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都了解北京是“双奥之都”,并为之自豪。
但大伙却不太清楚早在1990年代初,北京就为申办2000年的那届奥运会而努力过。
在这次申奥中,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只剩下北京和悉尼。而北京在最后一轮投票之前,还以3票领先,眼看就要创造出首次申奥便告成功的“奥运奇迹”。
可在1993年9月28的最后一轮投票中,悉尼却以2票的优势力压北京。
而在多年之后,澳大利亚一位官员却爆出当年的“黑幕”,让世人了解了北京惜败的真正原因。
那么,北京有着怎样的申奥之路?在第一次尝试中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黑手”?而在第二次尝试中,为何能顺利成功呢?
申奥!
1990年7月正值北京的炎炎夏日。有一天,八十有六的邓小平同志不顾天气的炎热,一定要去看看刚完工的亚运村。
到了之后,老人满意而自豪地环顾了一会儿这片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群。突然,他转过头,问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句话:“我们既然能举办亚运会,那什么时候能举办一次奥运会呢?”
随即,他又语重心长地问了一句:“我们有这么好的设施,要是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你们敢不敢申办一次奥运会?”
其实,老人家的话何尝不是当时全国上下11亿人民的心声。
就在第11届亚运会的闭幕式上,有热情的观众便心有灵犀地高举起盼望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大红横幅。连当时出席闭幕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都激动地叹道:下一步,你们该申办奥运会了。
很快,北京市政府就投入到紧张的申奥准备工作中。
从1978年算起,到1991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13年。然而,就在北京提出申奥的时候,我国对于整个西方世界来讲,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国度。
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我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而当时能左右奥运会举办地的大权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奥委会手中。由此可见,让那些奥委会的委员把选票投给一个自己并不了解,也没去过的国家,这工作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不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在正式提出申奥之后的2年间。先后有几十位奥委会委员被北京奥申委请到北京参观、考察。
申办报告提交之后,北京开始紧锣密鼓地在整座城市布置申奥的宣传横幅,媒体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最终报道。
与此同时,一股申奥热潮席卷全国,普通群众的衣服上,高楼大厦的外墙上,甚至是游览的热气球上都印上了申奥标志。申奥歌曲更是响彻了祖国的各个角落。可以说,为了实现申奥成功的伟大目标,全国上下都团结一致,成功举办奥运会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无论西方媒体在过去如何对我国进行了歪曲报道,当委员们真正踏上中华大地,并亲眼目睹了我国在新时代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后,是纷纷赞不绝口,并被北京热烈的申奥氛围所震撼。
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分析,悉尼的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确实要强于北京。而且,如前文所述,悉尼在申奥中已经3次败北。所以,很多奥委会委员都觉得过意不去了。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个优势。
但北京最大的优势则是我国拥有11亿人民和大家对奥运的热情。如果我国能顺利举办千禧年的奥运会,这对世界奥运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当年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我国正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1989年,美国在苏联解体前夕,便悍然背信弃义,对我国发起了全面制裁,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西方国家都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对我国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们虽然在嘴上喊着奥运和政治无关,但在实际上,各种阴谋、阳谋可是不少。这使得我国在角逐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阻碍,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这样的报道很“西方”,属于妥妥的恶人先告状。但那时的国际舆论主导权是掌握在西方手中,尽管我国代表团进行了多次澄清,但对这些报道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已经无济于事。
当然,西方国家阻碍我国申奥的阴招并不只这一个。美国国会就在最终投票前的一个月,通过了一项诬蔑我国人权的决议,企图借此抹黑我国,来阻挠北京申奥。就在最终投票前夕,英国又跳出来,再次借“人权”问题大肆炒作,对投票工作进行干扰。
然而,面对重重阻力,我国的申奥工作是迎难而上。可以说,很多委员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纷纷表示会支持北京胜出。
再接再厉
蒙特卡洛的那个夜晚,很多国人都铭记于心。
当晚,奥委会需要举行3轮投票。在前两轮投票过后,北京和悉尼不出意外地进入了最后的决胜局,而北京尚以3票的优势领先,眼看就要创造首次申奥便成功的奇迹。
投票现场~路易二世体育场的空气都要凝固了。
因为买不起摄像机,但又想留下历史珍贵的纪录,中国申奥代表团的孙大光先生特意从北京带了一个小录音机到现场。然而,当第二天回听的时候,他却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
是什么呢?
在整个激烈的角逐中,很多珍贵的历史音频都被记录了下来。可就在萨马兰奇主席最后宣布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谁时,录音带用完了!
