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奥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东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明日出征,从2000年开始,中国已连续4届位居残奥会金牌榜榜首。命运不公,残奥健儿们从不服输,用拼搏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自强不息、超越自己,为每一位残奥健儿喝彩!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以下是查字典小编整理的中国残奥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即便我们是那么不一样,当我们看到运动健儿面对挑战所爆发的勇气和力量时,也同样会眼含热泪、脸带微笑、握紧拳头,为之心动和欢呼吧。”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以及冬残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3月4日是北京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赛事的筹备工作正稳步有序进行。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在接受采访时充满期待地说,北京冬残奥会必将给世界带来惊喜。
实际上,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之上,也不乏精彩表现和传奇故事。
近些年来,残疾人体育运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不幸但格外坚强的群体。不过,很多人对于残奥会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概念本身。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的故事,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令人振奋。
古德曼医生
1948年,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但战争的创伤却远没有平复。
曼德维尔是英国白金汉郡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有着国立脊髓损伤中心,一些二战中受伤的士兵在这里疗养。他们之中,很多都在战场上伤及脊椎,下半生要与轮椅为伴。
古德曼医生是这里的主任,他出生于德国,亲眼见证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古德曼察觉,不仅仅需要救治这些人的伤病,还需要让他们能够重回社会,“体育”便是一个好的途径。
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结束两周后,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残疾运动员来到罗马,参加了第九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
而这届运动会后来也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德曼医生被后世称为“残奥会之父”。
这一年早些时候,古德曼医生不幸逝世。古德曼医生的女儿伊-勒夫勒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父亲生前为患者的康复耗尽全部心力,她甚至认为父亲在那时离世未必是一件坏事。
有些东西变了,但有些依然没变
在阿纳姆残奥会开幕式上,所有人为古德曼医生默哀一分钟。伊-勒夫勒出席了开幕式,在她旁边是一位患有严重脑瘫的运动员。这位运动员不能说话,面前有一块板子,他指着板子上的字母艰难地拼出一句话:“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同年举办的那届奥运会,却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一抹灰色的回忆。如果说残奥会体现的,是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全人类对于和平的向往,那与之对比,更受重视的奥运会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走向分裂,不得不说是一种另类的讽刺。
为了抗议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联合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图为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名观众在看台上高举美国国旗。
1988年,汉城残奥会以后,国际奥委会决定,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必须在同一城市举行。2000年,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签署协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同时申办残奥会。
斗转星移,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举办64年后,现代奥运会再次来到伦敦。而同样64年后,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早已经变成正式的残奥会。
来自美国的“无臂射手”马特-斯塔兹曼,是残疾人运动员中的传奇人物。他天生没有双臂,用双脚拉弓射箭。在伦敦残奥会上,他获得了射箭项目复合弓开放式银牌。
他曾经回忆:“(开幕式)当时伊拉克队离我们只有半米,我们队里也有在伊拉克受伤的人,世人应该看到更多这样的情况。”
相比于1964年、1980年,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变了,但有些东西依然没变。不论人们在战争中扮演的是何种角色,最终,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都会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夏天与冬天
塔季扬娜-麦克法登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圣彼得堡,出生时就有残疾。她的生母无法抚养她,于是她被送进了孤儿院。在那里,塔季扬娜没有轮椅,一切行动只能靠手。
在孤儿院生活了六年后,她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来到了大洋彼岸。经过十次手术后,已经萎缩的双腿才能够伸直。尽管医生都觉得她活不长,但塔季扬娜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接触竞速轮椅的那一刻开始,她找到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每一周,塔季扬娜要训练190公里,这些几乎全靠她两只手臂完成。刚开始上学时,老师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目标,塔季扬娜写的最后一个目标是:2004年参加雅典残奥会。
