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余**(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The Alternate Life The alternate life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of the last 30 years or so. There is another, highly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system, opposed in almost every essential way to traditional schooling, that operates on the child and youth from the ag
2、e of 2. It takes up as much of his time as the school does, and it works on him with far greater effectiveness. That system is the linked structure of which television is the heart and which numbers among its constituents film, radio, comic books, pop music, sportsand the life styles (including the
3、drug culture, permissive sex, and systematized antisocial conduct) which this structure either automatically or deliberately produces. This alternative life is a life; it is not a diversion, a hobby, an amusement. It offers its own disciplines, its own curriculum, its own eth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4、, its own style and language. It works on children and youths every day, year after year, teaching them, forming them, conditioning them. And it is profoundly opposed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re is no way of reconciling the values of literature or science with the values of the TV commercial. Th
5、ere is no way of reconciling the vision offered by Shakespeare or Newton with the vision of life offered by the “Gong Show”. Two systems of thought and feeling stand opposed to each other. This has never before been the case. The idea of education was never before opposed by a competitor. It was tak
6、en for granted because no alternative appeared on the horizon. But today there is a complete alternative life to which children submit themselves. This alternative life offers them heroes, slogans, images, forms of conduct, and content of a sortand all run counter to the message given in the classro
7、om.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child is required to be a citizen of two cultures: the tradition and the alternate life. Is it any wonder that such a division of loyalties should result in the chaos we observe? In a deep sense, all our children (and, to a degree, our teachers, our parents, an
8、d ourselves) are schizophrenic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in a book, the idea, the cultural past;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far more vivid and comprehensibl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by television, the rock star, the religion of instantaneous sensation, gratification and consum
9、ption. Good teachers, when you question them inexorably, almost always finally admit that their difficulties stem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And this competition they are not trained to meet. The alternate life has one spe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 that handicaps the teacherany teach
10、er, whether of writing or any other basic subject. That effect is a decline in the faculty of attention, and therefore a decline in the capacity to learnnot the innate capacity, but the capacity as it is conditioned by the media. This concep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is probably debatable, and it ce
