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将成为闭幕式的主角,闭幕式上还将“穿越”回2008年奥运会,以梦幻联动的方式致敬“双奥之城”,将成为最大看点。
从2周前的2月4日到2月20日,从2008年到2022年,时空将于今晚的闭幕式交汇,张艺谋及其团队将“续写一朵雪花的故事”。
“谢谢emo(艺谋)”,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网友纷纷对张艺谋表示感谢,和十四年前一样,他担任总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度获得赞誉。
导演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期间,张艺谋还拍摄了四部电影。这些年,他依然保持着一两年上映一部电影的频率,而与他同时期的第五代导演,大多数在“功成名就”后,过上了安稳的“退休”生活,但72岁的张艺谋,仍在疯狂工作。
一周前张艺谋妻子陈婷的微博,让外界看到了这位高产出导演近乎自戕的工作强度:睡极少的觉,依靠药物维持说话,高烧时也不减工作量。
张艺谋,太拼了。
双奥导演
张艺谋是历史上第一个执导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导演,他在纪录片《盛会》中说,奥运会之间的间隔太长,大多数人都活不了那么久,能成为“双奥导演”,是时代机遇。
张艺谋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并非指定人选,而是张艺谋团队竞标赢来的结果。在与李安、陈凯歌等知名导演的竞争中,张艺谋团队的创意方案获得了最高成绩,开闭幕式总导演的责任,张艺谋主动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承办奥运,是一个国家向世界表达自我的机会,国人期待、全球瞩目。当时的张艺谋背负着中国13亿人的期待,压力之大可以想象。他说,如果开幕式搞砸了,人们永远会说张艺谋“给我们丢了一次人”“浪费了我们一次机会”。
对于展现中国文化的大型表演,张艺谋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一段早期张艺谋与团队构想开幕式创意方案的影像,他设想将北京奥运的火炬做成凤凰羽毛的模样,进入开幕式会场时,人们不见火炬,只有“燃烧的羽毛在体育场绕场飞翔,飞到一个位置的时候,火炬的托像扇子一样展出来”,说话时,他精神饱满,一直用手模拟着火炬飞翔的动作。“接住它,它就是火炬。”
聊到创意,张艺谋总是显得很兴奋,他常常一开始坐着,讲着讲着就站了起来,甚至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他在工作上有着令人惊讶的旺盛精力,开会时能说上七八个小时,别人饿了困了,托着下巴,眯着眼睛,一副副早已意兴阑珊的样子,也不影响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神抖擞。
(聊到创意,张艺谋总是显得很兴奋,他常常一开始坐着,讲着讲着就站了起来,甚至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图源:央视频)
许多人认为张艺谋善用色彩,但他认为自己最敏锐、最有天赋的地方是造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第一个舞蹈表演《立春》,需要演员挥舞长达10米的柔性杆,并与地面视频相配合。看到视频组给出的创意方案,张艺谋批评它们像“直升机狂卷草地”,他直接起身走到白板前,用马克笔从上往下画出几条直线说:要想浪漫、想要美感不如这样,春风杨柳万千条。
这一想法的实际效果在开幕式上得到了印证,发光长杆像纤柔青草般温柔舞动,寒冷的北方二月仿佛春回大地。
与张艺谋合作需要强大的心脏,一位开幕式工作人员说,导演从来不夸奖赞美别人,沉默已经是最好的肯定。张艺谋有过解释:“如果达不到要求,我不会违心地表扬,哪怕出于礼貌的敷衍也做不到,我明白,作为导演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是职业需要,可我不行,这是缺陷。”
事实上,不只是对他人,张艺谋对自己也相当苛刻,他在创意上的精益求精,到了一种固执的地步。筹办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时,张艺谋总是在方案上推倒重来,前几天拍手称好、自己也满意得不得了的创意,过了几天又想换掉,不到最后一刻,他仍然想要不断改进。
(不只是对他人,张艺谋对自己也相当苛刻
张艺谋曾说:“想象中的东西是最完美的,但想象一旦落地,都是低于想象的,往下漏,(只能)拼命堵住,不留遗憾。” 他是一个创意、想象先行的导演,在现实中追求极致,以无限靠近脑海里构想的画面。
张艺谋的过去
张艺谋几乎不夸奖自己,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赞誉战战兢兢。
“谢天谢地”是因为,艺术细节的圆满有时需要天公作美。刚好有LED灯黑屏怎么办?下雨了怎么办?每场大型直播演出的顺利完成,除了充分预案之外,还需要天时地利成全。
不只是奥运会开闭幕式这样的命题作文,说到自己的电影,他也将许多国际奖项归功于偶然,而不是自己做得足够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或是他自卑的个性反向塑造了追求极致的创作风格。
