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国乒队如同天边的彩虹,包揽了五枚金牌,尽显荣耀!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女队的新星孙颖莎,在这当中反而成了最具争议的焦点。
近日,国乒总教练李隼在一次活动中提起了一件旧事,透露在东京奥运会前,教练组要求孙颖莎悄悄进行额外训练,特别是每天练习100个直线反手杀球,目的是为了应对日本选手伊藤美诚。这件事情听起来十分励志,但是球迷们却并不买账——当时陈梦的世界排名第一,为何不让这位顶尖选手来面对挑战呢?
先来理清一下事实。孙颖莎的实力毋庸置疑,她在东京和巴黎两届奥运会的女单决赛上均感到无奈地失利,但其全面的技术和当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身份,让她在24岁这个黄金年龄段本应成为冲击奥运金牌的头号种子。然而,李隼提到的这一点,将问题引向了一个尴尬处境:虽然陈梦在与伊藤的交手中赢多输少,但胜利总是依靠微弱优势,而孙颖莎在历史交手中从未败过。但毕竟,陈梦可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为何不派她去迎战强敌呢?
更让球迷们坐不住的是,奥运名单的地域性。这些年来女性单打奥运冠军多是来自几个省份:北京的张怡宁、山东的王楠、李晓霞和丁宁、还有山东的陈梦……唯独孙颖莎来自河北,她在两次决赛中均获银牌。有人不禁发问:难道冠军得按照省份来分配?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确实也有不少信徒,认为地域因素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再回顾巴黎奥运前的一些操作。陈梦与王曼昱争夺女单资格,而在沙特大满贯赛后,陈梦凭借积分反超成功晋级,王曼昱则无奈落选。她的粉丝们对此充满了不满,觉得这显然不公。还有名宿张怡宁在谈论女队时,更多地赞美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技术,陈梦却未被提及。李隼称孙颖莎为“定海神针”,但她却在两次对决中都输给了陈梦,这位河北姑娘的银牌,究竟何时才能变成金?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看球主要是寻求乐趣,可越想越觉得这情况不太对劲。竞技体育的核心是实力,而不应该让地域和人情左右评判标准。孙颖莎的技术确实是队伍中最为全面,加上丰富的大赛经验,为什么总有人说她应该给老将们让路呢?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奥运名单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必然有综合考量。这么说没错,但球迷们的疑问也并非无理。陈梦拿下两个奥运冠军,确实不简单;而孙颖莎的两次亚军,换做谁都感到心有不甘。如果真按实力来排,根本就没有争论的基础。
国乒能够长盛不衰,归根结底是靠一代代优秀球员拼搏出来的成就。从邓亚萍到刘国梁,从张怡宁到马龙,哪位不是依靠扎实的技术在赛场拼搏?若今后开始强调地域平衡,那么还有谁愿意为之努力训练呢?
说到底,球迷追求的,绝不是地域标签,而是公平。孙颖莎能否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陈梦真的需要让位吗?所有的答案,都应该在赛场上见分晓。
国乒的荣耀究竟是依赖技术硬实力,还是受到地域标签的影响?这问题,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