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对申办奥运会的态度明显趋于理性和谨慎。国际奥委会曾在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三度发出邀请,最近一次甚至提出让北京、上海、广州联合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但中国依旧婉拒,理由是当前的发展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体育总局的回应也相当明确:没有申办计划,坚持适度办赛、量力而行。这种态度与2001年全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
奥运会曾经象征国家荣誉,但如今却越来越成为财政负担。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1.5亿美元,实际开销却高达15亿美元,债务还了三十年才清零。2004年雅典奥运会超支百亿,成为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2020年东京奥运会原计划盈利30亿美元,结果因疫情导致空场,不仅没赚钱,还亏损超过154亿美元。2016年里约奥运会亏损巨大,场馆赛后迅速荒废。即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虽然提升了中国形象,但后续的场馆维护成本依然沉重。
如今,申办奥运的城市越来越少。2032年只有布里斯班独自申办,2024年与2028年也基本靠协商分配。印度虽有兴趣,但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的糟糕表现仍令人印象深刻。中东国家担心花钱太高调,选择观望;欧洲一些国家则因民意反对纷纷退出。国际奥委会只得修改预算文件,强调使用现有资源,削减新建场馆的支出,但外界批评这只是形式上的修补。
除了资金风险,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也让奥运会越来越容易被政治化。如果中国贸然申办,可能会遭遇额外的舆论压力和不必要的争议。更令人不满的是,国际奥委会的规则时常显得偏颇。中国在乒乓球、举重等项目上优势明显,他们就通过改规则甚至削减参赛名额来限制。
相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发展方向已不同于2008年。国家更关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公共服务。与其耗费数百亿办奥运,不如把资金投向社区体育设施、教育医疗和科技创新。中国完全不需要再依靠奥运会来证明实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已经展示了中国的组织能力与综合国力。如今,高铁、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成就比烟花盛会更具说服力。
从长远看,把资金用在高铁、芯片研发、基层医疗上,收益清晰可见。国内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超过3亿,远比金牌更具社会价值。杭州亚运会采用数字火炬,减少了上亿碳排放;成都大运会则将场馆转为高校课堂,这些都是务实而可持续的做法。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承认,中国的模式值得研究。
未来,奥运会若要延续下去,必须进行真正的改革。减少铺张浪费,优先利用现有资源,缩减办赛规模,降低申办门槛,唯有如此,奥运会才能重获吸引力,不至于沦为各国避之不及的财政黑洞。
奥运会需要简约务实的转型,而中国则更坚定地走在以民生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上。愿未来的体育事业真正回归大众,成为健康、团结和进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