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北京冬残奥会丨在“冰立方”见证“中国红”成功卫冕

3月12日,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第七局结束,中国队以8比3领先,胜券在握。随后,瑞典队队员上前与中国队选手握手,示意放弃第八局比赛——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夺金。中国队选手高举双臂呐喊庆祝,陈建新紧紧抱住王海涛,两人头碰头;主教练岳清爽走入赛场,带着泪水与闫卓拥抱……他们曾在平昌冬残奥会上拿下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枚冬残奥会的冰壶比赛金牌,这次在压力和期待中在自己家门口卫冕,让整个轮椅冰壶队激动不已。↑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右)与瑞典队选手维尔约·彼得松-达尔在比赛后握手致意。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一系列的瞬间是整个约2个半小时比赛中最重要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完美捕捉到这些瞬间成为了我们在决赛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12日,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第七局结束,中国队以8比3领先,胜券在握。随后,瑞典队队员上前与中国队选手握手,示意放弃第八局比赛——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夺金。中国队选手高举双臂呐喊庆祝,陈建新紧紧抱住王海涛,两人头碰头;主教练岳清爽走入赛场,带着泪水与闫卓拥抱……他们曾在平昌冬残奥会上拿下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枚冬残奥会的冰壶比赛金牌,这次在压力和期待中在自己家门口卫冕,让整个轮椅冰壶队激动不已。↑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右)与瑞典队选手维尔约·彼得松-达尔在比赛后握手致意。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一系列的瞬间是整个约2个半小时比赛中最重要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完美捕捉到这些瞬间成为了我们在决赛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12日,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第七局结束,中国队以8比3领先,胜券在握。

随后,瑞典队队员上前与中国队选手握手,示意放弃第八局比赛——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夺金。中国队选手高举双臂呐喊庆祝,陈建新紧紧抱住王海涛,两人头碰头;主教练岳清爽走入赛场,带着泪水与闫卓拥抱……他们曾在平昌冬残奥会上拿下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枚冬残奥会的冰壶比赛金牌,这次在压力和期待中在自己家门口卫冕,让整个轮椅冰壶队激动不已。↑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右)与瑞典队选手维尔约·彼得松-达尔在比赛后握手致意。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一系列的瞬间是整个约2个半小时比赛中最重要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完美捕捉到这些瞬间成为了我们在决赛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随后,瑞典队队员上前与中国队选手握手,示意放弃第八局比赛——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夺金。中国队选手高举双臂呐喊庆祝,陈建新紧紧抱住王海涛,两人头碰头;主教练岳清爽走入赛场,带着泪水与闫卓拥抱……他们曾在平昌冬残奥会上拿下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枚冬残奥会的冰壶比赛金牌,这次在压力和期待中在自己家门口卫冕,让整个轮椅冰壶队激动不已。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右)与瑞典队选手维尔约·彼得松-达尔在比赛后握手致意。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一系列的瞬间是整个约2个半小时比赛中最重要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完美捕捉到这些瞬间成为了我们在决赛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一系列的瞬间是整个约2个半小时比赛中最重要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完美捕捉到这些瞬间成为了我们在决赛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我按下手中快门一顿连拍,虽然取景器里能看到一些瞬间由于被遮挡或是难以兼顾无法拍到,但我并不慌张,因为我知道此时赛场周围布满了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论运动员们朝向哪个方向庆祝,新华社摄影团队一定会拍摄到相应的优秀照片。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在金牌赛获胜后庆祝。

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为了这个瞬间,我们提前做好了布局。

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我们项目小组4个人开了个小会,总结了7天拍摄下来的经验:轮椅冰壶项目动作比较静态、重复,动作类图片一般不会漏,但是重要的庆祝环节偶尔因为位置不佳难以捕捉到完美的重要瞬间。

↑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与陈建新庆祝半决赛比赛胜利。

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金牌赛夺金时刻,运动员远比之前的所有比赛情绪更加激动、动作更加强烈,会有各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决赛拍摄人手十分充足,可惜场地受防疫、转播商要求等限制,不同点位之间的移动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如何安排人力和点位需要提前规划好。

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为此,作为轮椅冰壶项目负责人,我提前一天晚上向摄影经理询问了颁奖仪式的拍摄安排和移动线路,在安排记者点位时,能保证各个点位记者拍摄夺金瞬间后能及时移动到拍摄颁奖仪式较好的点位。