最终,她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雅典残奥会时,她对着镜头有些羞涩地招手微笑,这个笑容通过电视转播传向了全世界。
塔季扬娜是残奥会历史上最为伟大的选手之一。伦敦残奥会,她在轮椅赛跑赛场获得4金2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在冬残奥会上同样取得了成功。
冬残奥会于1976年诞生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很多比赛项目充满挑战。比如视觉障碍运动员参加的超级大回转滑雪项目,选手全凭向导在无线电系统中发出的指令来调整方向前进,难度可想而知。
2014年,冬残奥会来到俄罗斯索契。对于塔季扬娜来说,来这里参加冬残奥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她在越野滑雪项目中获得银牌,决赛时,她的生母来到现场观赛。这样的回忆,或许比名次更加珍贵。
重回夏季赛场的塔季扬娜依然具有统治力,她在里约残奥会获得了4金2银。然而就在里约残奥会开幕之前,有传闻称由于奥运会挪用了残奥会的部分资金,残奥会陷入举办危机。
幸运的是,最终传闻中的“危机”并没有变成现实,激励一代又一代残障人士的圣火之光,还在传承着改变人类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以“United by Emotion”为口号,在其官方解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即便我们是那么的不一样,当我们看到运动健儿面对挑战所爆发的勇气和力量时,也同样会眼含热泪、脸带微笑、握紧拳头,为之心动和欢呼吧。
这对残奥历史的概括如此贴切——即使他们那么不一样,但在这块赛场上,他们都能找回自己的价值,并再次得以拥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19岁时,张小玲因故一条腿被截肢。“命运难道就是如此吗?”张小玲曾无数次痛苦地发问。“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不能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擦干眼泪后的张小玲,决心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她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
1984年,中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召开在即,凭着自己曾打过乒乓球且水平不错的特长,张小玲开始给广西群体处、广东群体处写信自荐。但由于报名时间已过,张小玲与第一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擦肩而过。当1985年参加广西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时,张小玲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她要抓住它。因为不适应当地天气,张小玲病了,发起了高烧,但她知道,自己不能输,“第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一定!”张小玲这样对自己说。凭着顽强的斗志,凭着平日刻苦的训练,咬牙拼搏,张小玲夺取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事后,张小玲写了详细的打球笔记,自己为什么输,每一个球都是怎样输的,应该怎样打,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直到今日,张小玲还保持着记录打球笔记的好习惯,不论是比赛还是平日训练,她都详细分析每一个球的得失,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天道酬勤”,在1987年第二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小玲终于一举夺得了冠军,并在1988年汉城残疾人奥运会中,摘取了乒乓球单打的桂冠!作为一名残疾人,张小玲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困苦。她关心着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在打球之余,为残疾人的事业奔走忙碌。
谈到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状况,张小玲说,目前,特别是在基层,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还较差,缺少经费,运动员完全是凭自身的努力在坚持训练。说起残疾人就业状况,张小玲说,现在有很多基层单位,依旧不愿意接收残疾人工作,觉得单位里有个残疾人,好象是很不好看的一件事。她希望政府能在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当记者问到她的人生信条时,张小玲说,要想成功,就要吃苦,还要坚忍。她也对所有的残疾人朋友说,在生活中,要保持好自己的良好心态,面对困难、挫折,一定要咬牙挺过去,残疾人更要自立自强。她说,她相信,经过努力,每一个人都能走过困难!
在这个世界冠军的背后,我们知道她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她走过来了,还将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一路走下去……
周菊芳,女,1985年生,上海人。 周菊芳原是田径运动员,主攻中长跑,在一次比赛时被一位自行车教练看中,从此改练自行车。可在一次训练中不慎将左手摔断,变成了残疾人。但是,凭着对自行车运动执著的热爱,周菊芳没有放弃,她又改练残疾人自行车。残疾运动员的训练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可周菊芳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每次训练从来都是风雨无阻。 菊花芳香苦中来,自从2003年投入系统的残疾人体育训练以来,周菊芳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2003年在捷克欧洲自行车公开赛上获得3枚银牌,2003年在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上获得自行车场地3公里、公路5公里2枚金牌,1枚银牌。 2004年9月在雅典残奥会上,在自行车女子1公里场地计时赛中,周菊芳(LC1级)以1分15秒491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在历届残奥会上夺得的第1枚自行车比赛金牌。 200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残奥世界杯比赛中,周菊芳获得女子LC1级500米场地计时赛和2000米场地争先赛2枚金牌
