才能让孩子有进一步的自我提升。那些早早为孩子准备好的莎士比亚经典,这时候就可以拿出来。
应对考试时,
读得多真的有用
木雁坦言,大量阅读的确让他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AP考试中会给出大量阅读材料,要求考生当场阅读并完成理解,但他在从小大量阅读之后,发现很多阅读材料都是自己读过的,这样在应对考试时简直是得心应手,比其他临时读题的孩子更有把握。
诸如《人鼠之间》《1984》《荒野的呼唤》《屠场》等这类思想内涵深刻、反映了对社会和人性思考的书籍,就有利于引发孩子对社会的思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说得功利一点,美国学校的考试中所考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出于这些书籍之中。要想考试考得好,阅读少不了。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
这并不是说家长要让孩子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阅读,而是再一次印证了阅读广泛的重要性。各个领域的书籍、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不同国家和不同文明的书都需要涉猎到,孩子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思维也会更灵活。
“学校入学的面试官也很看重这一点:你读过什么书、读过多少书,在你的一言一行中都会直接反馈给面试官。”木雁评价道。
总的来说,在培养孩子英文阅读这件事上,家长最要注意的无非是“恰当”二字,不要因为关心孩子的阅读状况就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形成阅读兴趣,也就奠定了孩子一生自主阅读的基础。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第一选择了三个适合三到九年级的精品英语课程,包含精读、听说、写作、语法、词汇等,现在购买还有机会享受“买一送一”、“五折优惠”等活动,详细活动内容欢迎添加小助手官方号咨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