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经济”多元融合打造城市消费增长极

金秋时节,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连续第二年在国庆假期“相遇”,在“双奥之城”北京掀起观赛热潮。9月以来,全国各地多项国际高水平赛事陆续开赛,“苏超”“川超”“蒙超”等多个省级业余足球赛事激战正酣。与此同时,路跑、骑行、游泳等多种全民健身活动也在各地火热开展……

今年国庆假期“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热门新风尚,全国各地的体育赛事不仅点燃了大众的运动激情,更激活了假日消费活力。“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场赛事多日消费”……当体育赛事从单一的竞技表演,扩展为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的复合型消费场景,体育赛事矩阵拉动效应正在持续放大,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而结合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也正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发力方向。

“跟着赛事去旅行”

在北京,9月27日郑钦文复出后的首场比赛,“中网”现场上座率超过九成,当日国家网球中心入园人数超4.5万人次,创下“中网”赛事历史新高。据统计,“中网”赛事期间,国家网球中心入园总人数达到36万人,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过18万人,境外观众近1万人,显示了赛事强大的跨区域吸引力。与此同时,WTT中国大满贯赛事期间吸引超30万观众到场,首钢园区大满贯公园日均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

数据显示,“中网”赛事举办期间,“北京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超200%,国家网球中心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1%。整个中网赛季,约有超百万人次现场观赛,直接带动各类消费超20亿元。

在上海,9月29日,升级改造后的旗忠网球中心迎来ATP1000大师赛的重磅回归。与此同时,第12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第19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等传统赛事也相继亮相……体育赛事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大赛事期间,上海体育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5%,外地观众人均停留3.2天,日均消费达1800元。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我们正通过赛事布局优化、体商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创新三大路径,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在湖北武汉,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正赛于10月6日开打。值得一提的是,赛场不远处占地6000平方米的体育消费主题乐园——武网嘉年华内,琳琅满目的市集展销,网球、篮球等多样运动互动装置,多个特色城市打卡点,让球迷不仅可以走进训练场近距离感受球员备战,还能通过“武网宠粉卡”享受签名岛互动等专属福利。

据了解,武汉市已实现体育消费的全年贯通,形成“春有汉马、夏有渡江、秋有武网、冬有冰雪”的四季赛事体系。去年武汉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958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32亿元,体育服务业营收增速达39%,体育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除观赛之外,今年更多人选择在假期亲身参与运动、挥洒汗水。在安徽,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长三角”乒乓球户外邀请赛为人们搭建切磋球技的舞台;在内蒙古,速度赛马、赛车、拔河、越野跑等比赛轮番上演,非遗民俗表演、篝火晚会、音乐会等活动更让参赛选手觉得不虚此行;在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岗什卡雪峰迎来了来自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体验雪山攀登与高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全国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9万场,其中“观赛+旅游”“参赛+旅游”类项目占比达43%,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多家旅游平台数据表明,假期体育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幅达120%,人均消费金额突破2500元,显示出体育旅游正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转变,成为假日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极。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达10%,显著高于同期6%左右的GDP平均增速,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今年国庆假期,体育消费对假日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国体育服务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8%,其中赛事门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细分领域增速均超30%。

“第二现场”激活商圈消费

国庆假期,“苏超”四场1/4决赛陆续上演,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参与到“苏超”中来,8个参赛城市无论主客场,均在全市范围内设置大量“第二现场”,方便市民游客观赛,很多餐饮企业也自发转播赛事,希望用“苏超”引流。

自“苏超”今年出圈以来,“第二现场”拉动效应明显,盐城8月初主场赛事期间,17家重点商贸企业营业额达4453.84万元,客流量突破111万人次。9月27日的“苏超”常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南京设置近80个“第二现场”,其中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举办“激情‘苏超’嗨玩银杏里”嘉年华活动,通过体育、美食、非遗、公益等多元场景赋能“第二现场”,当日街区消费较日常周末增长约16%。

