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2月5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接受新京报等媒体的专访,谈到了冬奥会开幕式“点火”方案背后的故事。张艺谋在回应网友评价他“最懂中国人的浪漫”时表示,中国人的美讲究意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许多人没有想到,我们不点火,这是从我们的文化中生生不息地生发出来的。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谈“点火”方案
用火炬台和点火方式体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记者:冬奥会开幕式还有别的方案吗?
张艺谋:还有一个方案更大胆,叫无火方案。我看奥林匹亚每一次采火方式都是用光来采,用太阳光聚焦来采。我想,我们需要回到初心,把火还给光,还给太阳。当时的创意是一束光,把这一束光还给太阳。
这个创意其实更大胆,当时这两个创意都报给了冬奥组委。冬奥组委的领导非常肯定这两个方案,最后跟我们讨论,他们觉得光的立意非常好,但他们又害怕伤害我们的创作热情,说“我们还是需要火,我们还是保留火吧”。
记者:冬奥会开幕式的“点火”方式要传递给世界什么?
张艺谋:其实很有趣,我跟媒体说过的,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人民新时代新的精神,就是要凝聚在设计理念上。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要给全世界一个新的理念,去体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现我们的生命观、文化观,体现我们的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
其实所有的理念会凝聚在火炬台和点火的方式上,而火炬台和点火方式是在历届奥运会当中,被关注最多,也会留存到历史当中的。所有的文艺表演最后可能都会淡化掉,火炬台和点火方式将会载入史册,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用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是中国人的一个创新。
记者:火炬的点燃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2008年奥运会和今年冬奥会,是不是都要突出这种理念?
张艺谋:从2008年到今天,两次奥运,这是一个发展和传承,是一种延续。2008年是大家百年圆梦,有浑身的劲,有说不完的话。想表达的太多了,第一次有这样的展示机会。
这一次的简约,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各代表团引导牌组成小雪花。图/IC photo
记者:这次代表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图案,是如何排序的?
张艺谋: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我们是按顺时针排序的。第一个是希腊,最后一个是中国,我们顺时针按照中国简化字,国家和地区名字第一个字的笔画,顺时针旋转组合。
雪花的中心区由旋转的圈组成,转的排序也经过国际奥委会的批准。
回应网友评价“最懂中国人的浪漫”
“火炬激发出了大家的浪漫”
记者:有网友评价说张艺谋导演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你觉得怎么理解中国人的浪漫?
张艺谋:我觉得网友说得很好,也不是我懂,而是所有中国人都懂。我们怎么形容浪漫呢?中国人是非常讲意境的。我们说含蓄、内敛,其实主要还是意境。我们的浪漫具有深远的意境,诗情画意。中国人讲意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我们的文化当中生生不息生发出来的浪漫,这是中国人浪漫最独特的地方。
最后一棒火炬留在雪花中心组成主火炬。图/IC photo
要如何体现这种浪漫?我其实昨天还很忐忑,在想我们呈现的这些浪漫,是不是中国人喜欢的。目前看起来观众都挺喜欢。我们所有的文化,五千年文化的沉淀生发出来,长在我们身上的浪漫,就是如此富有诗意。
尤其是我们的主火炬,许多人都没有想到我们会不点火。另外,我们让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簇拥五环。我昨天也上网看网友对于火炬有很多自己的高见,其实这也是激发出了大家的浪漫。没想到,其实中国人比我想的还浪漫。
谈冬残奥会火炬方案
残奥会创新设计将展现与残疾人同行的包容、爱、温暖
记者: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冬残奥会方面还有什么新的创意?
张艺谋:也不能透露太多。中国有八千万残疾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残奥会有独特的理念,要借残奥会表现出这种自强不息,与残疾人同行的包容、爱、温暖,围绕这些做出好的设计和表现。
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
场馆内,火炬一共6棒
由7名火炬手传递
他们的年纪
从50后到60、70、80、90、00后,
体现了中国冰雪运动代代传承
两位00后火炬手
轻轻把火炬放上“大雪花”
完成“点火”仪式
以“不点火”代替“点燃”
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
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及主创团队解释
“世界上第一次
有这样的火炬点燃方式
火炬传递结束后
所有人都期待点燃仪式
但我们居然不点了…”
张艺谋说:
“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就是这样
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太阳
从来就是以点代面
中国人讲的是意境
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
来看整个世界
我觉得是很美的
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
你可以看作这一次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
是‘ 一叶知秋’
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
一个小小的火苗
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是全人类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张艺谋解读点火创意↓
主火炬早就出现在观众视野里
主火炬到底在哪儿?有经验的观众,或许从入场时就开始寻觅。在这个环节上,开幕式主创团队的设计不仅巧妙,还有点可爱的幽默感:在《构建一朵雪花》部分中,全部参赛代表团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叶,构成了火炬台——它其实早就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直到最后的火炬接力,才揭晓了另一重身份。
这个方案险些不被国际奥委会接纳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样令人惊讶的点火方式险些不被国际奥委会接纳。
主创团队回顾了2008年技术资料,发现李宁点燃的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5000立方米燃气。“熊熊燃烧的大火当然是人类奥运精神的体现,但它环保吗?”张艺谋说。从那一刻起,主创团队开始想怎样把火焰变小、如何更环保。
“不能用电、不能用光,不能用任何东西代替。”张艺谋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古典的传统,“隔空点火,我的火跟你的火没挨着,那都不算。”跑道旁常有火种灯跟随,万一火炬意外熄灭,需用火种灯点燃。
用光代替火的方案被否决后,导演团队设计出颠覆式的“微火”方案。北京提出用清洁氢能源做燃料,国际奥委会同意了。但说到把火做小,他们有些犹豫,“奥运之火就是要熊熊燃烧,不能因为低碳改变百年传统。”
北京冬奥组委的高层认可低碳的理念,北京冬奥组委领导要求,一定要去做国际奥委会的工作。由于欧洲疫情不断升级,与国际奥委会唯一沟通方式邮件信使停了。北京冬奥组委决定派人去一趟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说服“甲方”接受那个大胆的方案。
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张艺谋导演说,“我们希望能对点火的实际形式做一次改革。”总导演张艺谋专门录了一段视频,几分钟,向国际奥委会阐释微火的创意及背后的理念。
“你确定吗?”国际奥委会问了很多遍。最终经过慎重的内部讨论,国际奥委会说,尽管这次与历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支持北京冬奥组委的做法。”张艺谋松了口气,“他们说只要有火就行”。
张艺谋说,以往,几乎所有的奥运点火仪式都是独自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成一支火炬,是历届奥运会上少有的设计。在鸟巢历史性的一夜,一朵“燕山雪花大如席”。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传达的低碳环保的理念是如此清晰。”张艺谋说,它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一个经典的瞬间。此后的奥运会,如果想做一次低碳环保的实验,请参照北京冬奥。
再次回顾昨晚开幕式上的
精彩瞬间
这些配色太高级
北京冬奥会已经拉开大幕
加油,所有的冬奥健儿!
加油,中国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