最后的城市名字就是悉尼。北京在那一夜,以2票之差惜败。
后来说起这件事,大家都觉得也许冥冥之中这就是天意,录音机也不愿意听到这个结果。
走出体育馆的时候,他不禁泪流满面,而天气好像也很“应景”,下起了濛濛细雨。
也不是所有的国外媒体对我国都戴着“有色眼镜”。
在北京惜败的转天,一家外国媒体评论这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在国外与美、英等西方国家面对面展开的第一次外交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虽然是以“平局”告终,但告诉了全世界中国人已经睡醒了。
有趣的是,在很多年之后,当初悉尼奥申委的一位官员可能是因为良心发现,向媒体透露了当初悉尼获胜的背后黑幕。
在那次最终投票的前几天,他亲自请奥委会中来自某大洲的两位委员吃了个便饭。席间,他给这二位一人塞了一个装着35000美元支票的大信封。当然,给钱的理由是澳大利亚要支持这两个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实际上呢,此中的“奥妙”是不言而喻了。
其实,西方国家的这种小伎俩是屡见不鲜。后来,日本在申办2022年奥运会的时候,给相关人员的行贿可更多了,都是百万欧元起,外加名表等贵重礼品。最后事儿闹大了,日本奥委会主管财务的官员只能自杀“谢罪”。
所以说,我国的首次申奥是虽败犹荣,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愈挫愈勇,全国人民都相信胜利早晚会属于我们!
而这一天,全国人民并没有等待很久。
1998年11月,我国国务院根据国内外最新形势,作出重大决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彼时,我国的综合国力相比于1993年,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1999年,我国的GDP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这为我国的此次申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国在舆论方面的工作也更加成熟。正所谓“寇可往,吾亦可往”。当然,我国是不会用西方国家那些见不得人的伎俩。
北京奥申委着重的是如何与国外主流媒体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在这些工作中,奥申委的外宣部门除了与国外多家主流媒体的驻京处建立起密切的沟通,并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外,还主动邀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著名记者来北京进行采访,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
可以说,这次的舆论工作是卓有成效。国外媒体对我国和北京的报道量是节节攀升。在2001年的前5个月,这些媒体发表的图文报道就超过1700篇,数量远高于对其他候选城市的报道。更关键的是,在这些报道中,积极的报道数量大幅提高,从2000年的低于30%暴增至2001年的60%。这为树立北京在国际上的崭新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些外界报道毕竟只是起“助攻”作用的外因。我国在这次申奥中的各种工作可谓是稳扎稳打,成绩斐然。
2000年底,在瑞士洛桑的一次奥委会会议期间,即将卸任的萨马兰奇主席就伏在我国著名体操选手刘璇的耳边,轻声说道:“北京,好运!”
那么,自此次的申奥过程中,我国还会遭遇上次的那些波折吗?
胜利!
北京的“大件儿”令评估团惊叹不已这样的事儿就不必细说了。单从一个细节就可以证明北京这次申奥的工作是多么完美。
考察期间,评估团需要坐大巴。当得到这个消息后,安徽安凯公司仅用了2个星期就加班加点组装出两辆专车。
这两辆车可不是普通的大巴,其主要部件基本都是从德国进口,车上的卫生间则是按照欧洲人的身高设计,保证客人在使用时的舒适度。
车厢的尾部设计有一个六平方米左右的酒吧,在测试时,厂家在上面摆放了装满酒的酒杯,并在高速上行驶了一段距离,要求是保证酒不会洒出来。
在大巴的驾驶舱里安装有专门的倒车影像,其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电脑完成。车厢内的超薄型液晶电视可以保证全车乘客都能看到。
此外,在车厢的前部还有一个特制的工作台,网络设备可以保证电脑随时联网、工作。
整车的价格不提,单一个反光镜就价值9万多块。
这让评估团的委员们都深切感受到我国对于申奥的高度热情。
2月24日,在考察结束后,评估团对北京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在经过了第二轮投票后,孙大光先生看到负责计票的塞内加尔奥委会委员姆巴依封上了装有投票结果的信封。他不禁激动地说道:“成功了!”
事实也是如此,不必进行第三轮投票了。北京以无可撼动的绝对优势提前一轮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奥委会委员们惊叹这样的结果在奥运历史上真是极为罕见。
回顾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让人不由得再次心潮澎湃。
2008年可以说是我国再次问鼎世界之巅的元年,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勃勃生机和日新月异的中国。
但我们也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北京奥运成功举行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
此时,耳畔又想起了毛主席的那句深情话语:人民万岁!
素材来源:北京申奥失败的那个夜晚,外国媒体说了句话 澎湃新闻1993:首次申奥,中国虽败犹荣 中国经济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