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和霜冻。寒潮能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自来水管爆裂、牲畜和早春晚秋植物受冻,但另一方面,低温也较利于农作物灭虫安全越冬。因此准确预报寒潮天气,对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危害、保障城市安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对于市民来说,及时添加衣物,保暖抗寒,为暴露在外的家用管道采取保温措施,也都是必须的。
寒潮历史概况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是季风的转变期,多低温阴雨天气。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笼罩下,多东南风,暖热湿润。而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冬季气象特征主要有低温、大风、浓雾。而冬季风强盛的年份,强寒潮侵袭,上海气温会持续走低。
按《上海气象志》记载,1990年之前,上海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年均42.9天。以1月为最多,年均15.8天,占全年的三成多,其次是2月、12月,分别为11.2天和10.8天,3月、11月为1~3天,4月偶见。低温平均初日在11月下旬后期,平均终日在3月中旬前期,平均初终间日数为108天。最早出现低温日在11月5日(1895、1905年),最晚终日为4月5日(1914、1925年)。
低温日数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的60年间,明显偏多,年均47天。民国23年(1934年)至1990年相对偏少,年均38天,但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70天(1944~1945年度)、69天(1967~1968年度)和最少年为19天(1989~1990年度),均出现在此期间。
低温持续日数,一般在10天左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有8年。1874~1875、1875~1876、1877~1878、1916~1917、1917~1918、1919~1920、1961~1962、1970~1971年度持续达20天以上,其中1916~1917年度多达25天。
而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寒潮”,也就是≤-5℃的严寒日数,在1990年之前,年均为5.5天。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以1月为最多,平均2.9天,占全年的半数以上,12月、2月各为1.5天和1.0天,3月较少,不足1天,11月偶见。最早的初日为11月26日(1922年),最晚终日为3月17日(1895年)。严寒日数最多年为27天(1917~1918年度),有13年未出现严寒日,其中1961~1990年有8年,占61.5%。
严寒日最低气温一般在-5℃~-10℃间,≤-7℃者平均2年出现一次,≤-8℃者约3年一遇,≤-9℃者约6年一遇,≤-10C者约12年一遇,≤-11℃者约39年一遇。
各年代间严寒日数差异较大,20世纪最多,年均9.7天,其次为20和60年代,年均6~7天,而20世纪70~80年代最少,年均只2~3天。尤以80年代的10年间,有3年未出现严寒日数,气温明显偏高,为上海历史上罕见的暖冬时期。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各类寒潮的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且强度有所减弱。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上海的气温同样出现了明显的升高趋势。根据比冬季常年气温高1℃的暖冬标准,上海按1971~2000年的冬季气温平均值统计,从1989年冬季到2003年冬季持续出现了15个暖冬。
但是,2004~2008年之间的5个冬季里,2004年、2005年和2007年的冬季不属于暖冬。而且上海2008~2009年度冬季还持续出现了3次中等和强寒潮天气。而上海最近一次力度较强的寒潮出现在2016年1月。
大多数情况下,寒潮会带来一波明显的雨雪过程。但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降雪在这座城市并不是冬日必备的景致,但是时常的光顾都被记录下来。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至民国30年(1941年)、1951~1990年徐家汇和龙华站的观测资料统计,年均降雪日数6.2天,降雪平均始于正月初,3月上旬结束,平均初、终间日数为63天,初雪最早始于11月2日(1895年),终雪最晚出现在4月24日(1980年)。降雪均在11月至次年4月半年内,主要集中在1、2月,年均2天左右,其次是3月,平均1天,11~12月和4月平均不足1天。民国2~3年(1913~1914年)、1974~1975年的冬半年无降雪日。
随着全球气温转暖,进入21世纪,上海有多个冬季无降雪记录。距今最近的几次明显大雪天气分别是2008年和2018年。
图片摄影 | 郭长耀
图片摄影 | 石梦洁
寒潮带来的灾害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记载“顺治十五年冬十二月,朔厉风奇寒,二十八日黑虹见,是冬严寒大雪屡降,积三四尺。”
据《上海气象志》记载:
明正德四年(1509年)冬,极寒,竹柏槁死,橙橘绝种,黄浦江冰厚2~3尺,经月不解。
清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1691年1月),大雪后奇寒,大河冻彻底,黄浦江也冰。二十日,鲁家汇有舟出浦为冰凌所坏,溺死37人。
