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障人士“看见”“听见”“走远”
到打造无障碍人居环境
让残障人士享受正常生活的乐趣
再到帮助他们发掘内在潜能
实现自我突破
清华大学以科技为桥梁
以关爱为纽带
为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发展
持续贡献清华智慧与力量
科技赋能
让生活“无缺憾”
一块可以变化万千的浮雕
如何帮助视障人士获取信息?
“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原型机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徐迎庆教授
带领团队设计的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
正如一款大型盲文显示器
设备表面由可以凸起和收回的点阵组成
通过计算机控制点阵的变化
将信息转换成可触摸的图形
视障人士凭借触摸凸起的点阵
“阅读”图片和文字
从而“看见”大千世界
一只导航背包
如何帮助视障群体自由行走?
"虚拟盲道"触觉导航系统
计算机系史元春教授团队
领衔研发的“虚拟盲道”触觉导航系统
通过深度摄像头识别路面
多种触觉反馈系统
向视障用户反馈行走方向
以触觉代替视觉
为视障群体提供自主出行的温暖守护
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
如何帮助语音障碍者重获新“声”?
可穿戴的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系统
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
研发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设备
不仅能收发声音
分辨低吟、尖叫、咳嗽
吞咽、点头等动作
还能通过人工智能
实现高精度的语音识别和合成
将这些“无含义声音”
转换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
实现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并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
帮助失去发声能力的患者
重新获得语言交流的能力
让失声者把喉咙“穿戴”在身上
微小的电极阵列
如何帮助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
重新站立和行走?
脊髓神经调控帮助截瘫患者重拾行走
由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昌平实验室
共同完成的人工脊髓系统
通过植入电极帮助截瘫患者
恢复行走等运动功能
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
如何帮助高位截瘫患者重新“动起来”?
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系统及其体内机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
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
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
(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
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
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
为高位截瘫患者带来运动功能重建的希望
未来还有望拓展至脑中风、癫痫等
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首例通过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成功实现脑控抓握的患者
3D打印的人工膝关节
如何帮助膝关节损伤患者重获运动能力?
3D打印的人工膝关节及个性化定制3D打印膝、肩和足踝损伤用个性化支具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余家阔团队
突破了
股骨和胫骨假体100%钴铬钼金属
3D打印定制的瓶颈
使得人工关节与原生关节的匹配性更高
解决了关节置换中个性化定制的临床难题
让膝关节损伤患者重拾运动信心
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
帮助残障人士
突破衣食住行的重重壁垒
开启真正的“无碍”生活
智慧助力
让环境“无障碍”
新学期伊始
清华大学第五教室楼以全新面貌“重启”
不仅在空间格局、教室功能
服务配套等方面全面升级
更增加了无障碍的人文关怀设计
在教室讲桌上
专门预留了音频接口
可插入专用无线发射器
听障人士的助听器或耳蜗
即可通过对应的专用接收机来接收声音
此外,五教还新增了
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通道等设施
为师生提供更舒适、便捷、高效的
无障碍教学环境
“听障辅助”接口是教室功放音频输出接口,包括麦克风、吊麦、电脑等教室内所有多媒体设备声音输出
从打造无障碍设施
到建设无障碍环境
清华人一直在行动
2018年起
清华将无障碍规划纳入校园总体规划
编制《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无障碍专项》
涵盖了无障碍自主出行、便利生活
包容教学、活动休憩、信息交互等各方面
清华建筑总体无障碍评价图(颜色越深,表示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