无独有偶,在“川超”“湘超”等赛事举办期间,类似的观赛“第二现场”也成为球迷欢聚的热门目的地。成都赛事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蒙表示,体育产业升级需要更好地释放城市资源潜力,针对专业场馆、社区角落、公共区域等不同场景,提出差异化供给策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今年以来,上海多个商业空间也化身为体育迷的观赛点。3月,西岸梦中心、三联via·1719新视场围绕F1中国站策划赛车主题快闪活动;8月,多个商场直播中超“上海德比”……近年来,上海聚集了不少顶级体育赛事,点燃城市激情的同时,也为商业留出想象空间。商业空间正借助上海顶级体育赛事的流量,打造沉浸式、社交化、多元消费的复合型夜间经济新场景,并开始探索演唱会“第二现场”等多元可能。

不过,打造观赛“第二现场”,并不是挂一块屏幕那么简单。百联集团经济运营部高级副总监陈陟峰坦言,“德比实验”就是一场多方协力的资源整合实践,首先要解决赛事版权问题,其次是统筹策划。“我们的预案修改很多次,从统筹安全预案、客流疏导,到消费者报名、商户联动,甚至细化到如何避免双方球迷冲突等问题。”在陈陟峰看来,夜间经济正向体验型、事件型消费转变,体育赛事能带来精准客群,极大提升消费意愿。德比之夜,百联相关商场客流同比增长42%,周边餐饮销售增长35%。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商业体而言,“商业+体育”是一种“超级融合”,意味着商场、商家、消费者甚至相关政府部门都要参与进来。如,今年8月底上海市商务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的商场、街区、公园绿地等打造体育观赛“第二现场”,结合周边市集、餐饮、零售等消费业态,将观赛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票根经济”正火热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全国多地正通过赛事经济来重塑体育产业结构。“体育+城市消费”,“票根经济”持续升温;“体育+农业旅游”,全国“村BA”等草根赛事让更多乡村走进全国视野;“体育+双向引流”,融合多业态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干体育”,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体育+”的产业结构已成大势与常态。一张“票根”能带来多少惊喜?今年WTT中国大满贯赛球迷凭球赛票根,可以在北京数百家商户享受专属折扣和优惠活动。位于首钢园区的六工汇是距离WTT中国大满贯赛场馆最近的商圈之一。六工汇一家餐饮店的负责人介绍,往常店里客流每日200人左右,赛事期间至少翻了一番,使用票根消费的顾客大概占到一半。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说:“北京在今年6月的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北京站)期间推出‘票根经济’系列活动,并将相关经验推广至更多赛事。赛事不仅是运动员的主场,更是观众和消费者的主场。”

蒙超联赛的绿茵激情尚未消散,WBC职业拳王争霸赛的拳台热浪又席卷而来。在内蒙古包头,一场场高水平体育赛事轮番上阵,而赛事周边更涌动着别样活力,本土名优特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移动餐车前排起长队,观众攥着赛事门票,热烈讨论着赛后去哪家合作商家兑现优惠……据了解,凡购买赛事门票的观众,可凭票根在包头市53家合作商家享受专属优惠,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多个领域。

“我们希望以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引领,打造‘体育+消费’的特色业态和场景,为包头消费注入新活力。”包头市商务局副局长金永利的话语道出了“赛事经济”模式的核心逻辑。今年国庆假期,包头并非单一举办拳击赛事,而是将WBC拳赛与蒙超联赛等成熟体育IP串联,构建起“现场消费+线下引流”的多维度、全链条联动体系。

在辽宁沈阳,中甲“领头羊”辽宁铁人队主场赛事场均观众超3万,催生了以“票根优惠”为纽带的消费新场景,“凭球票享八五折”等优惠让票根成为在酒店、餐饮等商家的“打折卡”。

“这不仅是简单的促销,更是一种良性互动。”辽沈球迷会会长何大鹏表示,从比赛日到团建,商家与球迷协会的合作实现了双赢,球迷得实惠,商家获客源,这种以球会友、以票惠民的模式,正在构建一种新型消费关系。

