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球队同场竞技,国际赛事再升级
本届赛事在首届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参赛规模扩大至7国12队,覆盖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中国两大足球文化区。国外队伍中,塔吉克斯坦足球学院队以9:0大胜东道主岳普湖代表队,展现出强劲实力;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足球队则连续两届参赛,其助理教练伊利亚斯·穆哈梅贾诺夫表示:“新疆的赛事组织水平逐年提升,我们希望通过比赛建立更紧密的足球友谊。”
国内参赛阵容同样星光熠熠。北京国安、山东泰山、上海申花、梅州客家四支职业俱乐部梯队与喀什本地两支高水平球队同场竞技,形成“职业+青训”的多元对抗格局。揭幕战中,岳普湖代表队虽遭遇大比分失利,但球员们展现出的拼搏精神赢得现场观众掌声。塔吉克斯坦队16岁球员易卜拉欣·阿卜杜科迪罗夫赛后表示:“中国球员的防守非常顽强,我们需要通过更多比赛积累经验。”
喀什足球:从“沙漠绿洲”到“人才摇篮”
喀什被誉为新疆“足球之乡”,其足球发展史可追溯至上世纪。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构建“国际-援疆省市-地区-县市-学校”五级竞赛体系,推动足球人才梯队建设。数据显示,喀什地区现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8所,组建青少年足球队167支,在训运动员达2505人,非职业球员超2万人,各级教练员654名、裁判员420名。
硬件设施方面,喀什地区已建成足球场地1005块,其中社会场地116块、学校场地889块,达到国家每万人0.5块足球场地的标准。作为赛事主会场的岳普湖县体育活动中心,由山东援疆投入7600余万元改造升级,可容纳1.7万人观赛,成为南疆地区最大的室外综合体育场。该县文体广旅局副局长严群宏透露:“全县85%的人口参与体育运动,校园足球普及率100%,8所中小学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援疆力量:从“输血”到“造血”的足球生态
山东援疆通过“四维驱动”模式(顶层设计、设施筑基、人才培育、赛事赋能),为喀什足球注入发展动能。2023年以来,山东援疆实施“县域中心+校园+社区”设施建设体系,新建喀什地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喀什二中疏勒校区运动场地等项目,并在受援四县建设30余个社区足球场,构建“15分钟健身圈”。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援疆推动“绿茵追梦”计划,每年组织120名喀什青少年赴鲁能足校培训,优秀者可进入青训梯队并享受学费减免。此外,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喀什体校联合创办“鲁喀足球特色班”,遴选优秀学员赴山东接受初中、高中阶段系统训练。喀什市第三十六中学(原夏玛勒巴格镇中心小学)足球队主教练买买提江·马哈木提表示:“我们现有队员160名,已走出两名国脚,女子足球队也有2人入选新疆队。”
赛事+文旅:丝路文化的体育表达
本届赛事以“足球嘉年华”为主题,贯穿赛事全程的文旅活动成为亮点。参赛队伍除竞技交流外,还参与沙漠足球体验、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塔吉克斯坦队教练穆哈穆德江诺夫·卡拉蒙评价:“赛事不仅提升竞技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西域的文化魅力。”
赛事期间,主办方还举办足球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话青训体系建设。新疆足协主席许明指出:“喀什足球的崛起,得益于体教融合的深化。我们通过赛事体系推广足球文化,让更多孩子从热爱走向职业。”数据显示,喀什籍球员在全国职业俱乐部效力者达44人,其中4人为国字号球员,曾代表国家队征战国际赛事。
未来展望:从“喀什杯”到“丝路足球带”
随着赛事影响力扩大,“喀什杯”正逐步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足球纽带。2024年首届赛事吸引超万名观众现场观赛,网络直播观看量突破千万。本届赛事在参赛规模、裁判配置、文旅融合等方面再升级,中国足协与新疆足协选调28名专业裁判,并邀请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职业裁判执法,确保赛事公正性。
喀什地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喀什杯”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的足球合作,探索建立“丝路足球带”青训联盟,推动球员交流、教练培训、赛事共建。山东援疆指挥部则计划将“绿茵追梦”计划延伸至更多领域,助力喀什打造“足球+教育+文旅”的产业生态。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茵场,到国际足球舞台的聚光灯下,喀什足球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新的篇章。这场汇聚七国青少年的足球盛宴,不仅是一场竞技的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梦想的接力。正如喀什地委副书记孟庆源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足球,让世界看到中国西域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