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4周,国际乒联的女单排名中,王曼昱位居第二。
在十月的某一天,人民日报先后两次提到了王曼昱的名字。
王曼昱,这位曾经在奥运会上以替补身份参赛的运动员,已经用实力证明了前辈的预言。
在巴黎奥运会上,王曼昱与队友们一同夺得了女子团体金牌。赛后,她接受了一次采访。当时,记者特意选择了王曼昱没有训练安排的那一天前来采访。可是,记者到达现场时,却意外发现王曼昱早已在球场上开始了自己的训练。于是,记者只得站在一旁,看着她训练了一个多小时。训练结束后,记者问王曼昱,为什么要给自己加课?王曼昱回答说,这是为了保持球感。她认为,这种训练不能随便停下,每天都需要持拍进行简单的训练,否则会对球的感觉变得生疏。
回想东京奥运会时,王曼昱以替补的身份随队出征。由于队友因伤缺席,王曼昱得到了机会临时上场,最终在女团比赛中大放异彩。她也成为了第一位以P卡身份登上奥运领奖台的运动员。到了巴黎奥运会,王曼昱表示自己在东京后有了更多的经历和体会,比赛的心态也更加平和。每当遇到比赛失利,她会抽时间回顾比赛录像,仔细分析自己的不足。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是不愿意回看自己失利的比赛的,但王曼昱却能冷静下来,逐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很多网友认为,王曼昱在东京奥运会的表现堪称“横空出世”。但事实上,奥运会的高关注度使得更多普通人认识了她。而早在2018年,19岁的王曼昱就已经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了女单金牌。从那时起,她便一直脚踏实地训练,从不轻易缺席日常的训练。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王曼昱对乒乓球的手感也一直保持得很稳定。
在今年十月,王曼昱的表现尤为突出。在WTT中国大满贯赛上,她与蒯曼携手夺得了女双冠军。人民日报特意为此送上祝贺。正当球迷们为她的表现感到高兴时,人民日报再次提到她。这一次,王曼昱在女单决赛中逆转获胜,以4比2的成绩摘得冠军。
对于自己的成绩,王曼昱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她曾在巴黎奥运会期间表示,乒乓球已经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心态与小时候的纯粹爱好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五岁开始接触乒乓球的她,小时候对乒乓球的目标非常明确。那时,她设定了每天练多少个球,并且每达到一定程度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但成为奥运冠军之后,人们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她能否继续保持冠军头衔上,而对她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却鲜有人问及。王曼昱坦言,她在生活中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或者解压方式。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乒乓球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曼昱开始尝试去寻找一些乒乓球之外的生活支点。她开始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日常生活,展示自己骑自行车、享受大自然风光的一面。她还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菜肴,其中西红柿炒鸡蛋做得也很不错。通过这些尝试,王曼昱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生活,保持对乒乓球的热爱。她认为,乒乓球应该是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单纯是比赛中的输赢。
25岁时,王曼昱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第一次进入国家队的情景,依然清晰可见。她深知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若喜欢上某项运动,父母的付出是巨大的。王曼昱的父亲那时只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靠着卖肉夹馍的小生意支撑家庭和她的乒乓球训练。
在王曼昱夺得奥运冠军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表示自己与王曼昱家住得很近。回忆起过去,王曼昱的父亲曾在街头摆摊卖肉夹馍,以此为生,资助她去练习乒乓球。这在当时曾遭到不少邻居的嘲笑,有人觉得她的父亲不让孩子好好读书,偏要去打什么乒乓球。然而,当王曼昱取得耀眼成绩后,邻里们纷纷要求合影。王曼昱对此并不在意,她表示,外界的评价从未干扰过自己。从接触乒乓球的那一刻起,王曼昱就得到了很多正面的评价,人们常说她天赋出众,进步很快。正是这些鼓励,让她一步步走进了省队,最终进入了国家队。
第一次走进体育总局的大门时,王曼昱内心无比激动,那种自豪感从内而外流露。虽然新环境让她有些紧张,但看到曾经在比赛中见过的队友们后,她的紧张感逐渐消散。进入国家队对她来说,仿佛是小时候那个梦想舞台的实现。
在国家队的日子里,王曼昱对乒乓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界总是把焦点放在运动员的比赛结果上,特别是在输赢之间。但对王曼昱而言,每一次的挫折与成功,都意味着更多的成长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