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言说,韩国战俘在溃退时曾撞死美国中将沃克。这件事的真相是沃克坐在敞篷车上,且没有系安全带(当时可能还没有普及安全带)。若是真正比跑步,能超过美军的韩国战俘并不多——美军发现有人跑得快时,会通过打照明弹来引导志愿军追击并围剿。
关于碧潼战俘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韩国战俘并未在比赛中占据任何显著位置。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战俘管理人员的回忆录以及其他史料记载,当年的前三名选手,并没有一个是韩国战俘。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也能证明这一点,照片中并没有看到韩国战俘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战俘并非一开始就由志愿军管理。直到1951年3月,朝鲜物资紧缺,才由志愿军接管了韩国战俘的管理工作。到了1951年4月,志愿军政治部设立了战俘管理处,并且成立了多个俘管团和大队,其中两个俘管团负责管理韩国战俘。其他来自十三个国家的战俘则由其他团体管理。
碧潼战俘营位于平安北道的碧潼郡,是一个半岛,三面被水包围,西面则是高山。营地周围没有围墙或铁丝网,战俘们可以自由活动,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由于一些战俘不吃猪肉,甚至可以享受新鲜的鱼类,并且有时他们会去江边垂钓。
在奥运会之前,各战俘团已经组织了许多俱乐部,战俘们根据兴趣选择参加。美军战俘尤其喜爱橄榄球,英军战俘则偏好足球,摔跤和足球是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当时,美国的篮球水平还未达到无敌状态,志愿军俘管处主任王央公和科长王奈庆也曾参加过一场与战俘的篮球比赛。至于谁输谁赢,大家并未具体记录,比赛场面则被形容为“激烈而友好”。
随着战线逐渐稳定,米格走廊的建立使得美军不再能随意轰炸碧潼战俘营。再加上战俘们的运动热情高涨,志愿军俘管处批准在1952年举办这场大型运动会。运动会的名称最终由黑人战俘雷奇提出,称其为“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这场比赛汇聚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战俘,宛如一场国际盛会。
这次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志愿军俘管处设立了多个组织机构,包括后勤组、竞赛组、裁判组和秘书组,黄耀昆参与了筹备工作,并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志愿军战俘营的“奥运会”》。五个俘管团和两个俘管大队派出了代表队,来自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俘运动员超过500人。
这次运动会按照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模式进行,并且举行了火炬传递仪式。美军战俘小威利斯·斯通手持火把跑步进入会场,交给大会主席王央公,王央公点燃了主火炬。整个运动会设有田径、球类、体操、摔跤、拳击、拔河等27个项目,共有359名运动员参加,此外还有202名文艺表演者和26名拉拉队员。
经过十二天的激烈竞争,比赛的“冠军”和“亚军”终于产生,并且这些获奖者的名字被永载史册。个人总分第一名是德尔马·G.米勒,他获得了全能冠军、障碍赛冠军、撑竿跳高第一名;第二名是诺曼·克拉夫德,他获得了全能第二名、袋装跑第一名、100米跑亚军、跳远第三名;第三名是安东尼·P.伊格尔斯,他获得了全能第三名、跳远冠军、400米跑冠军。从这些获奖者的名字看,他们显然并非韩国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