“票根优惠正在串联赛事、文旅、消费等相关领域,结合景区、文创、购物等场景,为游客提供‘观赛+旅游+购物’的一站式体验,延长游客们的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频次。”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司增绰说。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体育产业已不再仅仅是赛场上的较量,更是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正从单一场馆服务向融合生态转变。未来,随着“体育+”模式的深入拓展,体育消费生态将更加丰富多元,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THE END
0.赛事经济含金量还在上升10月的最后一天,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以下简称“豫排联赛”)全明星对抗赛现场,中国女排原主教练郎平、奥运冠军朱婷的现身,将本轮赛事推上又一个高潮。竞赛时间之外,“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非遗文化展演连番上演。 “豫排”不断出圈,是近年来赛事经济火热的一个缩影。从奥运会的宏大叙事,到登山、跑步、jvzq<84jgpgo0yjqrnk/exr0ep5o487247523991e5;28<=/63:12;980jznn
1.让赛事经济新引擎动力澎湃理论原标题:让赛事经济新引擎动力澎湃 从“村BA”“村超”再到“苏超”,赛事经济正成为激活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本质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通过以体育赛事为流量入口、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产业链延长为路径、以文商旅消费为出口,实现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赛事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02@6;1e:17<6/62;37<970jznn
2.【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推动赛事经济在创新中不断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赛事经济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同时,各地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的支持政策,未来政策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强。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赛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亮点,围绕赛事形成jvzquC41vjkpt‚3ioy4dp8724731;8571euovnsva5>38@;970nuo
3.2024年赛事经济亮点纷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借亚运会长尾效应,杭州体育赛事好戏连台,2024年共举办国际赛事28项,国家级赛事70余项。在赛事的引领下,杭州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到杭州观赛俨然成为体育迷的一种新风尚。 回望2024年,杭州仅是中国体育产业回暖,赛事经济“热辣滚烫”的一个缩影。从年初到年尾,从南方到北方,在国家政策和全民健身热潮jvzquC41crv/rntrng4dp8m71fkucrq1pqxncu4833<88?>697=59A9
4.拓宽赛事经济发展思路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迅速走红网络,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继贵州“村超”之后又一现象级草根足球赛事。“苏超”的爆火出圈,为释放发展赛事经济新动能提供了生动样本。 近年来,包括赛事经济在内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在优化城市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发展、深化文旅体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jvzquC41iwgoeqf0io}/ew4424;.2A4331ipp}jpva994:56;34ivv
5.让赛事经济“燃动”消费新引擎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等举措。近年来,从万人追捧的城市马拉松到“火出圈”的“村超”,从电竞场馆里的职业联赛到海滨城市的冲浪嘉年华……赛事经济打破传统消费的时空边界,将竞技观赏需求延伸jvzquC41yy}/{jsgyu4dp8okpipj1;547171/9=1p3QenP~t0jznn
6.赛事经济:消费市场的“新引擎”赛事经济是指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吸引人流聚集,辐射带动文旅、餐饮、商业、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当前,体育赛事成为培育新型消费、促进产业升级、赋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2024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2024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元。jvzq<84grcvft7mdpg}t0wjv1gvbrnw1jdxc1yh1eqtugwy14286394351ipp}jpva7:;9;;0jznn
7.赛事经济火爆春日“赛事+文旅”带动多元化消费我国赛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依托体育赛事这个流量入口,通过加强跨界合作、强化消费联动,我国各类体育赛事的“流量”,正加速转化成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值为752亿元,比2022年的388亿元实现了93.81%的增长。2025年,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66:46@<;36<99B=969,utjhmakj>89;FD6H:/G;a9<62?<843:66
8.冀云深度丨赛事“发令”经济开跑借助举办体育赛事,一人比赛多人消费,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带动城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这就是赛事经济。以赛为媒,变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成为当前众多城市的发力方向。 江苏的“苏超”,成为全国关注的现象级赛事。截至第九轮结束,累计吸引观众超130万人;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80亿次;前六轮线下jvzq<84df0nci{g0pgz0jk}y146379>1v46379>28a92798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