回顾一个人的过去,常常能发现人生的轨迹往往在末微之处决定,命运对人的安排,似乎没有一处是闲笔。
1971年,张艺谋被分配到咸阳国棉八厂,成为一名做袜子的工人。
(张艺谋年轻时期照片)
在国棉八厂的时候,张艺谋就喜欢摄影。他把宿舍当成暗房,墙上贴着显影和定影液的配方。当时的人不谈梦想,张艺谋搞摄影的想法也很简单——这样就有机会留在工会拍照,不用再当一个车间工人。
1977年恢复高考,张艺谋已经28岁,年龄超出高考报名限制,4次报名都被大学拒之门外。最后,他把以前拍的照片寄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才得以破格录取。
无论是在国棉厂搞摄影还是自荐上大学,张艺谋都免不了折腾一番,以获得认可。
早年,由于《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具有批判封建意识的电影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当时一些人认为张艺谋给中国“抹了黑”,放到现在,这些却成为了他最受人尊敬的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
不过,张艺谋不想往回看了,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作为导演,不愿意再等10年才看到有人夸电影好。他像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就连电影创作也强调“现在时”而非“过去时”。
《狙击手》的剧本会上,张艺谋认为电影“要现在发生”,他讨厌闪回的手法,“ 特别没劲,不是一般没劲”。
不止
张艺谋曾问,其他奥运导演提供完创意之后都在干什么,他听到的答案是喝咖啡。但他在担任开幕式总导演时,还参与技术、制作、运营、商务……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都要找到张艺谋。
筹办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张艺谋为工作人员进出场地签名,签了这辈子签过最多的名字;一些演员洗不上澡,一些没有上过保险,他亲自打电话帮他们办事;有道具生产商不愿意垫付资金,他当面和他们谈判,别人看他是张艺谋,就答应了,“还是导演有用”形成了一种依赖。
劳碌是健康的大敌,他不得不依靠药物强打精力,那些别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他就自己去做。
电影《狙击手》的编剧陈宇说张艺谋“是一个工作狂,生活中只有创作”,对工作的全情投入使得他在现实中变成了一个有点古怪的人。身边跟了几十年的助理,他记不得名字是哪几个字。
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周晓枫曾在书中写,张艺谋在家里见到大儿子张壹男,摸着他的头问“都长这么高了,你上几年级了?”下一周,再见到儿子时,张艺谋问了一模一样的问题。
张艺谋的父亲从小教导他“喜怒不形于色”,他在生活中几乎从不流泪。助理庞丽薇说,在他身边21年,只有在他母亲去世时见他红过眼眶。然而,张艺谋常常在看电影时泪流满面,即使他阅片量极大,对电影里“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通常有着准确的预判,但有时心弦仍会被不可抗拒地拨动。他说,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刻。
28岁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张艺谋知道自己比其他人晚了10年,他此后一直在追赶,生怕再也没有时间。张艺谋停不下来,再次执导奥运会开闭幕式之后,他说:“我喜欢工作,就是喜欢创作,只要有创作的机会,我就一直是这样……长青藤不老松是不存在的,一定会有(干不动)这一天,我们珍惜当下。”
(哪怕代价是无节制地压榨自己,是将已经做好的方案多次推翻又重来,他也毫无怨言。他已倾尽自己所有的才华和创意,贡献给了这个国家最盛大的赛事
影评人梅雪风曾写:“张艺谋的电影人物都在极度的匮乏之中,都在为满足自己的匮乏而斗争”,这句话写的是张艺谋的电影,也像他本身。
古稀之年的张艺谋仍在努力适应新一代观众的口味,他像一个固执的马拉松长跑运动员,一路跑过别人的掌声、批评声,也跑过自己的高山和低谷,驱动着他的,并不是某种对崇高价值的崇拜,前方召唤着他的,也不是镶嵌着荣耀的目的地。他只是在纯粹地奔跑。
一直在创作,一直在奔跑,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张艺谋才是那个一成不变的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排练期间,为了鼓励演员,张艺谋常常作为名人和他们合照。快门按下后,身边紧紧围绕的人如鸟兽般散去,只留他站在原地。
参考资料:
正面连接.《张艺谋“狙击”年轻人》
周晓枫.《孤独,张艺谋的宿命》
纪录片《盛会》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
编辑 | 陆茗
排版 | 杨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