11、rtainly will not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Its claim to the interest of others, if not their agree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goes beyond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ries to locat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our troubles in the changes now agitating our entire Western culture. (节选自The Short Pr
12、ose Reader (second edition) by Gilbert H. Muller and Harvey S. Wiener,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2。题目为本刊所加。)专心-专注-专业另类生活“另类生活”因缘于过去30年上下的通信革命。青少年从两岁起便开始接受传统教育,但是有另外一种十分具有竞争性的教育体制,几乎在任何方面都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对立。它虽然和传统的学校教育占用相等的时间,但却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力。该体制的核心是电视,此外,电影,广播,连环漫画,流行音乐,体育以及该结构有意无意衍生的生活风格(包括毒品交易,放纵的性爱以及系列的反
13、社会行为)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另类生活”不是消遣娱乐抑或业余爱好,而是一种生活模式。此生活模式有其自成体系的学科和课程,独特的时尚和语言以及独有的种族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它无时无刻不作用于青少年身上,教育他们,形塑他们,约束他们。它与传统教育势不两立,正如文学和科学绝不会与电视广告具有一样的价值观,莎士比亚和牛顿也绝不会与铜锣秀拥有相同的想象力。两种系统的思想和感觉是相悖的。然而以前,这种情况从未发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未逢对手,因为那时没有新的理念可替代它,所以人们一直视之为理所当然。但是如今诞生了一种让孩子们臣服的“另类生活”。在此生活模式下,他们有自己的英雄,偶像,口号,行为方式和某种内涵
14、,一切都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相悖。有史以来第一次,孩子们需要成为传统文化和另类文化这两种文化下的公民。为什么他们这种忠实的承担竟然引起我们所看到的混乱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边是书本中阐释的现实体系、已有理念和文化传统,另一边是电视上传播的更加生动和易懂的体系、摇滚明星、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当你不屈不挠地询问那些优秀的教师有什么难处时,他们最终会坦言相告,困难来自随“另类生活”而来的竞争压力,而他们从未接受过迎接这种竞争的训练。“另类生活”具有一种妨碍所有老师的心理效应,无论是教写作还是其他基础科目的老师都在所难免。这种心理效应
15、使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并且导致他们学习能力衰退,所谓的学习能力不是他们先天的那部分,而是受制于媒体的那部分。“另类生活”的概念或许还存在争议,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它。即使有人可能不认可,它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这基于以下事实:它超越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并试图找出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罪魁祸首。另类生活译/刘丹 1另类生活是过去约30年来通信革命的产物。目前,有一种极富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其所有基本要素几乎都与传统教育背道而驰,但它却影响着2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孩子们接受该教育的时间与待在学校的时间相同,并且受该教育的影响要比学校教育深远得多。 2这一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体,以电视
16、为中心,包含电影、广播、漫画、流行音乐、运动以及该体系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生活方式(包括毒品文化1、放任的性行为2和有组织的反社会行为3)。 3另类生活不是消遣,不是爱好,也不是娱乐;它确确实实是一种生活。它有自成体系的学科和课程、独有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以及独特的风格和语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教导他们、塑造他们、训练他们。并且,另类生活与传统教育截然相反。文学或科学所传达的价值观与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价值观不可调和。同样,莎翁或牛顿所阐述的视界与“铜锣秀”4展现的视界水火不容。这两种思想感知体系相互对立。 4以前,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传统教育理念在过去不曾受到任何挑战。人们想当然
