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时时有竞赛,有竞赛自然也就会有赢家和输家。赢家自然可贺,但对输家而言,却大可不必自鄙乃至沉沦,将一时之输看作一生之结局。比如赛马,古人就认为可以“不耻最后”。比如学校的运动会,鲁迅先生就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先提出“赢了自然可贺,输了却大可不必自鄙乃至沉沦,将一时之输看作一生之结局”之观点,后列举两种引言,是对前面观点进一步阐释,即“不耻于后”。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引言,对于“坚持到最后的竞技者以及看到这样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的认为他们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说明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者。他们即使面对失败,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执著追求,不言放弃;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则是能够对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者进行赞美的人。他们在现实中数目不多,但他以自己的悲悯精神去同情那些不幸的人们,以责任去唤醒那些无事的看客。而这种“肃然不笑者”的气质在今天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实意义就是:当我们把鲜花和掌声送给“赢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众多的参与者身上,能给予那些忍辱负重、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者;我们要盛赞那些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昂斗志奋战一线者;怒赞那些能“胜不骄、败不馁”“屡败屡战”者。对于那些不耻于后者,我们更应肃然起敬,并用掌声鼓励支持!
【参考立意】
1.不耻最后是一种勇气、气魄和姿态。
2.我们要敢争第一,更应不耻最后。
3.给执着追求的人点赞。
4.我们要赞美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
【延伸思考】
1、输赢是常事,只是输什么都不重要,别输掉心情、输掉态度。
2、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人生只要你用心做了,输和赢都是精彩!
3、无论输赢,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淡泊名利得失,笑看输赢成败,就会有勇气迎战突如其来的挫折,不会被艰难困苦击垮。
4、输赢并不在乎外在的强弱─完全发挥你内在的特质才是重要。
5、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没有人会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佳作展示】
1.输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迟子建《泥泞》中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者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竞赛,赢家自然可贺,但是那些输了却不轻言放弃的人,不正是在泥泞中跋涉的人吗?我们唯有忍辱负重,不耻于自己的落后,以坚持去面对竞赛,才能感受到过程的美好,用光明和力量迎接下一次竞赛。
有的人面对“输”,总是在自怨自艾,他们所输掉的也不仅仅是一场竞赛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也有一些人,他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抱怨,没有被输赢左右。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永不言弃。过程中努力了,那就不是真正的输。比如赛马,古人就认为可以“不耻最后”,正是因为拼尽全力,所展现出的不放弃精神,使过程像花一样绚烂,值得我们去赞颂,不管结果如何,那都是浮云。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回望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中的表现,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她们屏息凝神,不放弃,不认输,以平稳的心态,势如劈竹的力量,最终拿下比赛。在即将输掉比赛的关头,女足队员们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乐观态度令我们敬佩,令我们赞叹,为之动容。输赢带给我们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奋斗,让我们成长;输赢是很常见的,赢必然伴随着输,我们不必仿徨,在输了之后能够不胆怯,继续前进,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赢呢?只有将过程做好,才不会让自己遗憾。
正视输赢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吴越之战中,越王勾践输了战争,被俘虏后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抱负,卧薪尝胆,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亚洲飞人苏炳添,虽然输了比赛,但他超越了自己,冲出了亚洲速度……揆诸当下,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输了不放弃的又有几人?我们要学习身边的榜样,学习古今中外的先贤不问输赢的乐观精神,方能不枉此生。
朱自清曾说过:“人的一生有明有暗,有起有落,最重要的是心中的一轮明月不能没有月辉。”是的,我们只有保住自己的乐观态度,永不言弃的精神,不被尘世沾染,便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边云卷云舒。
2.落后的赢家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能因为已经失败了100次,就没有理由去努力获得成功。”的确如此,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竞赛,赢了自然可贺,输了却也不必沉沦自鄙。(引用名言,引出观点)
然,在唯结果论盛行的今天,在整个社会“崇尚胜者”而忘却乃至于唾弃败者的风向下,这样最初最简朴的输赢观似乎已经鲜少可见。无论是因考试失利而惶惑痛苦的学生,还是在竞争中不择手段的逐利者,或者饱受群众质疑的运动员……他们都是这种畸形的“胜负观”下的产物,而如此观点的形成,根结于每个人心中失衡的功利感于荣辱心。(分析当下社会中出现的错误的胜负观及其成因)
古人赛马,一直强调“不耻最后”,这不是安于失败,它也不妨碍因失败而产生的遗憾、羞愧,而是代表了古人淡泊而明确的心态:不会因为落后而气馁妥协,自生怨怼,从而才有精力有信心为下一次竞赛做准备。我想,这是对我们个人最恰当的要求。拥有合适的荣辱之心,坦然于自己的“落后”。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同。唯有心灵真正释怀,才不会逃避必将降临的结局;或胜利或失败,都不是目的,只是自我前行道路上的一块基石。(以古人赛马的智慧与阿Q精神的对比阐明正确的胜负观)
做到了这点,是成为自我精神上的赢家,也就是鲁迅所说的“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但是,整个社会价值导向的重塑或扭转,那些“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不笑肃然的看客”,也同样重要。(有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过渡自然)
可曾记得当年身负重望的刘翔,因意外下场而招致无数人的嘲笑或辱骂吗?以及前不久在国际拳击赛上,中国运动员失利,网络上对选手本人以及对手的批判声此起彼伏……这些与“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相悖,显然也绝非鲁迅先生笔下“中国的脊梁”。因他人的失败而指指点点的看客,无疑对失败者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阴影,更是影响了全社会正确健康的输赢观的树立。
前不久的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饱受争议,最终黯然落败,但谁又不为她们叫好呐喊?即使输了,也无畏向前,在明知出线无望的情况下打了个漂亮的告别赛。“女排精神”正是如此,不是奋力拼搏而走向成功,而是即使失败也不言弃。这才是正确平衡的荣辱感,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方能活出赢家之姿。(举刘翔和女排的例子批驳错误的社会风尚,引出正确的态度)
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脊梁就在这里,无论输赢,落后也是赢家。(总结,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