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坐观君推送有关中亚的文章时,有朋友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地图上看,几个斯坦的首都离国境也太近了吧?大家可以看看图:
而且看起来,除了土库曼,其他几个斯坦的首都相互之间离得也都还蛮近的。(注:哈萨克在苏联解体后的首都是阿拉木图,后来才因为别的原因迁至阿斯塔纳,后文会有涉及。)
作者:安森垚
摘自:《祖先II》,九州出版社
这是为什么?和地形地势有关?还是?看完今天的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了解。
首先要和大家说的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前段时间有个哥们问了我个问题,说为啥从洛杉矶到北京的航线,是这样的呢?(如下图)
洛杉矶到北京的航线,这飞机明显是一直往北然后“绕”到了俄罗斯的阿留申然后又经过了中国东北到的北京。为啥不飞越太平洋走个“直线”呢?
● 洛杉机到北京的航线
● 北京到洛杉矶的直线最短距离
然后朋友们讨论了半天,有说风向的,有说洋流的,有说沿着大陆比较好的,后来我表示为啥一个在平流层飞的飞机要考虑这个,然后就给大家看了一个这个图(上图)。
其实我们稍微把地球转一下的话,你就会明显的发现,那条最短的直线看起来成了圆弧,再加上墨卡托投影给搞出来的展开地图(两极拉大低纬度缩小),也就有了大家在地图中看到的航线的样子。
● 北京到洛杉矶
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在看地图时,往往都把地球当成了个圆柱,而忽略了越往北其实纬线半径越小这个问题。而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个认知往往给我们的历史观带来错误的影响。
● 黑龙江抚远到阿拉斯加的距离比黑龙江到喀什的距离短了1000公里。
● 芬兰到中国湛江的距离
而又有一次一姑娘说按基因测序,自己有一定的芬兰原住民血统,她表示芬兰那么远怎么和她一中国南方人有交集。我说抛开历史因素,我们先来看一下芬兰到中国的实际距离(图芬兰到中国湛江的距离)。
芬兰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几乎和阿勒泰地区到广东的湛江地区距离相等(3800公里),而这个距离还远远不是中国境内跨度最大的距离(约5000公里)。
所以,如果这么一想,我们心目中,甚至欧洲人心目中都很神秘的芬兰,其实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的远,但是为啥我们一直感觉欧洲距离我们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呢?主要原因也是这个纬度的问题。
不算任何中途的曲折,以最短距离计算丝绸之路南疆线,到达欧洲最东南的希腊,还需要7825公里。其实就算是不按照丝绸之路来算,单纯说南疆到希腊的直线距离,也有大约5000公里,而希腊的经度要比芬兰更东,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历史,一般人不会走完丝绸之路的全程,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 丝绸之路全程
● 几个测距
也就是说,如果东西方的距离按照南线来算,整个的距离会陡然增加。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解释一下,在古代,为啥北方游牧民动不动就能控制西域然后到欧洲去的这个问题了。
其实看过我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几个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从中国的东北地区起源的(鲜卑源于大兴安岭北、突厥源于贝加尔湖、契丹源于西辽河、蒙古源于大兴安岭西部一带)。我们看一下地图就知道,这地方基本就是黑龙江和内蒙古这一片。
所以按理说我们都觉得东北那嘎达和欧洲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如果按照地理因素,人家到欧洲其实是相当方便的。
亚欧大陆有一个庞大的内陆高原,也就是错综复杂的帕米尔山结,这个地方很大程度上阻挡了东西方的交流。但是到了北方,不仅仅纬度半径不断减小,而这里的地形也越来越平整,盛行西风带控制的这个地方几乎是越往西越湿润,从蒙古国的杭爱山几乎可以直线跑到俄罗斯的喀山地区。说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杭爱山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山,而喀山一带,就是大名鼎鼎的斯大林格勒。也就是说,这两个地区的直线距离,仅仅只有3280公里,而就算哈尔滨直线到西安,那也有2000公里。
所以如果以后写到蒙古历史,说到成吉思汗一路杀到玉龙杰赤(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尔根奇),哲别和速不台出去探路结果一路搞到了俄罗斯,这就不奇怪了。从距离上来说,他们灭金朝和灭俄罗斯,相比来说距离并没有相差很大。游牧民走过阿勒泰,在哈萨克尽情地跑马,然后就可以很快的到达俄罗斯甚至——波兰、德意志。现在哈萨克还有大量当时成吉思汗搞过去的克烈部、乃蛮部。
