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的灯光还未全亮。球台边,一个身影在空旷的场地里来回移动,正手拉冲、反手快撕,每一板都带着沉实的声响。球鞋摩擦地板的“吱呀”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像是某种执拗的节拍。陈梦停下脚步,弯腰捡起一颗滚远的乒乓球,轻轻吹去上面的浮尘——这颗球,她握在手心很久了。
九个月没有系统训练,31岁的身体重新适应高强度对抗,肌肉记忆需要唤醒,腰伤的隐痛如影随形。但她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谁的时代仍在延续,而是想再听一次球拍击球的脆响,再看一眼队友围拢庆祝的模样。巴黎奥运会卫冕女单冠军后,她曾淡出赛场,退出国际排名,甚至被质疑是否退役。如今,她以女单4号种子身份重返全运会,只为完成职业生涯最后一块拼图:一枚全运金牌。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向这个目标发起冲击。2013年辽宁全运会,19岁的陈梦一路杀进决赛,与李晓霞鏖战七局,最终惜败。赛后,李晓霞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那温柔一抚,成了她多年心结的起点。那时的她眼神锐利,渴望用一场胜利宣告自己的到来。2017年天津全运会,她止步八强,状态起伏让她意识到,顶尖选手之间的差距,不只是技术,更是心理的韧性。2021年陕西全运会,她背负着“全满贯”的期待而来,却在半决赛被王曼昱零封,铜牌战再负刘诗雯,最终仅列第四。那一刻,她在混合采访区低声说:“国内比赛,每一场都是决赛。”
“她回来之后,整支队的魂都稳了。”山东队教练顾玉婷说。当陈梦重新穿上训练服,站在队友中间时,那种沉静的力量立刻感染了整个团队。她不再急于纠正谁的动作,而是用每一次挥拍、每一句鼓励传递经验。体能教练透露,她的反手击球成功率已从休赛期的78%回升至92%,但移动速度仍比巴黎奥运时慢0.3秒。更令人担忧的是她的腰伤——曾因旧疾几乎退役,如今恢复训练的节奏被严格控制在每日三小时以内。
“梦姐,等你来战!”孙颖莎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王曼昱随即跟评:“山东队要收割冠军了?”这看似轻松的互动,实则暗流涌动。她们是队友,也是对手;是彼此最熟悉的战术模板,也是最难逾越的高山。全运会的残酷,正在于此——国家队的战友,在这里必须分出胜负。而陈梦,要面对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冲击,更是自己对胜利定义的重构。
过去,她曾高喊“我的时代到来了”,那是东京奥运夺冠后的豪言,带着锋芒与确信。如今,她在《是女儿是妈妈2》节目中轻声说:“我想对喜欢我的人说,我愿意为您再拼一把。”这句话回应了外界关于她“蹭流量”“不退役”的争议,也揭示了她心态的悄然转变。她不再主动宣称时代归属,而是选择接受认可。她坦言,复出并非为排名或成绩,“只要在赛场上不受伤,能以愉悦的状态去面对比赛就好”。
这种从容,并非来自无欲无求的退场姿态,而是一种历经巅峰与低谷后的清醒。她清楚,这次全运会可能是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教练组为她量身定制了前三板抢攻特训,以应对孙颖莎等年轻选手的“闪电战”。她每天加练发球落点控制,只为在关键分上多一分主动。她知道,体能和反应已无法回到巅峰,但她可以用经验弥补速度的流失,用意志扛住压力的重压。
赛场之外,她的生活也在悄然扩展。2025年5月,她与母亲共同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播出,展现出赛场外柔软的一面。同月,陈梦工作室上线,首条微博写着:“对乒乓的热爱与初心。”这不仅是声明,更像是一种自我确认。她开始学会在公众目光中保持平衡,在商业与竞技之间寻找支点。
澳门的空气潮湿而温热,球馆内空调嗡嗡作响。陈梦站在场边,听着裁判报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球拍手柄上的防滑带。她知道,这一届全运会,她未必能夺冠。但她也知道,当她踏上赛场的那一刻,胜负的边界已经模糊。她不再是那个必须赢才能被看见的女孩,而是一个依然愿意为热爱奔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