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东莞,是一座全国闻名的运动之城、冠军之城。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激励感召下,东莞健儿接续奋斗,在各级赛场上奋勇前进,为国、为莞争光。
翻开东莞奥林匹克运动的荣誉册,“举重之乡”石龙的成绩格外耀眼——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创造者、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获得者陈镜开,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举重金牌的曾国强,四破世界纪录的叶浩波,三破世界纪录的陈满林……从石龙走出去的运动员,一共夺得4枚奥运金牌、1枚奥运银牌、1枚奥运铜牌,无论是奥运金牌数量,还是奥运奖牌数量,都位列全市第一。石龙选手还先后19次打破世界纪录,29人次获世界冠军。
石龙这个不到14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令人难以置信。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根植于城市血脉中的敢为人先、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体育健儿在赛场不畏强手、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精神,也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无尽的精神力量。
今天是国际奥林匹克日,一起走进东江河畔——石龙,感受体育健儿奋进力量。
“举重之乡”满载奥运荣耀
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十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没能登上奥运赛场。尽管如此,国际奥委会仍决定向陈镜开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以表彰陈镜开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举重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1987年11月,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广州,亲自向陈镜开颁发这个奥林匹克至高荣耀的勋章。
虽然陈镜开、叶浩波、陈满林在运动生涯未能染指奥运赛场,但石龙人民追逐奥运的梦想从未止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石龙人民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就在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的几个小时后,19岁的石龙小伙曾国强,以235公斤的总成绩,为国家夺得该届奥运会第二枚金牌,这也是中国举重队第一枚奥运金牌。
无独有偶,陈镜开、陈满林的侄子陈伟强,也在几天后以282.5公斤的总成绩,摘取了举重60公斤级的金牌。石龙人赖润明也在这届奥运会上登上领奖台,他以265公斤的总成绩获举重56公斤级银牌。基于这届奥运会,石龙选手共取得2金1银的好成绩,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光荣称号。
在洛杉矶奥运会取得高光时刻后,石龙人民的奥运梦依然继续。1988年汉城奥运会,石龙人叶焕明摘得举重60公斤级铜牌。去年夏天,石龙妹陈敏仪在2020东京残奥会射箭赛场上,迎难而上、奋勇拼搏,连夺两枚金牌。
4金1银1铜,石龙人在奥运会上的骄人成绩,也让石龙这座“千年古镇”荣光无限。
拼搏精神铸就“冠军摇篮”
石龙这个全市土地面积最小的城镇,为何能有“洪荒之力”,托举起莞人的“奥林匹克梦”?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里有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历史传承。
石龙位于东莞北部,地处东莞、广州、惠州交界,扼守东江咽喉要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征期间,孙中山先后14次到石龙指挥战斗,周恩来先后3次来到石龙、2次在石龙发表演讲,给石龙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股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早已融入石龙人民的血脉之中。
由于当年训练条件简陋,陈镜开十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历程中,大多是背负严重的伤病下,凭借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完成的。1957年8月,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莫斯科举行,为了向全世界证明中国选手的实力,让国家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扬眉吐气,陈镜开在腰椎严重错位、双腿抽筋的情况下,举起了140公斤的重量,打破世界纪录之余,还夺得冠军。赛后,他的队友赵庆奎透露,陈镜开临上场前跟队友说“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意思是说,要不举起来,要不被杠铃砸下来。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当时仅有19岁的曾国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为了赶上奥运会,曾国强在国外集训中克服高原反应,付出百倍的努力,最终在选拔赛上突围而出。来到奥运赛场,曾国强极度自律,为了减体重,赛前几乎不吃不喝。后来,曾国强就是凭借体重较轻的优势夺得金牌。
同样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金牌的陈伟强,当年其实已过了巅峰时期。追梦过程中,还不幸遭遇肘关节习惯性脱臼、急性肝炎等伤病,一度面临退役的边沿。进退之间,陈伟强选择了坚持,一边训练、一边治疗,终圆奥运冠军梦。
陈敏仪尽管天生行动不便,但她没有消极生活,还毅然选择当一名射箭运动员。经过十年奋斗,陈敏仪用无数心血和汗水浇铸通往东京残奥会之路。去年,她在东京残奥会上射落两枚金牌,这朵铿锵玫瑰在奥运赛场绚丽绽放。
体育力量赋能城市发展
体育可以升华一座城市的精神气韵,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60多年来,以陈镜开为代表的石龙运动员这种“不畏强手、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石龙人奋勇前进。凭借这种举重精神,石龙取得了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国际宜居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美誉。
近年,面对土地资源受限、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和挑战,石龙人民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开创石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1年,石龙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27.97亿元,增长7.5%,为五年来最高增速;获得市2021年度综合排名进步前三名镇;获得6个全市“单打冠军”;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全镇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今年,石龙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围绕“精致石龙、魅力名镇”的宏伟目标,全力攻坚产业突围、空间突围。1月,作为石龙打造发展新动能的“一号工程”,石龙镇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项目集中动工,对总投资额超25亿元的12个产业项目,合计金融支持额度超80亿元的7个战略合作类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基地建设全面掀起新高潮;5月,石龙镇黄家山“工改工”项目——“龙汇·智谷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与石龙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遥相呼应,为石龙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活力。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石龙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将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举重的石龙故事、东莞故事、中国故事,打响“举重之乡”城市名片,发扬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凝聚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