但是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想要到达欧洲,就只能走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这么从南线折腾到欧洲,就已经是万里的路途了。而且中国自古就很难控制游牧民的地盘,因为那地方不适合耕种不说,游牧民其实主体活动地区,是西风带以北的受到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所以我们看地图也能发现,华北地区其实还和蒙古的大本营隔着一个大沙漠,所以我们古代也总叫这里“漠北”。这么一看,人家游牧民西边打欧洲,南边攻中国是相当方便的,所以匈人、柔然、突厥、蒙古基本都干过这种事情,反倒汉朝汉武帝就打了个大宛(帕米尔西部费尔干纳),就搞得国库空虚人口锐减,最后给打出来个“轮台罪己诏”。
● 蒙古的征服和后来沙俄的征服(绿色的基本是大型山脉高原)
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叶卡捷琳娜时期的沙俄,为什么能带着自己这群士兵,一路顺着北方森林草原,来到了黑龙江,甚至最后都到了现在美国的阿拉斯加了吧。
亚欧大陆的真实情况是,越往北虽然越寒冷,但东西沟通是越方便的,北部平坦寒冷但纬线半径很小,就是一个天然的跑马场。我们可以看出,欧洲最南部的地区,其实纬度和北京差不多,所以相对低矮的欧洲,门户其实是完全开放给北方游牧民族的,这也导致了欧洲中世纪之前的外族入侵要远比中国严重,而另一些民族徘徊在北部这片干燥寒冷却平整的戈壁草原,发展出了游牧这种文明形式,也导致了马和车的流行,在我们并未注意的时候,影响了这个世界。而在大山东南,处在季风区的中国,也以这种独特而又相对孤立的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常识,也是我们把地图“圆柱化思维”后带来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果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地缘和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画卷,又多了一个钥匙,而在这本书,我也会更多的应用地球给大家进行讲解。随着世界发展到四帝国时代,内亚区域逐渐成为世界的大舞台,而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通过一个更为崭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一切,所以下面我们引申出来的问题就是——
从中亚五国首都(或前首都)为什么离得如此近来看“一带一路”地缘。
随着“一带一路”峰会的召开,我们突然发现对于“一带一路”中关键的区域,我们很多人对这些奇奇怪怪的“斯坦”以及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区域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实际上这些地方远没我们想象的神秘以及复杂,相反作为沟通亚欧大陆的关键,有着不可多得的魅力。当我们了解之后会发现,世界竟然如此清晰的连接在了一起。
● 中亚五国
首先要说下,“斯坦(stan)”在伊朗语族里面是“区域”的意思,这个词和英语中的“stand(站立)”同源。
● 中亚地形图
我们先来看一个我标注的地图(图中亚五国)。
从图中可以看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和哈萨克斯坦前首都也是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都在国家边境,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也是一样,而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同样在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边境。
其实不仅仅是首都,就连他们的大城市比如托克玛克、撒马尔罕等,也基本都在这几个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中亚的地形图。
中亚这地方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是极其干旱的,基本上都是大片的戈壁荒漠。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央山结”,也就是被塔吉克人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这个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亚洲中心,高大、干旱、苦寒。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天山山脉绵延高大,两边都是盆地,丰富的冰川水源融化雪水形成一条条河流,滋润出绿洲,形成了天山周边的农业和牧业环境。可以说新疆包括中亚地区要是没有天山山脉,那环境就真是极其恶劣了。天山山脉所滋润出的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就是所谓的 “七河地区”。
● 七河地区
这个地方大部分都是起源于天山的河流所滋润的天山谷地,大多数河流都向西北流到了巴尔喀什湖。古时候一般把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瑟河、阿亚古兹河和巴斯坎河、萨尔坎德河流过的区域称为“七河地区”。
七河流域北边的伊犁河再往东就是新疆伊犁了,而楚河现在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界河,所以楚河两岸都是两国的大城市,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和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都在这个地方,还有比什凯克旁边的托克马克,其实就是古代很有名的碎叶城,据说李白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 七河流域细部
