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这张图,我每年都发朋友圈。
今年这一次,才总算多了一份笃定。
12月13日0时,行程码正式下线,算是为三年新冠画上了句点。
城市相继放开,人们走进商场、走进餐厅、走进游乐园……生活的秩序一步步恢复如常。
2022年末,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高烧中度过的。
直到这一刻,我们才猛地意识到,原来过去这三年,我们竟被保护的这么好。
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三年新冠的亲历者、见证者。
这三年也必将会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页,将来常常被人们想起,谈论。
我们,该如何讲述这三年?
哨声
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隔离。
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
请大家不要外传,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
这是预警新冠的第一声哨响。
吹哨人,是医生李文亮。
2月1日,在经历咳嗽、高烧、肺部感染后,李文亮等到了自己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他发微博说: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
为不让大家担心,他还特意配上了一个emoji。
短短六天后,武汉中心医院官微发出消息:
李文亮医生,倒在了抗击新冠的一线。
记得最后他还说,等他好了就要上一线,他不想做逃兵。
往后三年,他的微博都是大家的树洞。
遗忘是人类的通病,但是你看——
三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位吹哨人。
暂停
73岁的李兰娟院士,同样一刻未停的守在一线。她知道,疫情如果蔓延至其他城市,防控工作只会更加艰难。
她顶着压力,向上报告:
凌晨两点,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宣布:
武汉,按下暂停键。
喧嚣热闹的城市突然静下来,显得很不真实。
这是我们第一次静默,长达76天。
后来,我们开始试着习惯不出门,不下楼,不远行……生活总在播放和暂停间不断切换。
告别
几小时前,女孩的妈妈因感染新冠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
正值疫情爆发,所有因新冠过世的患者,都只能立即拉走火化。
女孩没能跟妈妈好好告别,甚至都没能见到妈妈最后一面。
另一家医院门口,女孩穿着羽绒服站在路边,眼看着殡仪馆的车接走了爸爸。
她哭得手足无措:“我怎么办呀?我没有爸爸了,怎么办呀?”
这三年我们总是在告别,包括这个冬天。
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好好跟家人说一声再见。
这三年,连告别都是仓促的。
新增
x月x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xx例,新增死亡病例xx例,新增疑似病例xx例。
这三年,我们从来都知道——
新增从来不是一串串数字,而是一条条生命。
方舱
要在10天内,赶赴武汉建成「火神山」医院。
三天后,大年初一。他们再次接到任务,还要在12天内,同时建成「雷神山」医院。
不能耽误一分钟,这是和新冠赛跑。
线下,约四万名建设者从八方赶来。他们24小时轮岗,日夜鏖战,十天左右两所医院拔地而起。
线上,6000万人同时在线,透过屏幕眼看着奇迹建成。
抗疫期间,武汉一共建造了16所方舱医院,后来三年全国各地的方舱医院也陆续拔地而起。
再回过头去看,这是希望被搭建起来的三年。
同舟
他丢下一个纸包便匆匆离开。
警察打开纸包,里面是12000元和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
大爷只出现了17秒,却将自己省吃俭用后的积蓄尽数捐出。他不知道该怎么把钱汇至武汉,但他知道,警察总有办法。
他不会导航,就骑着三轮车一路问,辗转40公里才将菜送到。工作人员见到他时,他的整张脸和双手被冷风吹得通红。
疫情当前,太多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反而是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别人。
这是我们所有人同舟共济的三年。
恰好赶上春末,武汉重启。
滞留在武汉77天的人们,买好了回家的车票;街边的门面陆续开业;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人们在樱花树下相见……
这是我们第一次阶段性胜利。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赢过新冠。但我们有过很多次阶段性胜利:比如武汉,比如疫苗,比如方舱,比如当下我们正在重启的生活……
这三年,我们都知道——
我们总会赢的,因为我们从没想过输。
就地过年,是这三年春节的关键词。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同样提醒市民,元旦春节期间非必要不出行;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继而发布通知,鼓励留深过年。
这是我们离「家」最近的三年。
也是我们离「家」最远的三年。
归家路
60岁的黄先生徒步7小时前往虹桥火车站;
某男子加价500元只为抢到一张返乡票;
妈妈抱着孩子靠坐在火车站外通宵候车。
面对疫情的步步紧逼,我们第一个想到的“避难所”往往都是家。
只要有家,就有安全感。
无论这条归家路多长,回去了,心也就安定了。
烟花
一天前,他曾在上海迪士尼游玩近十一个小时。正值万圣节,迪士尼迎来人流高峰,31日当天客流量超三万人。
园区门口上千名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纷纷就位展开核酸检测工作。
三万多人的核酸结果,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晚21:20,迪士尼的烟花在夜空中准时绽放。
当晚23点,游客的核酸检测全部完成,结果均为阴性。
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张文宏医生发微博说:感谢今天不灭的烟火,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灾难前面的从容淡定与对未来的信心。
“孕妇先走,门票全退。”
这是温度与速度并存的三年。
遗忘
烟花照不到的地方,是很多人的默默坚守。
有时是封控管理,有时是居家隔离……守在边境的小城瑞丽,没有迪士尼的烟火。
几度封城,快递发不出去也收不到。这座边境小城好像从没上过热搜,几乎已经被遗忘了。
2022年8月起,新疆伊宁市便静了下来。
往后整整100余天里,人们每天除了按时做核酸,就是守在家里,从盛夏一直到寒冬。
这里不该被遗忘,我们要看见并知道——
这是我们所有人一同坚守的三年。
三年来,你还记得自己居家隔离过多少天吗?
