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运动员腾空到最高点时,合力为零
B.运动员从离开池沿腾空至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惯性逐渐增大
D.运动员沿内壁下滑过程中,合力不为零
【答案】BD
【解析】
A.运动员腾空到最高点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受力不平衡,合力不为零,故A项错误;
B.运动员从离开池沿腾空至最高点的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慢,则动能减小,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故B项正确;
C.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C项错误;
D.运动员沿内壁下滑过程中,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作用,受力不平衡,合力不为零,故D项正确。
故选BD。
【题目】如图甲所示,某学校组织的科技节上,小明等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的水火箭顺利发射并通过降落伞成功回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他们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大号饮料瓶、气筒、自行车气门芯。铁丝、橡皮塞、塑料片、双面胶、水等。水火箭构造如图乙所示。他们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给观众介绍水火箭的工作过程:在瓶中装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架上,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上方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的同时,瓶飞向高空。
(1)“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的同时,瓶飞向高空”这句话涉及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水火箭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在重力作用下开始下落,降落伞被打开,降落伞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3)实验完成后小明又提出了问题:水火箭上升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同学通过多次实验过程的经验进行了猜想;
小明猜想:可能与瓶中气体的压强有关;
小李猜想:可能与瓶中水的体积有关;
小刘猜想:可能与瓶子的形状有关。
你认为因素还有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实验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橡皮塞插入深度不同,橡皮塞被冲出前用气筒充气次数不同(设充一次气气量相同),他们选用同一可乐瓶,瓶中水量均为200mL。改变橡皮插入的深度进行实验,观察水火箭上升的高度,实验结果如下:
橡皮塞插入深度
更深
高度/m
10
这可验证水火箭上升高度与_________有关的猜想是正确的;
(5)实验小组经过讨论思考发现,橡皮塞插入瓶口的深度的加深,其实是增大了橡皮塞与瓶口的_________力,从而增大了橡皮塞与瓶口的摩擦力,使橡皮塞不易被压出,实现了增大瓶内气压的目的,请你帮助实验小组再想一个增大摩擦力的方法:________。
【题目】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现有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6Ω)、滑动变阻器(“10Ω 2A”)、新干电池两节、开关、导线若干等:
(1)该实验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________;如图甲所示的实物图连接中连接不妥之处是_______;
(3)闭合开关后,若出现下表所述的现象,请在表中空格处填写可能的原因:
现象
电灯的亮暗
电流表
电压表
可能的原因
有示数
无示数
_______
不亮
无示数
有示数
______
(4)排除故障和连接不妥后,当移动滑片P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此时应在此位置基础上将滑片P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W。
【题目】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现把质量相等的A、B两球放入甲容器中,待静止后A漂浮、B沉底,如图所示;用细线把A、B两球连在一起放入乙容器中,静止后的状态如图所示,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小于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
B.A球在甲容器中所受浮力小于在乙容器中所受浮力
C.甲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D.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题目】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其中一列火车的车厢中向另一列火车的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如图所示。上述情景中,“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
B.坐在列车上的你
C.你乘坐的列车
D.旁边反向开去的列车
【题目】小芹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平板玻璃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A相同的蜡烛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动, 透过平板玻璃观察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______,此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
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在企业复工复产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体温监测是疫情防控的第一大关口,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测温效率,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相较于传统人工问询、查验、登记、测温的防疫工作流程,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有效减少因近距离接触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使用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保证每个通过的人额头上都显示温度,体温正常者和. 异常者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见,如图所示。而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中测量温度的原理主要是红外测温。60年代找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国产红外热像仪在昆明研制成功,实现了国产化。
光学系统汇集其视场内的目标红外辐射能量,视场的大小由测温仪的光学零件以及位置决定。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仪上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按照仪器内部的算法和目标发射率校正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目标和测温仪所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氛、污染和干扰等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及修正方法。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射能量。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它的表面温度,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所依据的客观基础。
黑体辐射定律: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它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能量,没有能量的反射和透过,其表面的发射率为1。应该指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是为了弄清和获得红外辐射分布规律,在理论研究中必须选择合适的模型,这就是普朗克提出的体腔辐射的量子化振子模型,从而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的定律,即以波长表示的黑体光谱辐射度,这是一切红外辐射理论的出发点,故称黑体辐射定律。
物体发射率对辐射测温的影响:自然界中存在的实际物体,几乎都不是黑体。所有实际物体的辐射量除依赖于辐射波长及物体的温度之外,还与构成物体的材料种类、制备方法、热过程以及表面状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为使黑体辐射定律适用于所有实际物体,必须引入一个与材料性质及表面状态有关的比例系数,即发射率。该系数表示实际物体的热辐射与黑体辐射的接近程度,其值在零和小于1的数值之间。根据辐射定律,只要知道了材料的发射率,就知道了任何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
当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量目标的温度时首先要测量出目标在其波段范围内的红外辐射量,然后由测温仪计算出被测目标的温度。单色测温仪与波段内的辐射量成比例;双色测温仪与两个波段的辐射量之比成比例。
红外系统:红外测温仪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及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光学系统汇聚其视场内的目标红外辐射能量,视场的大小由测温仪的光学零件及其位置确定。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器上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并按照仪器内疗的算法和目标发射率校正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1)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______;
(2)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它的______,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所依据的客观基础;
(3)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仪上并转变为相应的______。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按照仪器内部的算法和目标发射率校正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______。
【题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3。若只闭合开关S1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A端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若此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B端,电压表V1的示数变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变为U’2,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已知U1∶U’1=1∶2,U2∶U’2=3∶1,R2=3Ω。则电阻R1的阻值为______Ω。若开关都闭合时,电流表A1、A2选用0~3A的量程,则电流表A1示数与电流表A2示数之比的最小值是_______。
【题目】游乐场过山车是比较惊险刺激的项目,小明游玩后对此项目比较感兴趣,准备对过山车到达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内侧的顶端而不会掉下来的情况进行研究。他从网上购买如图所示的离心轨道。小明把钢球从斜轨较高的A处由静止释放钢球,到达轨道最低点C处后,再沿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内侧经最高处D点,走完圆形轨道,再爬上斜轨到达E处。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许多发现。
(1)从A处由静止释放钢球,达轨道最低点C处,此过程中钢球的动能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增加/减小)
(2)在A处由静止释放钢球,进入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内侧经最高处D点,轨道对钢球的支持力的方向是竖直_____________(向上/向下);
(3)把钢球放在与D处等高点B处由静止释放,钢球_______(能/不能)达到圆轨内侧最高点D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