这个区域一直以来都是整个中亚最好的一片牧场,现在大部分属于哈萨克斯坦,可以说在几乎全国都是戈壁荒草的哈萨克斯坦,这是少有的美妙区域,这个地方以伊犁河最大,所以我们一般叫这个地方伊犁河谷。
这地方怎么看也和我们对中亚固有印象的画风不一样。整个七河流域或者说伊犁河谷,曾经是白种人斯基泰人游牧的区域,这群人相对于伊朗的西伊朗语族,说的是东伊朗语族的语言。斯基泰人和伊朗人、印度人都是广义的“雅利安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欧洲人是一家(欧洲人和斯基泰人又被称为印欧语系民族,发源于中亚东欧草原的游牧民族),这些人也是我们史书记载的“乌孙”、“康居”等。
● 回鹘迁徙,喀喇汗王朝建立。
蒙古高原的匈奴异军突起,当时的冒顿单于控制了这一带的乌孙,结果没多久汉武帝吊打了匈奴,这群人就成了汉的小弟。匈奴衰落后,大兴安岭的游牧民鲜卑崛起,结果北方继续游牧的鲜卑和入主中原汉化的北魏同胞开始打得头破血流,《木兰辞》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贝加尔湖一带游牧的黄种人部落“铁勒”逐渐在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成为一个汗国,并灭掉了鲜卑人为主的柔然汗国,这就是著名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攻占柔然的时候,让弟弟阿史那室点密看守阿尔泰山大后方,战胜柔然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号召四方,室点密大怒,我给你看家,你吆五喝六当什么伊利可汗,连个蒙牛可汗都不给我当,就你会打仗?你去东边打,那老子就去西边打。
阿史那室点密没想到自己一路快打到了欧洲,于是中亚的这群白人又被突厥化。
这次突厥化可是由内到外的,这些白人们陆续改说突厥语,这也就是后来这一带“乌古斯叶护”的前身。“乌古斯叶护”在突厥语中是“部落酋长国”的意思,我们可以称之为“西乌古斯”。而东边的回鹘、薛延陀等铁勒人也都成了突厥的小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东乌古斯”。
没想到后来突厥被唐朝干掉,这帮哥们又重新归附唐朝。唐朝后来爆发安史之乱,在北方,失去了唐朝保护的回鹘汗国被北边的游牧民“黠戛斯”干掉,只能逃到天山一带。在唐朝无暇接受回鹘的情况下,一部分回鹘人在新疆东部建立了高昌回鹘,另一部分在七河流域和已经突厥化的白人“葛逻禄”融合,建立了很有名的“喀喇汗王朝”,这样一来新疆地区这哥俩就并立了。
西边阿拉伯帝国扩张,波斯就被伊斯兰化了,后来被灭国的波斯人一部逃到中亚,建立了“波斯萨曼王朝”,但是这群人毕竟也都是穆斯林,在萨曼王朝一个落难王子的撺掇下,喀喇汗的大汗奥古尔恰克被他伊斯兰化的侄子给搞死了。至此,喀喇汗王朝也被伊斯兰化,成为第一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国家。
后来东边的辽被金灭了,辽的贵族耶律大石知道辽的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只能西迁并了高昌回鹘灭了喀喇汗王朝,建立“西辽帝国”。耶律大石是汉地长大的“北京人”,一时之间西域又一次汉化。这时候蒙古强大起来,铁木真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各个部落,统一最后一个突厥部落“乃蛮部”的时候,乃蛮王子逃到西辽还篡了权,西辽最后也被崛起的蒙古给干掉了。
蒙古毕竟没文化,西边派过去的王公逐渐突厥化、俄罗斯化,而东边的大元朝又被明朝赶回了老家,最后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瓦剌的一部“准噶尔部”又一次控制了这个区域,被称作“哈萨克”的活动在这个区域的游牧民被准噶尔汗国控制,而在准噶尔汗国的进一步作用下,干掉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也跑到了这一块。黠戛斯是一个很接近原始突厥人黄种人样貌的民族,就是现在所说的“吉尔吉斯”。
● 七河流域基本都被俄国割走,伊犁河谷仅仅剩下新疆伊犁周边很小的一部分
后来大家都知道,清朝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彻底控制了西域,整个哈萨克都表示要臣服于清朝,尤其是在七河流域的哈萨克的“大玉兹”和吉尔吉斯人生活的区域,直接就成了清朝的地盘,七河流域再次被中央政权控制。
哈萨克有三个部分: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玉兹”是哈萨克语“地区”的意思。“哈萨克”本来就是自由游牧民的含义,这地方充满着各个部落的游牧集团,很多都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带过去的部族(比如克烈部、乃蛮部),所以比起其他“斯坦”它是个相对松散的联盟形式。
当年蒙古西征的时候,速不台和拔都打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地方,也就是瑞典人建立的斯拉夫国家——基辅罗斯,等到多年后基辅罗斯脱离蒙古统治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战斗民族诞生了。
● 乌兹别克斯坦和周边国家的大城市,黄色的是首都
