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China Collegiate Computing Contest,简称C4)是面向全国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的科技类竞赛活动,于2016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成立。大赛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教学、推动教改、促进融合、引领创新"的办赛理念,产生了广泛影响。2025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继续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
"智能交互创新赛"作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的竞赛模块之一,由浙江大学和OPPO公司联合承办,OPPO AI提供赛事技术平台支持。竞赛聚焦智能交互领域的前沿发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新一代智能交互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智能交互技术与艺术、设计、工程、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拓展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提升高校智能交互类课程教学水平及多维度科研育人系统化能力,推进人、机、物三元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常态。
第四届(2025)"智能交互创新赛"以"面向移动终端的AI智能体创新"为主题,面向全球高校在校生,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交互新场景,以智能手机、IOT设备等为交互载体,输出智能体创新方案,充分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及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请各大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并向指导老师及参赛团队给予大力支持。
2025"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智能交互创新赛"竞赛规程
第四届(2025)"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智能交互创新赛"(以下简称"竞赛")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OPPO公司联合承办,OPPO AI提供技术平台支持。竞赛面向全球高校在校生,以"面向移动终端的AI智能体创新"为主题,是探索智能交互新技术、新场景的科技类竞赛活动。本届竞赛聚焦智能交互领域的前沿发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新一代智能交互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智能交互技术与艺术、设计、工程、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拓展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提升高校智能交互类课程教学水平及多维度科研育人系统化能力,推进人、机、物三元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常态。
1.本届竞赛面向全球高校学生,专业不限、年级不限;参赛队员须为高等学校在册、在校生;
2.每支参赛队伍至多由1名队长、3名队员组成,不允许跨校组队。报名截止后,参赛队伍原则上只允许调整一次参赛队员信息,且仅限更换非队长队员,最迟须在复赛作品提交截止日前以书面形式向组委会提出,获批后方可调整参赛队员;
3.每支参赛队伍须有一名参赛队所属高校正式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负责竞赛期间的指导及联系工作。指导老师须保证参赛队伍所有队员、作品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4.报名截止日期即初赛截止日期,每支参赛队伍须在截止日期前在官方网站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并提交初赛作品;
本届竞赛主题为"面向移动终端的AI智能体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AI智能体的崛起,为移动终端设备赋予了更强大的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AI智能体与移动终端的深度融合,正在引领人机交互的新时代。本届竞赛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参赛者可以基于OPPO智能体开发平台所提供的语音、语言、图像、多模态模型及工作流等能力,以智能手机、手表、耳机、平板、眼镜等移动终端为交互载体,面向普通消费者设计和开发AI智能体创新方案。
本届竞赛强调参赛者在智能体个性化开发和创新能力上的发挥。参赛团队可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重点关注系统交互、影像、生产力、文娱等核心领域,运用AI大模型及记忆、规划、工具调用等多种智能体能力,开发创新性的智能体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重点赛道解读及思路拓展
1.系统交互:专注于打造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系统级交互体验,通过系统级 AI 智能体的开发,提升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效率,实现更自然、更流畅的人机协作。例如:智能助手、个性化系统推荐、跨设备无缝协同等,让科技更懂用户所需。
本届竞赛分初赛、复赛、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在各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竞赛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
1.作品提交规则
本届竞赛推荐使用OPPO智能体开发平台进行智能体的开发创作,该平台将面向所有参赛队伍开放体验,进入复赛阶段的参赛队伍可获得官方专业技术指导支持,请关注竞赛官方公众号及QQ群获取平台操作指南。若参赛作品可实现AI能力的自闭环,无需使用OPPO智能体开发平台提供的能力,请确保作品可在复赛及全国总决赛阶段封装为插件,通过OPPO智能体平台落地至移动端。
2.作品评审细则
3.队伍晋级规则
由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评审过程的组织和监督。初赛和复赛均采取线上评审方式,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答辩的评审方式,各阶段的成绩不带入下一阶段。
竞赛要求强调参赛作品必须具备原创性,所提交参赛作品的核心创意、开发过程须为参赛期间完成,如出现弄虚作假或对于目前已完成产业化落地、在其他同类赛事中已获奖、缺乏显著创新性进步、无实质性技术突破等作品,将不予考虑晋级,竞赛组织委员会也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及相应奖励,参赛成员自行承担相应后果。
为增强赛事公平性和区域参与度,鼓励各区域高校学生积极参赛,本届竞赛复赛环节新增"区域赛"奖项设置。基于中国地理区划,分为七大赛区及其他赛区。赛区划分参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以参赛队伍所在高校的区域为所属赛区。
区域赛在复赛统一评审的基础上,分别产生各赛区的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具体奖项数量依据各赛区作品数量和质量确定。全国总决赛入围队伍由复赛评审委员会根据区域赛与复赛成绩综合评定,从各赛区队伍中择优选拔。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竞赛实行晋级队伍公示制度。竞赛组织委员会将通过官网等渠道对晋级名单进行公示,各阶段公示期为3天,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未通过公示的队伍,竞赛组织委员会将取消其入围及获奖资格。
以下情况将视为违规,竞赛组织委员会有权取消参赛队伍的参赛资格:
1. 参赛报名信息作假;2. 在参赛过程中出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3. 作品涉嫌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4. 作品涉及不健康、淫秽、色情或毁谤第三方等内容;5. 参赛期间发现或被举报认定存在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如对违规处理结果存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向专家委员会提交申诉报告,申诉报告必须以正式的书面形式提交,非实名提出的申诉无效。专家委员会将在收到申诉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做出相应处理。
本次竞赛设立指导专家(院士)、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其各自主要职责如下:
1.指导专家(院士)
(1)负责对竞赛的各项活动提供指导和咨询,包括对竞赛主题、专家遴选、专家委员会及组织委员会的组织结构、职责范围等提供指导和建议;(2)负责听取组织委员会对于竞赛运行情况的报告,对于竞赛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竞赛发展制定规划;(3)负责监督专家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的工作,确保竞赛长期、稳定、高效开展。
2.专家委员会
(1)负责确定竞赛的主题,制定竞赛的命题原则;(2)负责确定竞赛的评审原则、评审工作流程、评分标准及细则,协调竞赛的奖项设置,参与并监督竞赛的评审;(3)负责审定竞赛的最终获奖名单;(4)负责处理竞赛过程中的申诉,对有关争议进行仲裁,对于仲裁结果具有终审权。
3.组织委员会
(1)负责具体落实竞赛的各项组织、实施工作;(2)负责制定竞赛主题方案、规程及执行实施;(3)负责竞赛品牌的宣传、推广;(4)负责竞赛获奖结果的公示与查询;(5)组织召开各竞赛委员会的工作会议;(6)其他相关赛务工作。
本规程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智能交互创新赛"组织委员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