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前,央视主持人在节目中呼吁限制网络游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言论,引发了关于游戏产业的激烈讨论。但这场讨论中,一个关键的认知偏差仍在蔓延——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混为一谈。2003年便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的电子竞技,如今已成长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2022年杭州亚运会更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中国代表队在《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亚运版)等项目中斩获多枚金牌,让电竞的体育属性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这份荣光正被不断透支:网吧换块招牌就成“电竞馆”,陪玩店改个名摇身一变“电竞俱乐部”,“电竞”二字从体育竞技的符号,沦为部分商家逐利的“遮羞布”。而这种滥用不仅会误导公众认知,更会为行业失序埋下隐患。
导语:
日前,央视主持人在节目中呼吁限制网络游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言论,引发了关于游戏产业的激烈讨论。但这场讨论中,一个关键的认知偏差仍在蔓延——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混为一谈。2003年便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的电子竞技,如今已成长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2022年杭州亚运会更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中国代表队在《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亚运版)等项目中斩获多枚金牌,让电竞的体育属性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这份荣光正被不断透支:网吧换块招牌就成“电竞馆”,陪玩店改个名摇身一变“电竞俱乐部”,“电竞”二字从体育竞技的符号,沦为部分商家逐利的“遮羞布”。而这种滥用不仅会误导公众认知,更会为行业失序埋下隐患。
一、电子竞技从来不是网络游戏的 “马甲”
要戳破滥用的假象,首先需明确二者的核心边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定义,电子竞技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以现代电子技术和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采用统一的竞赛规则,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既是智力运动,也是身心合一的运动。而网络游戏本质是娱乐产品,以虚拟体验为核心,部分甚至依赖充值获得优势,与竞技的公平性大相径庭。
国外学者对电子竞技也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查研究,认为:“电子竞技是一种运动形式,这个虚拟项运动的主要方面是由电子系统来促进;选手和团队的输入以及电子竞技系统的输出都是以人机交互为媒介。”还有学者认为电子竞技是有组织的电子游戏比赛,电竞包含了游戏和比赛,同时它按照规则组织、需要技巧,并且有广泛的追随者。
能看出来的是,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或者电子游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核心定位在“竞技”二字,竞技就有着竞争以及胜负;但网络游戏或者电子游戏的本质之一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并不存在必要的胜负关系。
并且电子竞技兼具着多种属性,其中体育、文化和科技是最基本的三大属性。
体育属性
虽然电子竞技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在竞赛方式上有所区别,但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运动的体育价值内涵基本一致,运作模式和受众的消费方式也高度相似。
文化属性
电子竞技已经逐渐成为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新竞技文化”,其强调“公平、拼搏、协作”的精神,同时是年轻人群体中的“身份认同体系”,并且越来越多的“电竞+”产业证明电子竞技可以是传统文化、美好品质的“最佳载体”。
科技属性
电子竞技依托于互联网以及网络游戏,在电子竞技发展的过程中,5G、VR/AR、AI、大数据等互联网新兴科技被不断运用到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中,包括但不限于赛事赛训、赛事直转播、数据统计等方面,同时由于电竞行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电竞也推动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其实央视主持人对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的担忧不无道理。据CNNIC以及中商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 5.54 亿,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未成年人,部分未成年人存在过度沉迷网游的情况,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但将电子竞技纳入限制范畴,实则是对二者本质的误读。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借“电竞”之名行网游之实的滥用行为。
二、被“透支”的“电子竞技”
如今,“电竞”名头的滥用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是互联网行业和电竞行业的一些衍生产业,虚假包装的套路层出不穷,背后更潜藏着法律与道德风险。
场所滥用:网吧换招牌,摇身变“电竞馆”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电竞馆”的招牌越来越常见,随处可见“xx电竞馆”,但这些只是披了“电竞”马甲的传统网吧。根据2024年实施的《电子竞技场馆运营服务规范》(GB/T 44456—2024),正规电竞场馆需具备专业比赛区、观众席、高分辨率大屏、低延迟网络等硬件,还需配备赛事组织、技术支持等专业团队。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为例,其依据《电竞场馆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凭借优越的设施和专业的服务,被评为B类场馆。在这里,不仅举办过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更在这里举办过“2016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2017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春季赛总决赛”、“地下城与勇士十周年派对”、“穿越火线十周年火线庆典”等多个大型赛事与活动。