后来沙俄一路向东,把中亚直接吞并,趁着清的苟延残喘,闷声发大财,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和哈萨克斯坦前首都离得这么近,就是因为七河流域是这一地区的命脉,是一个整体,所以都围绕着这里建都,是非常正常的。比较讽刺的是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曾经都是清朝的领土。
至于为啥后来哈萨克斯坦把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了北边戈壁的阿斯塔纳,主要是这个原因——
哈萨克斯坦在苏联解体之后惊奇地发现北边几乎全都是俄罗斯人的移民,所以为了防止这帮人天天闹回归,就放弃了最发达的阿拉木图,到了北边的阿斯塔纳去同化当地的俄罗斯人。效果不错,北边的俄罗斯族人基本都哈萨克化了。
说完七河流域,再说一下乌兹别克和塔吉克首都的问题。
这个区域是中亚的一个宝地,在干旱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中,包围出来了一个水草丰美的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从高原发源,滋润着这个谷地,而锡尔河和阿姆河也成为了著名的“中亚两河”,我们古代一般称这个区域为“河中地区”。作为中亚第二个好地方,这个区域自然也成了所有部族都想争夺的地方。
在汉之后,中亚游牧的斯基泰人,就逐渐地接受了希腊、波斯甚至汉文化的多重影响,逐渐在这边分布的绿洲中成为了定居城邦民,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粟特人”,也就是后来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这些城邦里最有名的就是布哈拉的安国、塔什干的石国、撒马尔罕的康国、曹国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唐强大之后这些小国牵强附会的,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昭武九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忘了前面所说的喀喇汗王朝的葛逻禄人,当时伊斯兰化的波斯为了对抗阿拉伯势力,跑到了布哈拉,控制河中地区建立了波斯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就是被这帮人伊斯兰化的,结果喀喇汗的战斗力极强,反过来几乎灭掉了带来真主的波斯,占领了河中区域,所以喀喇汗王朝的葛逻禄人就成了这个地方巨大的势力。后来哈萨克西部的属于西突厥乌古斯的土库曼人异军突起,一路杀到了波斯,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塞尔柱帝国。
后来契丹人灭了喀喇汗国,甚至打残了塞尔柱帝国。要知道塞尔柱正被欧洲人十字军东征搞得晕头转向,所以这么一来塞尔柱很快就解体了,留在这里的人就是土库曼斯坦的前身。然而后来虽然蒙古人入侵,但是葛逻禄人的民族性尤其是伊斯兰化并没有消失。后来蒙古控制如今哈萨克和俄罗斯东部的钦察汗国出现一个叫月即别汗的国家,逐渐抛弃蒙古法条遵循伊斯兰沙里亚法,成为了西方的霸主。
西边莫斯科大公国逐渐独立,而东边只留下了曾经的附属“白帐汗国”。没想到大汗八剌汗死后,月即别汗后人阿布尔海尔和贾尼别克开始争位,最终阿布尔海尔失去了土地,他孙子昔班尼逃亡后,在南边莫卧儿的支持下,逐渐控制了前面说的那些农耕城邦,于是号称“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
● 可以看到费尔干纳地区有着大量的城市,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也在这里。并且会发现很多“小圈圈”的飞地,几个斯坦都想抢这个地方。
听这个名字大家也感觉到了,这个汗国也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前身。而贾尼别克汗控制的七河流域,也就是哈萨克汗国,也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前身。
波斯萨曼王朝被灭后,主体民族波斯人不断被突厥化,最终只留下了顽强好战的帕米尔高原山区的残留,这也就是“塔吉克人”的前身,即后来的塔吉克斯坦,也是这些“斯坦”里面唯一不说突厥语而说波斯语的国家。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个民族互相都有渊源,错综复杂,而一直围绕的地方就是河中地区,所以后来建都的时候,都抢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看这里现在也是国境线错综复杂,还带着一堆的飞地。
16世纪的时候,条件极好的塔什干一直是乌兹别克和哈萨克争夺的地方,游牧的哈萨克叔叔们就是想要这地方当牧场,所以哈萨克人一度抢走了这里200多年,18世纪的时候乌兹别克人才算干掉了哈萨克的大玉兹汗彻底夺回了塔什干。从这一点足以看出来这地方确实很好,所以作为占据了中亚河中大部分区域的乌兹别克斯坦,仍然定都在了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塔什干。
南边的塔吉克斯坦其实是中亚最不好的,领土大量都在帕米尔高原上,当然它也抢到了一小部分费尔干纳盆地,那里面就有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苦盏,而首都则是在国境西边界、帕米尔高原的“坡下”在几个村的基础上建立的杜尚别。总的来说,不是塔吉克斯坦非要建都在边境,而是好地方基本都在边境。
再说一下 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
