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如果下届奥运会真的落在印度,你是想笑,还是想看热闹?
不是阴阳怪气,我是真的好奇。一个人多地杂、节奏快慢全靠心情的国家,扛起全球最大体育赛事的主办权,会是一种什么画风?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无与伦比四个字撑起来的体面和精密,那印度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混乱玩出一种气势?不骗你,我这几天越看资料越觉得,这不是笑话,是可能。
先说背景。2023年,印度主办了G20峰会,风头不小。德里全城大翻修,街道擦得比酒店走廊还亮,贫民窟外立面一夜之间加上假墙。对外,是崛起中的南亚大国形象;对内,是莫迪在试图讲一个印度制造的新故事。
这不是第一次。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印度也搞过一次类似的操作。虽然最后还是爆出场馆漏水、工程腐败,但人家照样办完了。花了约80亿人民币,撑起了开幕式、闭幕式、运动员村、基础交通,一样样不缺。
你可以说这不够精致,但人家有行动。比起很多只会喊口号的国家,印度起码愿意出手。
说点数据你就更能体会那种开挂的冲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印度GDP达到了3.73万亿美元,是仅次于中国和日本的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它年轻人多,平均年龄28岁,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大国之一。
你说他乱,他的确乱。
可你说他不行?他也的确越来越敢。
我查了一下印度体育的底子。尽管常年在奥运奖牌榜上吊车尾,但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们拿下了7枚奖牌,创下历史新高,开始在射击、摔跤、羽毛球等项目崭露头角。尤其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印度派出超过650名运动员,拿下107枚奖牌,首次突破百枚奖牌大关。这说明什么?说明印度正在全力推体育产业。
它背后有个体量惊人的市场。
根据KPMG的分析,印度体育产业从2014年到2022年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长。背后的推力,是中产阶层扩大、消费力上升、加上对民族自信的强力输出。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国家战略。
质疑也不少。
你要是说印度连火车都能挂出人命,还想办奥运?我也笑过。
但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那些质疑背后,是不是有点你不配的惯性思维?你不配有头等舱、你不配有整洁街道、你不配有一场全球聚焦的体育盛事。
可问题是,谁来定义配?
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挑刺,还不够多吗?从环保到人权,从火炬传递到奖牌榜,挑刺的密度比转播的密度还高。你认认真真办一场,人家却当成政治秀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为什么还要再接?
现在再看IOC(国际奥委会)的态度也挺有意思。2023年他们高调宣布2030年冬奥会给了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同时释放信号,说希望2036年夏奥会尽快确定,还特别点了几个国家,其中就包括印度。
说是鼓励,其实也是试探。
IOC自己也有危机感。奥运会越来越贵,越来越没人愿意接盘。东京奥运会烧掉了超150亿美元,巴黎预算也在不断膨胀。更别提奥运村、基础设施、交通网络,每一项都是压顶的大山。
这个时候,要么再求中国一次,要么赌一把新兴国家。
印度恰好卡在了这个缝里。
它有点野心,有点钱,还有点不服。和中东那种靠砸钱堆起来的奢华不同,印度可能会走一条边建设边改造的路线,不求完美,但能对外展示我们也行。
而这种我们也行的情绪,正在印度国内发酵。
你去社交平台看,印度网友已经在畅想2036年了。有人贴出孟买的概念图,有人翻出尼赫鲁的旧演讲,还有人说,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
不夸张,这事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国家认同感项目。
你看着热闹,其实人家是动真格。
我也想过,中国要不要再办一次?可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必要。你投入巨资,拿回来的不是掌声,是各种复杂的舆论和标签。全球格局变了,奥运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它成了外交场、形象场、话语场。
我们已经证明过自己。让别人接棒,看看他们怎么玩,也没什么不好。
更何况,如果真要再看一场完全不同风格的奥运,我宁愿赌一次印度。
至少,那里有足够多的不确定,有足够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种正在上升期的、还没被教训过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