武汉封城期间,王先生窗外的窗帘用飘荡在空中的舞姿,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
2年后,上海某男子窗外树叶的枯萎与生长,同步着这座城市的沉睡与复苏。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窗承载着更多的情绪和功能,我们透过窗,看着静止的街道、感受四季地轮转、抒发悲喜的情绪。
如今再看窗外,霓虹点亮、车水马龙。
一座座城市,重新运转起来。
流调
这份流调,简单记录着他过去18天内的行程。
从1月1号开始,他先后去了28个地方。行程轨迹横跨整个北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甚至连续数天深夜也没消停。
可上下滑动查看
后经记者采访,我们才看懂这份流调。
44岁的新冠感染者岳某,每处行程都是工作。他不分昼夜地扛着上百斤的沙子水泥,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他对记者说,我不觉得自己可怜,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力气和双手,挣点钱找孩子。我就是为了生活,为了照顾这个家。
记者说,这是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
这三年我们看过很多份流调,我们原本都不会相遇。
这是我们看见别处生活的三年。
堂食
记者问他们要做什么,有人回答——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北京至少有50天无法堂食,上海则有将近100天。
人们被迫走进厨房、点开外卖软件,饭还是那碗饭,但「味道」好像变了。
我们怀念和三五好友沿街边吃边聊,怀念火锅升腾的氤氲,怀念露天大排档下的推杯换盏。
这三年,我们变得更需要堂食。
似乎只有堂食,能找回真实的烟火气。
没有疫情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三年,他们和同学总是在线上见面,考试、答辩也都在课堂之外,他们甚至没能好好拍一张毕业照……
这三年,是大学生活被偷走的三年。
延期
三年来,我们对延期习以为常。
音乐节延期举行、快递延期发货、电影延期上映、比赛延期举办……
我们总是和所爱擦肩而过,每一次延期,都意味着我们的期待落空。
这是我们不得不延迟满足的三年,
缺席
5月10日,河南一位爷爷的好友与世长辞。
爷爷骑着单车前往好友葬礼,却被拦下。
因疫情不能走动,他无法亲致葬礼现场。爷爷难过极了,眼含泪水,面向北边喃喃道——对不起,对不起。
5月3日,唐女士决定与丈夫举办线上婚礼。
唐女士说,自己与老公都在北京工作,本定于5月3日在老家河南新乡举办婚礼,却因为疫情延期了,商议之下他们决定举办线上婚礼,双方亲朋都在镜头对面送上了祝福。
父母缺席儿女的婚礼,丈夫缺席妻子的生育,老人缺席挚友的葬礼……
这是我们都无法准时赴约的三年。
淘汰
2020年初,黑龙江黑河的马大爷回不去家了。
由于他用的是老人机,没法扫健康码,被工作人员强行拦下,要求必须扫码才能走。
老人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码,焦急地问:“到底要扫啥?”
疫情对孱弱的老人们向来不友好,当我们拿着手机抢菜买药时,老人则捧着它不知所措。
扫码、网购、点外卖、网上买药、抢车票……
这三年,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横在老人面前。
跨不过去,就要被淘汰。
口罩
2020年1月末,D5319次列车上,一位阿姨不停地用衣服捂脸,眼神充满忐忑和不安。
乘警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戴口罩。
阿姨像犯了错的孩子般,哭出了声,她买不到口罩,这让她委屈又担心。
现如今,这样的新闻再难重现。
但这三年,口罩似乎已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会忘记下雨天带伞,忘记下班打卡,但一定忘不了出门要戴口罩。
数据显示,这三年冰箱、冰柜的销售量直线上升。
打开社交平台,能看见大家细心总结了很多囤货指南:主食要囤够一个月的量、肉要切开分小包装冷冻、要记得买放得久的干菜、家里要常备各类罐头……
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囤满一个又一个冰箱;我们还总是要买很多药,很多口罩以备不时之需;我们知道了可乐是硬通货,柜子里也总塞满根本用不完的日用品……
这是我们靠物质寻求安全感的三年。
保质期
核酸结果和行程牢牢绑定,这是我们后疫情时代的「身份证」。
健康码弹出的核酸天数,是我们的“保质期”。
我们将做核酸融入了自己的肌肉记忆。小孩看见形如咽拭子棉签的物体,会习惯性张嘴。
成人看见路边人少的核酸亭,会不自觉上前排队。
习惯戴口罩、习惯做核酸、习惯进门扫码……
这三年,我们养成了太多习惯。
这三年,普通人是彼此的光。
2020年1月起,快递员王晓溪的忙碌便一刻未停,独自担负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快递收派工作。
随着疫情暴发,他一天送的快递数从100多件激增至400至500件。
每一天,他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快递站点和医院之间,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2022年11月,我们曾看过一份外卖员的流调。
被口罩勒出血痕的最美护士
跨越17年的“战袍”
教堂的消杀
阳光下推着患者的医生
最高礼仪“过水门”欢迎援鄂医疗队回归
志愿者为大连海洋大学师生运送物资
“全剧终”
普通人
记得疫情刚开始时,大家都在发这张图片——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确实如此。
这三年里,从没有过超级英雄的故事。而是普通人的前赴后继、相互扶持、彼此关怀……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
这艰难的三年已然过去,但回首记忆,有渡海之艰,有攀山之险,有闯关之危。但我们未曾怯弱,而是在泥泞中爬行,在火焰中重生。
这三年,是平凡英雄发光发热的三年,也是我们所有人凝心聚力的三年。
这三年,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勇敢逆行,看到了快递小哥的无惧风雨,看到了左右邻里的携手互助……正因此,我们始终坚信凛冬将逝,皓月长明,疫情终有消散时。