土库曼斯坦地区和其首都阿什哈巴德,位于图兰低地的卡拉库姆沙漠和伊朗的科佩特山的交界处。
● 土库曼斯坦地区
可以说土库曼斯坦这地方,几乎全都是荒漠。这地方深处内陆,和湿润的空气几乎绝缘,而且这地方一般被称为“图兰低地”,是里海东边的一个大平原。里海曾经还是海的时候,这地方就是个海岸,后来伊朗高原、高加索山等隆起,里海就成内陆湖了,东岸平原也就变得极其干燥。
所以说里海沿岸的图兰低地里面,除了伊朗高原的边缘也就是上图(图土库曼斯坦地区)蓝色一带有着大量流水的狭窄区域湿润宜人,其他地方都不怎么适合人类生存。
前面说过,土库曼人的塞尔柱被西辽打残了,很快从它内部就独立出来个新政权,这群人就在图兰低地和河中地区建立“花剌子模”,定都在阿姆河畔的玉龙杰赤,后来蒙古把他们一窝端了。蒙古衰落后乌兹别克又占了玉龙杰赤,土库曼人就一直和波斯(也就是伊朗)打仗,甚至伊朗的黑羊王朝之类的很多王朝都是土库曼人建立的。
● 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
所以阿什哈巴德作为波斯和土库曼都喜欢的重镇,一度被波斯占领,后来俄国占领了所有斯坦后,波斯也和大清朝差不多,直接把阿什哈巴德割给了俄国,所以这么一来阿什哈巴德就成了波斯和中亚的商业重镇,等到苏联解体后,阿什哈巴德就以商业枢纽的重大优势,成了土库曼斯坦的首都。
总之,这些斯坦首都定在边界的原因和大致的地理状况都讲了。其实中亚国家虽然领土广阔,但是真正宜人的区域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充满河流的高山盆地,而这些地方不仅仅是不同渊源民族的地理边界,也是不同民族争夺的要地。中亚半城邦化的游牧民并没有我们那么强的中央集权思想,所以对于在大平原农业用地定都的思想,他们是很难理解的。
● 克什米尔,也可以叫喀什米尔,就在喀什西边。在古代,这个地方是大名鼎鼎的佛教中心“犍陀罗”,也是疆、印、藏的交叉口。
说完这些,我们再讲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问题。
阿富汗地区目前的主体民族叫作普什图人,实际上这个民族就是我前面说的斯基泰人最南边的一支。阿富汗的主体区域就是帕米尔高原西端的兴都库什山脉(hindukushi),其实就是“杀死印度人”的意思。普什图人是一群一直游牧于帕米尔以西山区的雅利安人,不同于北边后来突厥化的同胞,也不同于早在前14世纪就占领印度的同胞,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在山区抢劫,尤其是抢劫自己的同胞——从印度、“斯坦”这一带来往的商人,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如今少有的“纯粹的斯基泰人”。
在阿富汗南部,就是兴都库什山的两个支脉——苏莱曼山脉和基尔塔尔山脉,而蜿蜒而过的,就是东部发源的母亲河印度河。这个曾经是印度西北核心区的地方,已经在后来伊斯兰化,后来被英国分治成巴基斯坦也就是我们的“巴铁”。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和恒河流域的印度,虽说都是同一民族,但因为信仰不同,以及作为印度河源的克什米尔区域的领土纠纷,至今也是个大问题。
其实就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当年英国占领印度的时候,就把本来更靠东南的印度国界硬生生地往西北迁移,这就是所谓“杜兰协定”,这导致了巴基斯坦境内也有大量的普什图人,使这个区域极其不稳定。
● 巴基斯坦民族划分
而阿富汗的民族其实也很神奇,北边有大量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中间还有个神奇的民族哈扎拉人。当年成吉思汗灭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来到这里,岁数大了不免对自己的征服产生了怀疑,还请了金国道士丘处机跑到阿富汗去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丘处机使成吉思汗放弃继续西征的路,而此处也就留守了不少蒙古兵,这也就是阿富汗重要民族哈扎拉人的组成。
伊朗这国家的名字就叫IRAN,也就是“雅利安”的意思。本来好好叫着波斯,非要民族主义起来改成了雅利安,总之伊朗也是雅利安人里混得比较好的一拨儿了,并且在滚滚洪流的阿拉伯化、突厥化中神奇地保留了民族语言。其区域属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共同“挤压”而成的地形——伊朗高原,也正是因为这个多山丘陵的地形,使得这个本来应该极其干燥的区域相对湿润,因此造就了后来辉煌的波斯文化。
● 伊朗地形。扎格罗斯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加恩-萨哈德山脉组成的三角形,除了西边两河流域的胡齐斯坦平原和北边的里海南岸,其他地方都是相对干燥的。
● 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丝绸之路的串联,能让一切都联系在一起
而在伊朗西北,直接接壤的就是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高原,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曾经的东罗马。他们的西边,就是欧洲和希腊了。
要是没有南边的非洲大陆、印度大陆撞过来,这一片全是大海,哪会有神奇的大山、海洋一样的“海迹湖”里海,以及沟通陆权的“一带一路”呢?
年降水量高达9000mm的地方