17、地接受它,因为没有其它的教育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现在,一种完整的另类生活正让孩子们惟命是从。它向孩子们展示了英雄、口号、影像、各种行为模式以及粗制滥造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与课堂上传递给他们的信息相去甚远。 5有史以来,孩子们第一次需要成为两种文化的公民传统生活与另类生活的公民。我们所观察到的混乱正是这种效忠分裂导致的,这还用得着怀疑吗?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所有我们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老师、父母以及我们自己)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方面,面对的是课本、传统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所阐释的现实;另一方面,接受的是电视、摇滚明星、以及对一夜成名、即刻满足和快速消费的信仰所阐释的更加生动全面的现实。
18、 6当受你不依不挠地询问那些优秀教师有什么难处时,他们到最后几乎总会承认他们的困难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所受的培训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竞争。另类生活会产生一种心理效应,使得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写作老师还是任何一门基础学科老师感到为难。这种心理效应即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那部分能力,而是受媒体影响的部分。 7另类生活这一概念或许颇具争议,当然也不会为所有人所接受。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说不是获得人们的同意),是因为这一概念超出了现行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化中寻找问题的根源。1. 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
19、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整个西方国家出现,接着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形式,这便是毒品文化。2. 6080年代是西方性自由的盛行期。它是从反对男女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开始的,然后走到一个极端,使性自由成为一部分人性滥交的借口。放任的性行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3. 这种反社会行为是受到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的影响,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4. 20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人开始了一档节目叫“铜锣秀”(The Gong Show),类似于今天的娱乐节目“真人秀
20、”。节目邀观众积极参与表演,如果发现表演者水平不佳,铜锣声立刻响起,令表演者自动退场。 另类生活文/克里夫顿菲迪曼 译/陈国华 另类生活是过去约30年间传播领域革命的产物。这是一种极具竞争力、几乎在每个基本方面都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悖的教育体系,该体系从儿童和青少年两岁起就对他们施加影响,占用的时间与学校教育占用的一样多,对他们的影响却大得多。 该体系是个链式结构,以电视为中心,其他环节包含电影、广播、连环漫画、流行音乐、体育运动以及生活方式(包括毒品文化、性放纵和成体系的反社会行为),这些都是该结构衍生或催生出来的。 这种另类生活的确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消遣、娱乐或业余爱好。它有自己的学科领域
21、、自己的教学大纲、自己的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自己的风格和语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教化他们,塑造他们,制约他们。它与传统教育针锋相对,人们无法调和文学或科学的价值观与电视广告的价值观,也无法调和莎士比亚或牛顿唤起的憧憬与电视选秀节目“铜锣秀”呈现的人生憧憬。两套思维和情感体系彼此水火不容。 这种情况前所未有。传统教育理念过去从未受到竞争者的挑战,它之所以被理所当然地接受,是因为一直没有出现替代者。但现在出现了另外一种完备的生活,一种孩子们甘愿归依的生活。这种生活为他们提供了英雄、口号、形象、行为方式以及某种近似内容的东西,而所有这些都与课堂里传授的内容背道而驰。 孩子们破天荒
22、需要成为双重文化的公民,既要过传统生活,又要过另类生活。这样一种双重忠诚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混乱,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从深层意义上看,所有孩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父母和我们自己也如此):一方面是书本、传统观念以及历史文化所阐释的现实体系,另一方面是电视节目、摇滚歌星所阐释的更为生动且更易理解的现实体系,后者体现为对即刻轰动、即刻回报、即刻消费的狂热追求。 如果你锲而不舍地追问那些优秀教师,到头来他们几乎总会承认,其面临的难处都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并未受过任何训练应对这种竞争。另类生活有一种特别的心理效应,对教师执教产生妨碍任何教师,无论是教写作的还是教其他基础课程的,都受其
24、n(19041999),美国作家、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终生读书计划(Lifetime Reading Plan, 1960),编有三卷本世界儿童文学宝库(The World Treasur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84)。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等电视台1970-80年代播出的选秀节目,由查克巴瑞斯(Chuck Barris, 1929 )策划并主持,由演艺界名人担任评委。评委认为表演者表现不佳时,会用敲铜锣的方式宣告他被淘汰。另类生活文/美克里夫顿法迪曼1 译/曹明伦 另类生活是过去约30年间信息革命的产物,其中有另外一种极具竞争力、几乎在每个基本方面都与
