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大家都称之为“苏超”,在即将于11月1日举行的决赛中,吸引了超过220万人争相购票,实际中签率仅为1.2%。这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对江苏足球青训体系的深刻反思与赞美。 “苏超”的魅力,绝对不止于赛场上的火花四溅,它的根基在于扎实的青训体系。南通队和泰州队将争夺冠军,而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南通队的成功,得益于珂缔缘俱乐部长达14年的青训坚持;泰州队则是曾经的泰州远大俱乐部青训成果的体现。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今年“苏超”的516名球员中,来自教育系统的球员占到了53.3%,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高达217名。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思考,青训与教育的结合在足球发展中有多重要。江苏的“体教融合”模式,正是这一成功的关键。 南通队的副领队李太镇提到:“我刚开始办俱乐部时,就定了九个字:‘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这样的管理理念,确保了孩子们不仅要在球场上拼搏,也要在课堂上努力。 江苏省的足球特色幼儿园和特色学校的建设,已经达到376所和2785所,注册的精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数约8000人。这样的基础,为“苏超”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今年组织的青少年比赛更是多达6.39万场,参赛球队2.67万支,参与人数超过34万人次,显示出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的白宇飞教授指出,苏超成功的机制在于体教融合,并实现了校园足球与草根足球的有效衔接。这样的机制不仅让孩子们找到身边的榜样,还极大激发了他们对足球的热爱。 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培养了武磊、蒋圣龙等50多名职业球员。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吉喆梦想着能赢得各种比赛的冠军,他表示:“足球给我带来很多朋友。” 这样的热潮让更多孩子意识到,足球是终身运动,而不是短暂的热情。鼓楼一中心小学的足球总教练蒋宇龙也感受到,“苏超”让孩子们对未来的期待更高。 “苏超”的火爆与过去十数年江苏校园足球的努力密不可分。白宇飞教授进一步分析,业余赛事的载体能够推动足球更好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更多青少年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苏超”不仅仅是一场场比赛,更是江苏各地青训土壤的丰厚积累。从南京、苏州到南通、盐城,一个个孩子的足球梦,正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长红的底气,也映射出中国足球的未来。这样的力量源泉,正是“苏超”赛事魅力背后的最根本、最动人的部分。
苏超背后的青训密码:体教融合如何点燃江苏足球的未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