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其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卫星图和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其中,几内亚湾东岸的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年降水量达到9000mm。
布埃亚位于喀麦隆西部,其年降水量高达9000多毫米,但季节差异巨大,每年1月和2月降水最少,北半球夏半年降水丰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布埃亚降水特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
B.北半球夏半年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风。西南风来自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到达布埃亚时,又受到了地形的抬升,形成了丰富的地形雨。
东南信风偏转成西南风
C.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会给沿岸地区带来增温增湿的作用,增加了布埃亚的降水量。( 几内亚暖流是北大西洋赤道暖流的组成部分,夏季时是赤道逆流的组成部分。位于非洲西岸中部附近,流速大于0.8米/秒。年平均水温27℃。自西向东流,对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 起着重要的作用。几内亚暖流经几内亚湾整个北部沿岸,从塞内加尔到比夫拉湾绵延400~480千米长。南部是与其背道而驰的南赤道暖流 。此外,几内亚暖流也对几内亚湾海区的盐度起着重要作用。)
试题链接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不符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风属于迎岸风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2.R、Q两地( )
A.1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1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答案】1.D 2.B
【解析】1.布埃亚受西非赤道低压的影响,降水较多;同时,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西南风风向与海岸垂直;布埃亚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降雨丰富,被誉为“非洲雨极”,ABC不合题意。该地不受北赤道暖流的影响,D符合题意。本题选择不符的,所以选D。
2.7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低气压带位于几内亚湾北部,Q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R地盛行西南风。1月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R地受东北信风控制,盛行东北风;Q地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麦隆西部布埃亚市是“非洲雨极”,年降水量达9470mm。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的月份为1~2月。2021年9月喀麦隆出现罕见的“降雪”,专家分析,实际上此次“降雪”为霰。霰产生干扰动强烈的云中,下降时常呈阵性。近年来,几内亚湾海盗活动日渐猖獗,2021年第一季度(1~3月)几内亚湾发生38起海盗活动,对来往船只构成了重大威胁。
(1)试分析布埃亚市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推测喀麦隆出现罕见“降雪”的原因。
(3)请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几内亚湾第一季度海盗事件多发的原因。
【答案】(1)①年降水量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遇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几内亚)暖流(赤道逆流)经过,增温增湿。②1~2月份降水偏少;气压带、风带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降水偏少。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该地近地面升温剧烈,气流强烈上升,水汽迅速凝结。
(3)此时降水较少,利于海盗活动;扼守大西洋东海岸南北航行要冲,石油资源丰富,来往船只数量多;几内亚湾沿岸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沿岸国家众多,管理困难。
【分析】本题以喀麦隆西部布埃亚市资料为背景,考查降水、降雪、海盗事件多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喀麦隆西部布埃亚市年降水量达9470mm,年降水量大,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量大;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遇到地形抬升,布埃亚市多地形雨,降水量大;西部有(几内亚)暖流(赤道逆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降水量大。降水最少的月份为1~2月: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偏少。