25、传统学校教育相悖、而且从青少年儿童两岁起就对其施加影响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占用孩子们的时间与学校教育占用的基本相当,但对孩子们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后者。 2该体系是个以电视为中心的链式结构,其结构成分还包含电影、广播、漫画书、流行音乐、体育运动,以及该结构自动衍生或刻意催生的生活方式(包括毒品文化、性放纵和有组织的反社会行为)。 3这种另类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它既非娱乐或消遣,也不是一种业余爱好。它提供其特有的行为准则、特有的课程科目、特有的伦理标准和文化价值观,以及特有的时尚和语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影响青少年儿童,对其进行教化、塑造和训练。而且它和传统教育极度对立,人们无法使文学或科学的
26、价值观与电视商业广告的价值观并行不悖,也无法使莎士比亚或牛顿唤起的想象与“铜锣秀”2呈现的人生憧憬协调一致。这两套思维感知系统彼此针锋相对。 4这种情况前所未有,传统教育理念过去不曾受到过挑战。它以前被认为理所当然,因为可与之竞争的对手还未露端倪。但现在有了一种完备的另类生活,一种孩子们甘愿归依的生活。这种另类生活可以为他们提供英雄偶像、豪言壮语、行为方式以及诸如此类的内容,而所有这些都与课堂上传授的内容背道而驰。 5有史以来,孩子们首次需要成为双重文化公民既要过传统生活,又要过另类生活。这样一种双重忠诚当然会造成我们所看到的混乱,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说深刻一点,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
27、(而且我们的父母、老师和我们自己也有几分症状):一方面置身于书本、信念、以及历史文化所阐释的那个现实体系,另一方面又置身于电视节目、摇滚歌星、以及快感追求、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所宣扬的那个更为生动且更易理解的现实体系。 6如果你执意追问那些优秀教师,到头来他们几乎总会承认:其面临的麻烦都源于另类生活的竞争,而他们并未受过应付这种竞争的训练。另类生活有一种妨碍老师执教的独特的心理影响不管是教写作还是教其他基础课程的老师都受其妨碍。这种影响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这不是指学生天生的能力,而是指实际上受媒体影响的那部分能力。 7另类生活这个概念也许尚可争议,它当然不会被所有人接受。要求
28、其他人对其加以关注(即便不是接受),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这种关注可超越现行的教育体制,并设法从那些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明的变化中找到我们出问题的根本原因。1克里夫顿法迪曼(又译费迪曼,19041999),美国作家、编辑、著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长期关注青少年儿童教育,代表作有终生读书计划(Lifetime Reading Plan, 1960),20世纪70年代曾为儿童刊物蟋蟀书架(Crickets Bookshelf)撰写系列书评,编有三卷本世界儿童文学宝库(The World Treasur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84)。另类生活节选自他的时评文章通俗文化
31、或者说遣词造句要通顺连贯。 译文要像原文那样义理圆通,首先就得像原文那样有个统摄概念,或曰中心论题。这篇原文的统摄概念和中心论题就是alternate life(亦作alternative life),这也是本刊将其作为节选版参赛原文题目的原因。除题目之外,此概念在节选的原文中还先后出现了8次,起到了突出论题、强调论点、承上启下、衔接连贯的作用,因此这个概念的中译文也应该明确而统一,不宜一名多译,含糊其辞,即不宜像某些参赛稿那样,在同一篇译文中将其分别译成“第二生活”、“新型生活”和“旁门生活”,或“另类生活”、“可选择的生活”和“另外一种生活”1。短文读本的编者告诉我们,alternate
32、life这个概念是作者自己对他阐释的那种社会现象的称谓,而他的议论和阐释则是其个人见解(personal opinions)。2鉴于此,就像对30多年前的美国读者一样,alternate life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新的概念,所以参赛者也体验了一把严复先生当年面对新概念而“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3的那种感受。也正是因为这“渺不可得”,虽说多数参赛者都在自己的译文中统一了alternate life的中文译名,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个概念的译名仍显得极不统一,如最终入围复审的100篇译文就分别将其译成了“另类生活”、“新兴生活”、“新式生活”、“别样生活”、“平行生活”、“交替生活”
33、、“二元生活”、“另类活法”、“非传统生活”、“反传统生活”、“新生代生活”、“新生活方式”、“非主流生活”,以及“可替代的生活”和“生活在别处”等等。 然而,虽说alternate life或 alternative life是个新概念,但alternate和alternative却并非新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在alternate第3义项就说明,在北美英语中,alternate = alternative,alternative释义为“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or traditional way in which sth is done 非传统的;另类的
34、”,而且释义后还提供了一个相似的词例,即“alternative lifestyles,非传统生活方式”。“非传统”的意思不言而喻,至于“另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alternate life或 alternative life最好就按词典释义翻译成“非传统生活”或“另类生活”,而作为篇名和中心论题,“另类生活”更为妥帖。 除这个中心概念外,原文中其他关键概念也须译得精当,不然译文仍难以像原文那样义理圆通。毕竟“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恰当的判断,就不会有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4