↑3月10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循环赛比赛中。

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当天开赛前,我给大家开了个小会,介绍了比赛和颁奖仪式的摄影点位布局和移动路线。由于比赛可能会因一方放弃而在任意一局结束,所以教练席上方和对面的看台上都需要安排记者;而赛场两侧既有代表队坐席,又有观众坐席,运动员朝哪一边致意庆祝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赛场的四面都安排了记者。根据前面比赛拍摄的经验,侧面看台拍摄庆祝远不如侧面地面位置清晰、干净,所以我们取消了侧面看台位置,而是在两侧地面各布置两位记者,并要求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移动至该侧运动员出入口,一前一后拍摄有可能出现的运动员与教练互动、两队运动员互动等画面。

↑3月12日金牌赛开赛前发给各位记者的点位示意图。

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另一方面,由于比赛节奏较慢,动作类似且反复,为了让各位记者有自我发挥的创作空间,同时兼顾赛中传稿,我只要求大家在第六局开始前回到自己点位,之前可以自由发挥。这也是考虑到金牌赛双方技术水平相当,应该不会早于第6局结束。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陈建新、闫卓、张明亮(从左至右)在金牌赛比赛中。

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最终12日的金牌赛在第7局提前结束了比赛,我们报道团队从不同角度完整地拍摄到了不同的瞬间,顺利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闫卓、张明亮、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唱国歌。

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回想8天的轮椅冰壶比赛,团队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小组中的三位同事也都非常“给力”——张博文主动在群里分享其他媒体佳作并且在拍摄中尝试突破,许雅楠会在拍摄结束后反馈找到的新点位和拍摄方式,任超除了拍摄还发挥优势寻找赛场外的线索、方便我们的专题稿件完成。当然还离不开前来支援拍摄的同事以及后方处理稿件的编辑。

↑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右)和闫卓(左)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1日摄)。

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我们顺利完成报道也和轮椅冰壶赛场上中国队夺冠一样,从小的团队到大的团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加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一定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未来。

↑3月12日,轮椅冰壶所有比赛结束后,轮椅冰壶摄影小组和场馆摄影经理在赛场上合影留念。

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首次奥运之旅 感受体育之光

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12日下午,2022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七局过后,中国队以5分的优势领先于老牌劲旅瑞典队。

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第八局比赛即将开始,场上四名中国队选手围在一起,一声“加油”响彻赛场。在赛道的另一端,瑞典队队长维尔约·彼得松-达尔与队友进行了短暂的讨论,然后向中国队队长王海涛示意在赛道中央汇合。

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双方队长握手,这种礼节在冰壶比赛中有着特殊含义——瑞典队选择认输。

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中国队赢了!全场瞬间沸腾!王海涛振臂高呼;张明亮与陈建新紧紧相拥;中国队唯一女选手闫卓朝向看台方向大喊“爸爸!妈妈!”;教练员岳清爽奔向赛场,泪水夺眶而出……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在比赛后庆祝。

↑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岳清爽(左)在比赛后落泪。

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几天过后,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历史性的夺冠时刻,心中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复。

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北京冬残奥会是我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十余天的会期里,我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参与了开、闭幕式与轮椅冰壶比赛的拍摄工作。从主新闻中心到“鸟巢”再到“冰立方”,从赛事组织到疫情防控再到志愿服务,“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这是闭幕式上的熄灭主火炬环节。(3月13日摄)

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与冰壶相比,轮椅冰壶没有“刷冰”动作,运动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拍得“不简单”成为了我与小伙伴们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随着比赛的不断推进,轮椅冰壶的魅力通过镜头被记录、放大,最终让我们惊喜、感动。这项运动并非一眼望去的“平静”。它没有雪上运动的自由与潇洒,也缺乏冰球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但它内敛与睿智——深藏于细节之中。

↑3月7日,中国队选手闫卓(中)、张明亮(右)在比赛中。

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坐在轮椅上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他们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践行者,用乐观的态度无限放大着运动家精神。每天赛后回看照片,画面里都是坚毅的眼神、团结的拥抱、友善的握手与灿烂的笑容。

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2022年的冬天,全球疫情持续,世界战火纷飞。刚刚结束的这场盛会如同一座灯塔,而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站在灯塔之下,感受着它带给这段历史的光明与温暖。正如《雪花》一曲所唱:“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

