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其实是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主要人物是孙敬和苏秦,为中国古代名人成长故事。“头悬梁”讲的是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读书十分刻,每日废寝忘食,到了三更半夜时很容易打瞌睡,就想到了把头发的一端绑在房梁上,这样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扯痛头皮,自然就不打瞌睡了;“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苏秦的年轻人,为了出人头地就发奋图强努力读书,读书读到深夜疲倦打盹时,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就有精神继续读书了。这个成语后来就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个著名历史人物典故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岳飞少年时苦学武艺,之后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岳飞的母亲为鼓励儿子,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战斗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但由于奸臣当道,被秦侩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就这样,一代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了,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众所周知的谚语,另有相同意思的成语“铁杵磨针”,皆出自《方舆胜览》,指的是李白成长励志故事。相传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为此,他的母亲没少训斥他。有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着,不觉到了城外,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后世的人们因为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都称他为“诗仙”。后世的人们因为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都称他为“诗仙”。
匡衡凿壁偷光是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名人励志故事。这个中国名人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少年匡衡,他家虽世代务农,但他自己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由于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有时间看书,而家贫买不起点灯的油,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为了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中国古代名人成长励志故事有哪些?王献之依缸习字便是其中之一。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他一直很想赶上父亲,就问母亲需要多少年才能练习好字,母亲对他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后来王献之发愤图强,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终于大有长进,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这个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
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是名人成长励志故事。《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撰写的,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巨著,它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
孙康,晋代京兆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