35、。此说对原作如此,对译文亦然。限于篇幅,仅略举数例: 一、原文第1句中的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指第4次“信息革命”,具体说就是“通讯革命”(人类经历的5次信息革命是:1、语言的产生和使用;2、文字的创造及使用;3、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4、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及应用;5、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鉴于有of the last 30 years or so对其加以限制,此句译作“另类生活是过去30年左右通讯革命的产物”或“过去约30年间信息革命的产物”都可谓精当,均可与下文的“电视、电影、广播”衔接;但有参赛者将此句译成“另类生活是在过去30多年(或近30年来)传播革命
36、带来的结果”,这不仅切断了与下文的衔接,而且译文本身会产生歧义,因为“传播革命”是个动宾结构,与均为偏正结构的“通讯革命”和“信息革命”相比,“传播革命”可产生的歧义一目了然。 二、对原文中先后出现的child and youth和children and youths,不少参赛者将其译成“儿童和青年”、“少年儿童”或“青少年”,结果译文概念与原文概念并不等同。汉语“青年”、“少年”和“儿童”有明确的年龄划分,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儿童则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所以严格说来,“儿童和青年”漏译了少年,“
37、少年儿童”漏译了青年,“青少年”则漏译了儿童。其实child(children)一词的意思是a young person of either sex esp. between infancy and youth,包含了汉语所说的儿童和少年,故多数参赛者把child and youth翻译成“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少年和儿童”,不过这种译法稍嫌壅赘,因为如余光中先生在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中所言,中国人说“夫妻”,不说“夫和妻”(man and wife),说“前后”,不说“前和后”(back and forth),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5。同理,就像英文说chi
38、ld and youth和children and youths是其常态一样,我们说“青少年儿童”也是中文的常态。 三、原文第5段第2句是On the one hand is th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in a book, the idea, the cultural past;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far more vivid and comprehensibl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by television, the rock star, the religion of instantaneous
39、 sensation, gratification and consumption。有参赛者认为book和television后面与之并列的两组名词分别作两个reality-system的同位语,于是将此句译成:“一方面是书籍所阐述的现实体系,即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而另一方面则是电视所展现的更为生动易懂的体系,即摇滚明星、轰动效应、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或译成:“一边是书中阐述的现实,它是一种理念,是有文化积淀的过去。另一边是电视里描绘的更生动易懂的现实,它宣传摇滚明星,鼓吹追求快感,倡导享乐消费。”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译文不仅忽略了原文的语法意义,而且也忽略了原文严谨的逻辑,使原
40、作者的雄辩在译文中变得义理抵牾,自相矛盾。从语法上看,把这里的“a book, the idea, the cultural past”和“television, the rock star, the religion of instantaneous sensation, gratification and consumption”都视为并列关系更为合理;从逻辑上讲,前一个“现实体系”仅由the idea和the cultural past构成似乎并不现实,构成后一个“现实体系”的成分虽多,但却排除了上文所列的一些成分,因为这里的“摇滚歌星”只相当于上文的“流行音乐”,而“快感追求、享乐主义
41、和消费至上”也只相当于上文中包括毒品文化和性放纵在内的“该结构自动衍生或刻意催生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上文已经说明,电视虽说是那个链式结构的中心,但毕竟也和电影、广播、漫画书、流行音乐、体育运动以及该结构衍生或催生的生活方式一样,只是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其他组成部分并非电视expound的对象,而是和电视一道阐释expound另一个“现实体系”的工具。 四、与评委会赛前的估计吻合,原文末段成了本届大赛的翻译难点,难点之关键又在于第2句中的代词“it”到底指代什么。为说明问题,我们且把这段原文抄录于此:This concep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is p
42、robably debatable, and it certainly will not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Its claim to the interest of others, if not their agree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goes beyond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ries to locat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our troubles in the changes now agitating our entire Weste
