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南京媒体指出,青奥会结束后,青奥村的5幢居住楼却一直处于空置状态,长达两年。
两年前,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当地专门在河西新城滨江沿岸为运动员打造了青奥村,可为6000名运动员、随队官员、记者等提供住宿、餐饮及其它服务。
“青奥会在南京召开,确实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河西。”家住河西的南京市民裘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青奥会召开期间,来南京参加青奥会的青年运动员就在这里。“我每天都要从滨江公园跑步,在双子塔南,南京眼旁,就能看到几栋灰白与深褐相间的楼盘,造型优雅,颇为精致。”裘先生表示,从另一侧看过去,江东南路经过,儿童医院在西边,这些早已建成的楼栋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但这里自青奥会结束后便一直闲置在此”。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青奥村的住宅楼栋,周边道路极其宽敞,绿化周全,配套完整,沿街的商铺不少已经陆续在装修,俨然有启动的迹象。
据南京媒体《现代快报》报道,2011年5月,这块编号为G14的土地,以33亿元的价格成交。拿地的房企是两家国企——南京青奥城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该报道还称,资料显示,青奥村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共有6幢居住楼和4幢配套建筑。据粗略统计,大约1950套公寓,公寓面积在70多平方米到180平方米之间。
青奥会期间,运动员公寓共有6幢,使用的是裙楼2-9层的空间,房型分为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三房一厅和四房一厅,空调、家电、床、橱柜、桌椅,应有尽有,运动员可以拎包即住。
开发商:“一半出租一半卖”
大型赛事中配套的运动员公寓,赛事结束后是怎么处理的?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吴翔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参照北京亚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后,配建的亚运村都采取了当作住宅面向市民出售的模式。
为何南京青奥村大部分公寓会一直空置两年没有出售?
8月15日,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文指出,关于媒体报道“青奥村上千套公寓已空置两年”的情况,南京青奥会结束后,青奥村村内赛时物资的盘点、清算、撤场工作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其间也将家具、电器、布草、餐厨等物资转运至福州青运会进行再利用。
单宜虎表示,由于A、B、C三栋楼近900多套房屋是要面对市场进行出售的,开发商从政府手里拿到房子后还要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因此这部分房屋一直没有正式对外销售。
8月15日,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文表示,住宅部分,由于赛时运动员统一居住在青奥村2-9层的裙楼部分,首先开展裙楼的维保和优化工作。同时,结合赛时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国际社区的运营要求,对青奥村的园林景观进行优化,升级屋顶花园建设,改造提升小区水景,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宜居环境。针对塔楼未装修部分,重新项目定位和策划,确定塔楼精装修标准,并组织开展施工。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待工程全部完工后,将开展全面细致的验收整改,力争将打造出完美的产品。届时,青奥村将以现房模式进行销售。
“事实上,这一做法也是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做了一部分的国际社区,其他的住宅确实一直没有动。”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吴秘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5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南京河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青奥村转型为国际社区,重点服务有国际化生活环境需求的外籍家庭,将实行国资持有、租赁为主的运营模式。预计2015年底基本具备入住条件,力争在2017年底入住率达50%左右。
“目前该楼盘的出售时间与价格都没有最终确定下来,这不是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能定来的,也不是国资集团能定得了的事,而是由南京市委市政府来定的。”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吴秘书告诉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