↑3月12日,张博文在比赛中拍摄。

细节中的温暖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细节中的温暖

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上,我作为轮椅冰壶项目小组的一员,光荣地戴上了002号摄影袖标。从训练到夺冠,我们全程拍摄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卫冕之路。除了不漏掉任何重要的比赛画面之外,运动员的拼搏、友爱和团结也成了我们拍摄的重点。

↑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右)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协助队友张明亮稳定轮椅。

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在中国队训练时,陕西分社的张博文便发现队员们的红色投壶杆很像“金箍棒”,队员们时而将它横放在身侧,时而举过头顶表达庆祝,十分亮眼。

↑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中与队友庆祝。

“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金箍棒”的想法引发了我们小组的讨论:我想到中国队火红的轮椅轮子,在以蓝色为主的“冰立方”场馆内存在感十足,像霸气的“风火轮”一样,气势如虹,大家一拍即合。《手持“金箍棒” 稳坐“风火轮”,一起来看轮椅冰壶赛场上的“中国红”》的题目应运而生,照片都来自我们在比赛中记录的点滴细节,在中国队进入决赛后播发,为他们鼓劲。

↑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在轮椅冰壶循环赛对阵拉脱维亚队的比赛中(3月10日摄)。

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在循环赛时,经常遇到四个赛道同时比赛的情况,每条赛道都有两位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一开始,为了更好地拍摄干净的比赛画面,我注意观察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以便避免在某些拍摄角度被他们遮挡了运动员的关键画面。

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而在了解了志愿者工作后,他们反复擦拭、摆放冰壶的辛苦与默默付出令人感动,我们便索性在比赛间隙将镜头对准他们,完成了冰上“小助手”系列的拍摄。

↑3月6日,志愿者为运动员擦拭冰壶。

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此外,我们的镜头里还记录了运动员们热情的笑容、女运动员靓丽的装饰、一个小小的稳定轮椅的动作中体现的信任与尊重等等。这些温暖可爱的细节让原本较为“平静”的轮椅冰壶报道跃动了起来。

↑3月11日,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左二)在轮椅冰壶半决赛后庆祝。

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我们站得更近,看得更细,就更应该传递更多有趣温暖的故事,拍出更有记录性的照片,让这次冬残奥之旅更有价值。

↑中国队选手张明亮(中)、闫卓(右)在冰壶轮椅循环赛中协助队友王海涛稳定轮椅(3月10日摄)。

↑拉脱维亚队选手波利娜·罗日科娃在轮椅冰壶循环赛中(3月6日摄)。

↑3月7日,许雅楠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拍摄。

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Pool卡初体验:更近一步

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我十分荣幸参与到其中。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在本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负责轮椅冰壶项目的拍摄。

↑中国队选手王海涛(右)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掷壶(3月12日摄)。

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在轮椅冰壶的报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进Pool摄影位置拍摄的经历。

↑这是Pool卡,持有它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

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进Pool的意思是进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进行拍摄,不是所有媒体都拥有这个资格,所以每当我从国家游泳中心摄影经理李子安手里拿到Pool卡时都格外珍惜。这张卡需要提前一天和她沟通,并且与其他拥有进Pool资格的媒体错时入场,所以在拍摄比赛的同时,我要时刻观察现场大屏幕中的局数以免错过进Pool位置的时间,并提前将Pool卡交给工作人员并等待。

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进入Pool位置拍摄时,需要在指定的区域中选取一个位置固定下来,双方队员比赛时不准移动,并且不能站立拍摄。于是,我在比赛前提前了解赛场情况,确定拍摄位置,选择好拍摄时需要的镜头,在裁判允许我进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点位做好拍摄准备。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

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进Pool位置拍摄离运动员更近,可以更近距离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气氛。拍摄之前我会根据轮椅冰壶的特点规划出细致的拍摄计划,在保证常规动作图片拍摄的同时,更多关注运动员的表情,抓拍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间相互鼓励、拥抱、庆祝胜利等动作,展现他们坚强意志。

↑新华社记者任超(前右)在Pool中进行轮椅冰壶金牌赛的拍摄(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策划:郑卫、兰红光统筹:李尕、毕明明、费茂华记者:杜潇逸、张博文、许雅楠、任超编辑:毕明明、王南、程婷婷、方欣