43、rn culture. 不少参赛者认为此段第2句中的代词it指代的是第1句中为This conception充当定语的the alternate life,于是把该句译成:“另类生活之所以吸引他人,哪怕不能被认可,正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它超越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力图在那些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革中,找到我们面临问题的终极根源。”或译成:“即使有些人不认可另类生活,它所宣称的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这基于以下事实:另类生活超越当前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找出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乱局的罪魁祸首。”这些参赛者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逻辑问题:不被认可的东西怎么可能吸引人呢?有人会说不认可的是一批人,被吸引的是另一批人(
44、青少年儿童),但这似乎就有点儿牵强附会了。须知原作者在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这番讲话,并将讲话稿发表在纽约时报,目的就是要与会教育界人士和应担负社会责任的美国知识分子关注他称为“alternate life”的这个概念,从而关注他试图解释的那种社会现象,所以原文第2句中的“others”和“their”与第1句中的“everyone”一样,都是针对这些人而言,指的是同一批人。语法分析可让我们确认,正如第1句中的it只能指代This concep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另类生活这个概念)一样,第2句中的it也只能指代the interest of others(其他人
45、的关注),因除此之外,这个it在语法上可承前指代的只剩下Its claim、their agreement和the fact,而这些指代在义理上完全讲不通。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验证语法分析的结论。毋庸置疑,第2句中的it与紧随其后的goes beyond和tries to locate是主谓关系,若把it翻译成此句中并未出现的“另类生活”,这样的主谓配搭就显得逻辑混乱,违背常理,因为上文数次告诉我们,另类生活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只是对立(opposed to)关系,并不存在谁超越谁的问题;而且另类生活中本来就包含动摇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原因,它怎么可能设法去找那个(或那些)原因呢?与之相
46、反,只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包括作者和他呼吁的知识分子),或者说这些人的关注,才有可能超越现行的教育体制,并设法从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明的那些变化中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说得直率一点,原作者的意思就是:你们(教育界相关人士或美国知识分子)可以不接受我提出的这个概念,但我有理由要求(claim)你们对其加以关注。原文之所以用Its claim to the interest of others lies in.(=That this concep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has claim to the interest of others lies in.)这种第三人称的
47、说法,其实是为了使语气委婉,而且这种说法是英语的常态。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这个事实,只有行为主体才可能实施tries to locate这样的行为,而另类生活并非一个行为主体。 五、参赛者对原文第4段第5句中与heroes, slogans, images, forms of conduct并列的content of a sort也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有人将其译为“某种满足”、“一种满足感”、“某种心理满足”或“某种程度的满足”;这种译法首先是把of a sort误看成了a sort of,而没有注意到此处of a sort的意思是of one kind or another(属于同一种类的);其
48、次在确定content的词义时缺乏逻辑辨析,没有考虑这个“某种满足”与上下文的义理贯通,我们可以说content of a sort前面的内容(另类生活提供的英雄偶像、豪言壮语、行为方式)与课堂上传授的内容背道而驰,但说“某种满足”与课堂内容背道而驰就令人费解了。所以评析者认为,content of a sort的意思是“同一类的内容”,或曰“诸如此类的内容”。除of a sort外,参赛者对or so(= about,大约)和as it is(=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things are,实际上)等短语也多有疏忽。这些短语本身并非概念或动
49、作,但却能使概念更明确,使动作更具体,须知“最近30年来”或“过往30余载”绝不等于“过去30年左右”或“过去约30年间”(the last 30 years or so);“受媒体影响的”也不等于“实际上受媒体影响的”或“受媒体实际影响的”(as it is conditioned by the media)。 上文说译好论说文的要旨在于“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实际上措辞支离破碎也是令译文不能顺理成章的原因,此可谓“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6。例如有人将原文首句翻译成:“大约30年前开始的通讯革命造就了这种另类生活。少年儿童从两岁起便开始接受传统教育,而今,在传统学校教育
50、之外,产生了另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原文本来是说另类生活是什么,其中(There = in the alternate life)有什么,译文却成了通讯革命怎么样、少年儿童怎么样,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又怎么样。再如有人把原文末句译成了:“它超越了当前的教育体系,直击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西方文化为之撼动。”原文本来只是说“it”会怎么样,译文却成了“it”怎么样了,当今社会怎么样了,西方文化又怎么样了。两相比较,可见原文话题集中,译文头绪众多;原文不蔓不枝,译文枝繁叶蔓;原文浑然一体,译文支离破碎。傅雷先生曾批评这种把原文长句拆分成若干句子的译文“宾主不分,轻重全
