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残疾人的数量每年增加近百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增加2000名,每40秒就出现1名。据统计,我国共有残疾儿童817万(0-14岁儿童),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残疾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今天
小科要给大家科普的是
一种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残疾疾病
那就是“精神残疾预防”
什么是精神残疾?
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参与的状况。
在精神残疾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
精神疾病算精神残疾吗?
精神疾病包括许多种不同的疾病,有儿童期发病的精神疾病,也有成年期或老年期发病的精神疾病。就程度而言,有的精神疾病较轻,有的精神疾病较重,不能一概而论。
重性精神疾病属于精神残疾,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老年痴呆等。
精神残疾的病因是什么?
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精神残疾类别划分是什么?
精神残疾一级
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精神残疾二级
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的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三级
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四级
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类别一览表
精神残疾如何预防?
精神残疾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因为对精神残疾的预防,也就是对精神疾病的预防。
那么精神疾病究竟该如何预防呢?
婴幼儿(0-3岁)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多是由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
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等。
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
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了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也可能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
小科建议大家:如果怀疑自己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并且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