(2)喀麦隆出现罕见“降雪”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出现罕见“降雪”;该地纬度低,当近地面升温剧烈,气流强烈上升时,水汽迅速凝结,可以形成降雪。
(3)降水最少的月份为1~2月,第一季度降水较少,海上海况较好,利于海盗活动;几内亚湾扼守大西洋东海岸南北航行要冲,石油资源丰富,来往船只数量多,掠夺对象多;几内亚湾沿岸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无以谋生;沿岸国家众多,管理困难,对海盗打击能力弱。
地下水是地表水的100倍
一提起非洲,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炎热、干旱,龟裂的地表和干枯的河床。与表面上的干旱不同,整个非洲拥有非常丰富的地下水储量。
2012年,英国地质调查局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的地质勘探手段,详细绘制了非洲大陆地下水资源的储量情况。
通过这次的调查发现,非洲地下水的储量非常丰富,大概是地表水储量的100倍。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非洲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反而拥有最庞大储量的地下水资源。其具体的储水量高达375,000立方公里的淡水,这相当于美国五大湖总储水量的17倍之多。
如此丰富的地下水并非凭空出现的,在数万年前,这里曾经河流密集,水草丰茂,这些庞大的地下水储量也是在那个时候积蓄起来的。
但随着气候逐渐发生变化,非洲地区开始变得干旱,而一些地表水资源由于土地干旱疏松逐渐转变为地下水资源深藏于地底,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并没有大面积开发使用地下水,其地下水总量依然十分丰富。
因为虽然非洲遍布地下水,但实际上每一个地区所蕴含的地下水深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地区深一点有的地区浅一点。而在极度缺水的地区想要通过挖井的方式取水就变得更是难上加难。
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只需要钻井十五米左右就能挖到地下水,但是极度缺水的地方可能需要向下挖100米甚至是200米都不一定会有。想要在这些地区挖井取水,就需要借助大型机械设备帮忙,但是由于当地的土壤长期缺水,在挖井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会成倍增长,随时都要冒着水井坍塌,周围地面塌陷等风险。
同时,一口水井的打井成本和维护成本远远地超过了当地人的支付能力,一口水井设备在当地建造及维护的费用所需的价格大概为33000美元,当地人根本支付不起。
钻井成本这么高,就必须分摊到很多人头上。在中国可能往往一家一户就能用上一口水井,但在非洲一口水井却要供上百户人家使用。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一口井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涸。
在非洲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短短20年之间,由于过度打井取水已经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下降了25米;同时,由于降雨量较少地下水得不到补给,这样打井取水的方式,无异于竭泽而渔。
试题链接
读“2015年非洲见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简述小A所见高原的成因。
(2)分析小B所见我国制鞋企业转移到当地的原因。
(3)从气候角度分析小C所见农场季节性缺水原因,并叙述打深水井的理由。
【答案】(1)答:地壳断裂(1分)、抬升(1分)和熔岩堆积(1分)而成。(或地壳抬升成陆,断裂,岩浆上升覆盖冷却)
(2)答:我国东部沿海地价上升;工资水平提高;环境压力增 大;当地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同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改善;国家政策支持;扩大消费市场(5分)。
(3)答: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冬半年(或5-10月)(1分),受信风影响降水少,蒸发大(1分)故干旱缺水。深水井水量大(1分),水量稳定,水质好(1分)
【详解】试题分析:
(2)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东部沿海地价上升,工资水平提高,环境压力增 大,生产成本提高。非洲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同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改善,国家政策支持,有广大消费市场。
(3) 小C所看到地区,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5-10月是冬半年,受信风影响降水少,蒸发大,故干旱缺水。深水井水量大,水量稳定,水质好。
【考点定位】地形成因,产业转移原因,区域气候特征,季节性缺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