52、福建省福州市,我是典型的南方人。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到过长江以北的地区。我曾经设想过无数次来首都的场景,却从来没想过第一次来北京会是因为这样一个契机,能够见到这么多翻译界的“牛人”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翻译爱好者。我感到非常高兴。说实话,这次比赛获得一等奖,我有点意外。我并非天赋过人,对于参加翻译比赛,我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其实,今年并不是我第一次参加“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去年,我也参加了这个比赛,大家猜我获得了什么奖项?很遗憾什么奖项也没有获得。然而在我看来,一年之间,获奖与不获奖的变化并非偶然。下面我想结合我两次参加比赛的经历,谈一谈我对翻译的三点体会。首先,我认为好的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
53、,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高质量的目标语把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个道理或许大家都知道,但只有切实将它付诸实践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的魔力。去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在比赛前两天才开始翻译。记得去年的比赛原文是怀特的一篇散文At Turtle Bay。我读过原文后,发现有不少不太理解的地方。然而迫于时间压力,我仅把字词的表面意思弄明白便开始翻译,对于文中一知半解的地方只能含糊译过,最后译文自然一塌糊涂。赛后看到参考译文和评析,再对比自己的译文,发现自己下的功夫远远不够。对原文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怎么可能做好翻译。于是,吃一堑长一智,今年我在下笔翻译之前,把原文读了不下十遍
54、。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下笔翻译之前,不允许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有模棱两可之处,并且要充分把握作者写文章的脉络和观点,将这些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能做到翻译时不要时时对照原文,而是把自己当做原作者一样将这些思想观点表述出来。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一遍又一遍的读原文需要十二分的耐心,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查阅资料(网络、图书馆、各种字典辞典等等)。这个过程难免有点辛苦,却非常值得。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原文烂熟于心以后,翻译起来就顺畅许多。我想说的第二点体会是,想要做好翻译,就要扎扎实实地练习。有人认为,懂外语就能做翻译,事实并非这样。翻译是需要技巧的,而翻译技巧靠别人教是远远不够
55、的,翻译技巧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积累起来。参加完去年的翻译比赛,我报名参加了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借这个考试为动力,我进行了高强度的翻译练习。我每天都会翻译一篇不同题材的文章,把难点标出,仔细思考,然后再对照参考译文分析和学习。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在翻译速度和译文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想这次比赛能够获得一等奖也得益于这些扎实的翻译练习吧。最后一点,或许有些人会忽略,但我认为对于做好翻译来说,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要不断的修改和润饰。有人说,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做出完美无缺的译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修改和润饰,使译文趋近完美。曾经,在一门翻译课上
56、,一位英国教授告诉我们,做好一篇译文后,要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过一段时间,再将译文拿出来看,就会发现许多可以修改提高的地方。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因为刚翻译完就进行修改,可能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过一段时间再看译文,跳出之前的思维框架,往往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次参赛的译文就是我经过反复修改的结果。当然,它仍然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以上,就是我对于翻译的一点点体会。在座有许多翻译爱好者,我很希望能够和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我觉得“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翻译爱好者有机会展示自我并得到提升。翻译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当翻译过程中遇到一词一句不知如何确切表述
58、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的理念,为翻译爱好者提供了比秀佳译、提高翻译水平的好平台。幸运的是,颁奖典礼的组织者给了我这个已届中年的业余译者宝贵的发言机会。本人是抱着初学者的心态,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翻译比赛。尽管成绩平平,跟自己原来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能够入围复审名单并最终获奖,已经感到非常荣幸。读完评委老师的评析文章、两篇参考译文以及一等奖译文,的确看到差距,也学到许多知识。得到收获的同时,不由得感叹,译艺从无止境!学习英语、锤炼译笔,都得再加上一把劲儿!相信这也是我们许多参赛译者共同的感受和心声。这次参赛让我回想起和英语世界长久的缘分。在这本杂志的陪伴下,一边坚持学习英语,一边作为业余译者,独自在翻译实践中摸索,渐渐地让我悟出翻译的深意,见识了译者之吻那神奇的魅力。(一)虽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