王燕红,女,1969年生,新疆自治区肢残运动员。 15岁时王燕红因病致残,1994年被选中参加第六届"远南"运动会,开始练习射箭。每天王燕红都要扛着4公斤重的弓箭,进行五六个小时的拉弓射箭训练和各种艰苦的体能训练。一天下来,手上被磨起一个又一个血泡,胳膊也被箭弦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条残腿在一天天的直立硬挺后,更是疼痛难忍,苦不堪言。而每天几百次上千次地重复单调的射箭动作,几乎让她发疯!这一切她都用顽强的意志咬牙挺了过来,她要挽起生命的巨弓,为自己的人生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从1994年到2002年,王燕红先后参加了第六、七、八届"远南"运动会,共获2枚金牌、2枚银牌,并在第八届"远南"运动会上以301环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2003年在世界轮椅运动会上,王燕红夺得射箭女子个人冠军,并创女子个人70米单轮、30米单轮的世界纪录。 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射箭70米女子个人(站姿)决赛中,王燕红以92环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参加残奥会以来首枚射箭项目的金牌。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但从未改变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努力。拼搏与汗水,只为一年后在家门口的舞台上,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
与此同时,更加便利的条件让更多残疾人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三亿人的一部分。体育带来的获得感,战胜自我的成就感,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防疫不松 备战不懈
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集训队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度过,其中就包括在北京顺义集训的中国轮椅冰壶队。
“大年三十,大家一起组织了年夜饭,互祝春节快乐,然后晚上各自在宿舍观看春晚。”轮椅冰壶队常务副领队胡俊福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作‘抓防疫,人人有责,保备战,个个争先’。”
这并不是疫情第一次影响到这支队伍。队伍本应在哈尔滨集结,但因黑龙江出现疫情,临时转移至秦皇岛。缺乏场地条件,队伍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改为主抓体能。训练恢复正常后,他们每周训练六天,每周还有一次心理辅导课。
面对疫情给训练、参赛带来的种种不便,中国残联及时调整方案并组织“精英”备战,通过多层次举办和组织参加赛事,强化保障加以应对。
尽管疫情为备战增添了诸多未知数,但运动员们的训练从未停息。应对无常,是他们在人生中早已学会的课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各参赛队伍全时段开展训练备战。目前,6个项目的124名运动员、42名教练员(含7名外教)正在北京、河北5个基地展开训练。
大项覆盖 争创历史
“我希望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勇夺奖牌,为国争光!”身着球衣,胸前印着五星红旗,正在河北承德训练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汪之栋声音洪亮。
残奥冰球队领队王建斌介绍,中国残奥冰球队2016年正式组建,目前有运动员23人。灵活、快速是队伍的特点。“我相信在全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保六争三。”
尽管队伍成立较晚,2018年,残奥冰球队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2019年又获得B组第三名。
同样在2019年,中国单板滑雪首次获得2枚世锦赛金牌,高山滑雪首次获得3枚世界杯金牌。
中国残联体育部竞赛训练处处长勇志军介绍,北京冬残奥会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几年来,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超过1000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上百人,开展的冬残奥项目由2个扩展到6个,实现大项全覆盖。2016年以来,中国参加了59项冬残奥系列国际赛事,获得38枚金牌,多个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每一枚奖牌背后都是一个拼搏的故事。其中,2018年的那一枚格外有意义。那一年,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拿到中国冬残奥会历史首金,也是首枚奖牌。2019年,他们又在世锦赛夺冠,达成该项目“大满贯”。
在轮椅冰壶队的训练馆里,墙上的一条横幅格外显眼。
“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北京姑娘闫卓每次训练时都会看看这16个字。对在家门口争得荣光的渴望,让她不知多少次地掷出近20公斤重的冰壶,在一度身体不适需要插尿管训练时也未曾懈怠。
“我们愿意让五星红旗在冰立方再一次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胡俊福说,“我们必须从头再来,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奋斗。”
体验冰雪 共沐阳光
悬挂着那条横幅的,是2020年底投入使用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它被轮椅冰壶队的张明亮称为“最好的一份礼物”。这位2019年世锦赛冠军队成员发现,这里的地面采用无高差全平面设计,电梯、卫生间等都配有扶手,所有墙面阳角也均做了抹弧处理。
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介绍,包括该馆在内,全国有45个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更多残疾人创造了参与的机会。残疾人参加体育训练的设施越来越先进。”
体育,是残疾人展示自我、丰富人生的舞台,而冰雪运动正为这片舞台镀上晶莹的底色。随着冬残奥会临近,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越发期待在这方舞台创造历史,探寻人生的新可能。告别不平凡的2020,迎接非凡的2022,中国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正共沐平等阳光,期待共赴冰雪盛会。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残奥运动员有多励志 中国残奥运动员背后的故事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作文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