而现实中,多数“伪电竞馆”连基础标准都未达标。这些所谓的“电竞馆”大多只是在传统网吧的基础上,更换了带有“电竞”字样的招牌,添置了几台符合电竞场馆建设标准的设备,便以“电竞馆”的名头对外营业,有的借此抬高销售价格。更有甚者,部分“电竞网咖”以“女仆跪式服务”为噱头,通过下跪端茶、喂食等低俗营销招揽顾客,在违法犯罪的红线边缘徘徊的同时也是对从业者极大的不尊重。这些场所挂着“电竞”招牌,做的却是与“电子竞技”概念完全不相干甚至是违背道德的坏事,严重玷污了电竞的体育属性。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目前市面上非常流行的“电竞酒店”上。在酒店客房里配置上电脑,让住客可以同时体验到酒店休憩和上网娱乐两种体验,然后挂上“电竞”的名头对外销售,吸引了大批电竞爱好者们进行消费。住户的行为我们不做过多的解读,就“电竞酒店”这个名称的问题诸如上述,问题仍然回归到:并不是所有与互联网、电子游戏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被称作“电子竞技”。
隐藏在“电竞”下的陪玩、代练
如果说场所滥用是“挂羊头卖狗肉”,那么业务层面的滥用则直接冲击行业根基。部分商家将陪玩、代练等灰色业务包装成“电竞服务”,既扰乱市场秩序,更触碰法律红线。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23年宣判的“电竞帮”纠纷案颇具代表性。被告运营的“
”APP 以“电竞代练”为噱头,招募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打手”,平台抽取用户代练费用作为佣金,月流水300万元到400万元。该平台不仅让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登录游戏,游戏实名制原则也“如同虚设”。法院最终认定其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赔偿60万元并停止侵权。此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不少所谓的“电竞服务”,本质是破坏行业规则的违法行为。
此外,一些所谓的“电竞培训”机构也存在滥用名头的情况,这些机构打着“培养职业电竞选手”、“包就业”的旗号,收取高额培训费,但实际上既没有专业的教练团队,也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只是让学员在电脑上玩游戏,与职业电子竞技的专业培训天差地别。这也严重破坏了“电子竞技”在家长眼中的形象,虽然电子竞技随着各类项目在比赛中取得冠军而逐渐摆脱一些“有色眼镜”,但随着行业的逐渐扩大,这些“灰色乱象”便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隐形的刺”。
除了打着“电竞”旗号招摇撞骗的虚假培训机构造成行业危机之外,作为国家认可的电竞培训专业也存在未成年人的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电竞相关专业,包括一些专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但他们的招生对象通常是15-17岁的未成年人,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果使用成年人的账号进行培训,那未成年人上网保护条令形同虚设,如果使用自己的账号,账号受限的问题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这也是电子竞技在发展过程中速度过快引发的供给不足问题。
三、监管困局:观望背后的隐忧
“电竞”滥用为何屡禁不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行业高速发展与监管体系滞后的矛盾。当前,虽然各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电竞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条令引导电子竞技发展方向,同时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有疏忽的地方,这些漏洞一旦被“有心者”利用,败坏“电子竞技”形象的同时还会引发社会危害。
从政策层面看,虽有《电子竞技场馆运营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但经营者仍会用“模糊手法”混淆“网吧”与“电竞馆”的概念,经营者“持证上岗”,经营范围也在许可证内,这一点就很难从法律层面去“根治”这个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滥用行为正在侵蚀电竞产业的健康根基。一方面,虚假宣传稀释了电竞的专业价值:打着“电竞”的名义使部分人沉迷网络游戏,并引发一些社会事件,让“电竞”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另一方面,陪玩、代练等乱象引发公众对电竞的负面认知,甚至让部分人将其与 “沉迷”“低俗” 挂钩,影响产业长远发展。“滥用‘电竞’名头,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四、破局之路:让 “电竞” 回归体育本质
目前电竞行业存在着“漏洞”的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问题以及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出发。
首先是政府层面应该总体把握电竞行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上文可以看出专项治理行动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政府机构还应该做好电子竞技的正确舆论引导,确保电子竞技在各方面都有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
其次,各部门之间应该协调运作,保证电子竞技行业的健康发展。各级领导部门包括电子竞技的社会团体组织应该建立起有效的运作与管理机制,针对电子竞技场馆建设、赛事审批流程等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为电子竞技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文旅与宣传部门还可以积极推动电竞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电竞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体验电竞的乐趣;也可以将电竞与音乐、美术、美食等多种元素结合形成大型活动,利用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提高电竞的正面形象。
电竞教育作为目前行业内最为关注的板块也应该规范自身,毕竟电竞行业发展至今更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行业的支撑,在杜绝虚假宣传的同时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行业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不同层次的电竞人才,促进电竞教育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五、结语:别让滥用毁掉电竞的未来
从2003年成为正式体育项目,到2022年登上亚运会舞台,电子竞技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它不该是网吧的“遮羞布”,也不是诈骗的“伪装衣”,而是需要敬畏与守护的体育事业。央视主持人对网络游戏的担忧,恰恰提醒我们:唯有遏制“电竞”滥用,才能避免真正的电竞产业被“连带追责”。
当“电竞馆”不再是网吧的噱头,当“电竞服务”回归竞技本质,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毕竟,被尊重的不仅仅是“电竞”二字,还有其背后的公平、拼搏与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