清乾隆二十六年冬(1762年1月),大雪,黄浦江冰,严寒弥月,竹柏槁死,牛羊冻毙,河冰塞路,舟不能行。
1862年上海大雪。拍摄地点现今延安东路中山东路口。背景中这栋三层建筑就是第一代上海总会,也就是现今中山东路2号的前身
清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中旬(1874年1月上旬),最低气温持续在0℃以下,旬平均为-5.5℃,1月8日降至-8.6℃。奇寒,河港封冻,冻死不下数百人。
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四日(1893年1月),大雪奇寒,最低气温有13天在-5℃以下,其中4天在-10.0℃以下,十二月初二(1月19日)最低气温-12.1℃,为历史最低记录。黄浦江、吴淞江及淀泖等江湖河港皆冰,累日不开,经旬不解,人行冰上。大南门街头冻死乞丐3人。当年1月共有9个雪日,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徐家汇最大积雪深度为29厘米,均为上海历史之最。
沪上自本月中旬以来气候温和,说者以为冬行春令,遂致疾病丛生,小孩之出天花者时有所闻,自二十二三等日以后,朔风料峭扑面,生寒冻霭,迷天浓阴,匝地料碧,翁翁连番,酝酿当遣,百万玉龙,飞舞长空,装点琉璃世界,至二十四日,细雨如丝沾衣欲湿,杂以雪珠错落,梦回枕畔,犹闻溅玉声喧,二十五日峭寒骤逼,重裘为之,不温入夜,风威愈紧,扯絮搓绵,漫空而下,翌晓推窓四望,琼楼画栋,变为玉琢,银装絶妙,一幅天然图画,恨不令摩诘写之,午后仍见六出花飞飘扬,不断恍似,因风柳絮意者滕六君余兴未阑当,大展神通,使土膏得以沾润,来岁秋成有望,未可知也此为沪上见雪之始,故喜而志之
1893年拍摄的外滩公园雪景。那年大雪纷飞,整个公园银装素裹,远处,苏州河对岸两层的礼查饭店和顶部招牌隐约可见
民国6年(1917年)1~2月中旬,最低气温持续在0℃以下达一个半月之久(除1月1日、2月7日),1月8、9日的最低气温分别为-10.9℃和-10.0℃。奇寒,河港结冰厚15~30厘米,黄浦江、淀山湖有数段冰块阻滞,水运中断,各路货船数百不能进港,致使米、鱼、肉、蔬菜价奇涨,红十字会门口乞求衣食者络绎不绝,人畜冻死者甚多。
民国20年(1931年)1月,最低气温有8天在-5℃以下,1月10日最低气温-11.6℃,为历史第二个最低纪录。从1月9日起,沪上水陆交通均受影响,内河冻结,河轮停航,自来水管冻结滴水不流,火车因寒冷,燃煤火力不足,车速减小。又因冰冻,原定由青岛开来上海的21艘商船全被冰冻阻住,航轮业损失巨大。
1915年,雪后的法租界外滩(现今中山东二路)。法国领馆、太古洋行大楼清晰可见
天气严寒迄已多日,本埠往来内地各小轮船因河港结冰均暂停驶,现在阴历年关已近,正商家结账之时,航路被阻诸多不便,昨日似稍和暖,各船局因恐内河坚冰未必骤能融化,故仍停止开班,惟日复一日损失不赀,故戴生昌船局昨日姑派景星小轮生火开行探察,由沪至杭之水道如坚冰已解,即日照常开班否则不敢冒险从事也......
沪城邑庙豫园中之池河均巳结冰,昨日见有儿童数人以斗大之石从桥上推下仅止埋入寸许,冰未碎裂,亦可见其坚厚,矣惟有多数顽童在冰上跑走跳跃,究属危险异常,尙望有人设法以禁止之
民国29年(194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持续严寒,冻毙近千人。同年10月25、26日,气温骤降,48小时降达12℃以上,26日最低气温4.2℃,为历史同期之最低值,公共租界冻死华人74人。
民国30年(1941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严寒,普善山庄在2月1~12日收掩路尸1494具,其中孩童1128具。
1957年上海大雪,一辆有轨电车驶过西藏路南京路口
按照《上海年鉴(2009)》的气象记录,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上海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偏低2.6℃和3.9℃,为近30年来最低值;雨雪持续时间为1964年以后最长,累积雨雪量114毫米,为1901年以后历史同期最多,积雪深度达22厘米~23厘米,为上海近136年来第二极值。
《上海年鉴(2017)》记载,2016年1月,“世纪大寒潮”侵袭东亚地区。在上海,寒潮期间,申城出现连续70小时维持0℃以下的情景。在2016年1月22号下午5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蓝色寒潮警报信号,1月24日晨07时,中心城区徐家汇站的最低气温达到-6.5℃,而到了上午9点,徐家汇站的最低气温又下降到-7.2℃,这一温度是上海1916年以来1月下旬的最低气温。而各区县上午最低气温都在-9℃~-6℃之间。
结语
从寒潮的定义可知,寒潮过程的发生完全由温度决定。在预报寒潮时,气象部门都要关注冷空气到来前的温度回升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堆积的强度。对于强寒潮来说,气象部门更要关注贝加尔湖地区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叠加,在小槽东移型和横槽转竖型的形势下爆发南下,在春秋季节容易造成上海地区的强烈降温和大风天气,在隆冬季节不仅造成上海地区的强烈降温和大风天气,还会造成上海地区的降水(雪)和低温冰冻。
寒潮天气事件发生范围、发生强度、发生频次、发生时间以及空间分布对该地区各类生产、农业布局、作物选育品种,播种时间等都有影响。上海在这方面已经或正在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采用趋利避害和积极防御策略,积极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对城市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申知沪志
编辑:史笑雨
“上海静安”APP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