比赛过程中我采用趴在地上方式的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通过相对低的角度去拍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减少背景中不必要的元素,并且捕捉运动员的表情,定格比赛的精彩瞬间。

↑中国队选手张明亮(左)与队友闫卓在轮椅冰壶金牌赛中击掌(3月12日摄)。

THE END
0.[24小时]东京残奥会今天闭幕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24小时]东京残奥会今天闭幕 选集 更多 《24小时》 20251027 《24小时》 20251026 《24小时》 20251025 《24小时》 20251024 《24小时》 20251023 《24小时》 20251022 《24小时》 20251021 《24小时》 20251020 《24小时》 20250916 《24小时》 20251019 《24小时》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8781d6;<1;j9:hc>g2=j;23ide9>f9h5jpmjz0unuou
1.残奥会闭幕,但残奥精神永不落幕!回顾赛场内外动人瞬间→同样的摔倒、爬起也频繁出现在对抗激烈的轮椅篮球赛场,每当女篮队员们摔倒、又爬起,观众席上掌声雷动,是对她们最好的致敬。 游泳赛场,00后小将蒋裕燕依靠单臂单腿,在本届残奥会上斩获7枚金牌。 “涡轮增压小马达”郭金城再次惊艳泳池,一次次用头撞线,拼出的是4项世界纪录,并和队友们一起让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在泳jvzq<84pgyy/jww0ep5so{yv1cxuklqg1352:<82487:3<9:42964;
2.结束平昌冬残奥会之旅,河北参赛选手期待2022年创佳绩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张晶)3月18日,第十二届冬残奥会在韩国平昌闭幕。本届冬残奥会,河北4位运动员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这是河北运动员首次参加冬残奥会。盘点“首秀”,他们纷纷表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这样的大赛让他们得到了锻炼,看到了差距,也增强了信心,期待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创造佳绩。 jvzquC41jghfk7mgdpkxu7hp1462:65513>0exsvgpz`8A66396/j}r
3.[视频]东京残奥会今晚闭幕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视频]东京残奥会今晚闭幕 选集 更多 《晚间新闻》 20251111 《晚间新闻》 20251110 《晚间新闻》 20251109 《晚间新闻》 20251108 《晚间新闻》 20251107 《晚间新闻》 20251106 《晚间新闻》 20251105 《晚间新闻》 20251104 《晚间新闻》 20251103 《晚间新闻》 20251102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9421k6g:>h69jd6j942;g2fjh744kc49j7de5jpmjz0unuou
4.对话残奥冠军郭玲玲:21岁练举重体育让她再不自卑郭玲玲:希望再拿个残奥冠军,继续突破自己,等我突破到自己突破不动了,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了,我就安安稳稳参加一些小比赛。 如果有一天我不想练举重了,我就彻底告别它,不会去当教练,因为实在太累了,想换种活法。 中新体育:东京残奥会结束之后会做些什么? 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62476:
5.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专用字体背后的设计团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 jvzquC41yy}/nxlqpg}t0ls142832;6226866>930jznn
6.残奥冰球世锦赛(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是两位00后,他们在之后的比赛中,小编也希望这两个人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为国争光。 关于本次残奥冰球世锦赛和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是两位00后,他们到底有什么来头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jvzquC41kplptnwc0eun1jwvkerf1:54:;6/j}rn
7.把生活搬上舞台,一群残疾人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了自己的故事|夏伯渝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高芳霞作为东道主中国的运动员随队入场。她印象很深刻,当时鸟巢有八万观众,他们一入场,就成了全场的焦点,被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淹没,“我和我身边的人都沸腾起来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结束后,高芳霞还带父母去参观过鸟巢,也到鸟巢看过演唱会,“但其实都没有好好欣赏过鸟巢。”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8/275eql2koe}jrrm894672:3ujvsm
8.政府管理学院师生圆满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凛冬启程暖春回,冰雪结缘少年归。伴随冬奥盛会的结束,4月7日,政府管理学院19名志愿者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满载喜悦与荣誉分批次返回校园。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次志愿者们的冬奥征程吧! 启程·时刻准备着 1月17日上午,政府管理学院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团队出征仪式正式召开。吕丽书记与姜玲院长做出征jvzquC41ui4dwoj0gf{/ew4kphu039;31:835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