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巨星刘德华有一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
“你知道残奥会什么时候举办吗?”
刘德华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不被人熟知的身份,2008年北京残奥会宣传大使。
说起他与残奥会的缘份,要回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当时刘德华应邀录制一期马拉松特别节目。
无意间,他得知奥运会结束后会紧跟着残奥会,这还是他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赛事。
随后,刘德华每年会自掏腰包10万元左右资助香港残疾运动员,送给他们自己特订的“奥运金牌”。
为什么会有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奥运会?它又有什么魔力,吸引了见多识广的刘天王?
这一切,得从一个被尊称为“残奥会之父”的人说起。
他就是德国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教授。
1899年,古特曼出生于德国上西里西亚托斯特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的疼爱让小古特曼度过了幸福和安定的童年,成长为一个善良、热情的孩子。
十几岁的时候,他到一家医院做志愿者。
看到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常常会落泪叹气,尽心照顾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一天,古特曼接待了一位特殊病人,这是一位脊柱骨折而截瘫的煤矿工人。
医生们都说这个病人活不过三周,古特曼不愿相信,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希望能创造奇迹。
可年轻人因为患上败血症,很快离世了。
古特曼感觉心都被掏空了,临死前这个年轻人被病痛折磨得浑身不住打寒颤的痛苦身影,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从此古特曼投身医学,暗暗发誓以减轻病人痛苦为己任。
他更加发奋图强,先是考入罗茨瓦夫大学学习医学,然后转入德国弗赖堡大学。
1924年,古特曼以优异的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神经外科医生,以及德国著名神经学家弗里斯特的研究所的第一助理。
在这里,他学以致用,尽情地施展救人的理想。
谁知到了1933年,纳粹德国开始执行反犹太政策,古特曼被驱逐,只能栖身于当地犹太人医院。
可这样的太平日子还没过几年,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水晶之夜”事件。
古特曼医生幸运地躲过一劫,他不顾危险,所有患者来者不拒,尽心救治。
可烧杀抢掠还在继续,德国实在不宜久留,所有犹太人疯狂地想要逃出纳粹分子的魔掌。
还好,古特曼医生终于找到机会,带着全家东躲西藏,一路克服重重艰辛,终于在1939年3月逃难到英国牛津。
当到达牛津时,全家人喜极而泣,那段惨痛的经历给一家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几十年后,古特曼医生的女儿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
“那年我才六岁,经常半夜噩梦吓醒、经常哭泣,而我的父母假装镇定地安抚我,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与悲伤,母亲经常偷偷抹泪,父亲也时常哎声叹气。”
一家人在英国牛津安顿下来。古特曼医生在拉德克利夫医院继续脊髓损伤研究,几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