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红婵因伤退赛的消息传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陈芋汐和张家齐身上。 然而,2025年全国跳水冠军赛的女子10米台预赛,却上演了比剧本更残酷的一幕:预赛断层领先的陈芋汐在后续比赛中出现状态波动,而东京奥运会双人跳台冠军张家齐,则在预赛中跳出了276.10分的成绩,在41名选手中排名倒数第四,爆冷无缘半决赛。 对比她2023年选拔赛预赛的391.35分,得分暴跌超过100分。 赛场边的解说员忍不住叹息:“这个水花,太大了。 ”
全红婵的缺席,让这场国内顶级赛事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看点。 官方给出的退赛原因是脚踝旧伤复发。 事实上,她的伤病清单比公众了解的更长。 过去半年,她多次被拍到训练时脚踝缠着绷带。 她的困扰不仅来自旧伤,更源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东京奥运会时,身高1米43、体重33公斤的全红婵还是个“小孩子”,而如今她的身高已长到1米58左右,体重增加了约13公斤。 这10公分的身高和13公斤的体重,对普通女孩来说是成长,对10米台跳水运动员而言,却意味着每一跳都需要重新调整起跳高度、翻腾节奏和入水角度。 她曾经的招牌动作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在巴黎奥运会后稳定性大幅下降,失误率显著升高。 为了控制体重,全红婵在日常高强度训练之余,还需要面对严格的体重管理,她身后的战术板上曾写着“减重2.5公斤”的小目标。
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正是女子跳台选手度过发育关的杰出代表。 跳水队这样的安排,用意非常明确,希望陈若琳的成功经验能帮助全红婵渡过这个艰难阶段。 陈芋汐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挑战,2005年出生的她比全红婵稍大,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适应期。 她曾坦言自己每天要称十次体重,将体重严格控制在45公斤以内。 陈芋汐说:“我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去达成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比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更有意义,这是更高级的快乐。 ”这种极致的自律,是她能在巴黎周期保持稳定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张家齐的困境更为现实和急促。 在本次冠军赛预赛中,她的207C动作出现严重失误,入水时身体几乎平拍水面,仅得到42.5分,最终以276.10分的总成绩位列第41名选手中的倒数第四,惨遭淘汰。 这一成绩与她奥运冠军的身份形成了巨大反差。 实际上,张家齐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女子跳台领域并非孤例。
从历史看,自1984年周继红在21岁夺得奥运冠军后,再也没有一位中国女子10米台选手在年满18岁后能赢得该项目的单人奥运冠军。 2016年里约奥运会该项目的冠军任茜,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年仅21岁,便已无缘国家队主力阵容。 女子跳台项目对运动员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有着近乎残酷的要求。
陈芋汐在本届冠军赛预赛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以418.65分断层领跑。 她的技术动作,特别是水花控制技术,被形容为“趋于零溅起”,入水角度精准控制在理想区间。 然而,即使在预赛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她在后续比赛中也未能完全避免状态的波动。 这揭示了女子跳台项目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极高的心理负荷。
当实力接近顶尖水平时,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指出:“运动员如果在赛前或是比赛过程中稍微有一点私心杂念,哪怕是一分神、一错眼珠的功夫,动作就会走样变形,与金牌擦肩而过。 ”全红婵的退赛,无形中可能也给陈芋汐带来了另一种压力——失去最强对手的正面激励,保持专注的难度反而增加。
张家齐的爆冷出局和陈芋汐的波动,将中国女子跳台项目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项目不仅需要天赋和努力,还需要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赢得胜利——在身体发育带来巨大变化之前达到技术巅峰,并在之后成功完成艰难的技术调整。 有业内人士分析,张家齐近期状态的下滑,与她自身也需应对发育关带来的技术调整阵痛有关。 对于已经获得过最高荣誉的运动员来说,国民的过度期望、外界的高度关注,都可能转化为沉重的心理包袱。
在张家齐预赛失利的同时,16岁的四川小将李蕊汐在首次亮相顶级赛事中便以预赛367分跻身前三,她的207C动作完成质量高,仅比陈芋汐低3分。 这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竞争的开始。 中国女子10米跳台,后浪推前浪的速度从未减慢。 05年出生的陈芋汐和07年出生的全红婵已成为中坚力量,而更年轻的选手如10后出生的新星也已崭露头角。
全红婵的因伤退赛和张家齐的意外出局,让陈芋汐在赛场上少了两名最重要的对手,但也让这场原本备受瞩目的“神仙打架”失色不少。 有网友评论道:“看不到婵汐对决确实可惜,但更希望小红健康。 ”陈芋汐也在一次采访中对全红婵隔空喊话:“等她回来,我们再好好比一场! ”这种既是对手又是伙伴,彼此促进、共同推动项目发展的关系,或许是中国女子跳台能够长期保持世界顶尖水平的深层原因之一。 然而,对于正处于职业生涯艰难转型期的运动员个体而言,她们需要面对的,是每一次起跳时身体与技术的重新磨合,是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